洛夫逝世,他對詩壇產生的影響幾何?
在李敖被宣布了去世之後,又有一位台灣詩人離去,他是享有「詩魔」之稱的洛夫。
據洛夫之子莫凡消息,莫洛夫(筆名洛夫、野叟)於今日(3月19日)凌晨3點病逝,享壽91歲。
洛夫是中國現代詩人的代表,詩詞界曾賦予他很高的頭銜: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斗、中國最著名的現代詩人、中國最傑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詩人……
洛夫擁有多部經典之作,如《時間之傷》《石室之死亡》《魔歌》《因為風的緣故》《漂木》等。《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將洛夫列為中國十大詩人之首。作為現代詩人的代表,洛夫的創作被認為對台灣現代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洛夫原名莫運端,於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東鄉相公堡(今衡陽市衡南縣相市鄉)。小時候的洛夫就體現出了對詩詞的興趣,15歲時,洛夫以「野叟」為筆名在《力報》(今《衡陽日報》)副刊發表了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
洛夫的前半生輾轉反側多地,他用「一度流放」和「二度流放」來形容。
1949年,21歲的他被迫離開衡陽,隨軍前往台灣(「一度流放」)。隨後,年輕的洛夫便在台灣開始了自己的詩詞事業。1954年,他與張默、瘂弦在台灣共同創辦了詩刊《創世紀》,洛夫任總編輯。這本刊物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歌的標誌性刊物之一,詩詞界認為:「《創世紀》強調純粹性、獨創性、世界性,主張整合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以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現代漢詩詩學體系。」
1965年,洛夫被派往越南任「顧問團」顧問兼英文秘書,負責翻譯與聯絡的工作。兩年後,他又返回台灣,並進入淡江大學文理學院攻讀英文專業。1973年,他以海軍中校軍銜退役,並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此後,洛夫的作品逐漸得到台灣詩詞界的認可。1982年~1991年,他的長詩《血的再版》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同年,詩集《時間之傷》獲台灣的中山文藝創作獎;此後他又陸續獲得「吳三連文藝獎」和台灣「國家文藝獎」。
1996年,68歲的洛夫旅居加拿大溫哥華,他稱其為「二度流放」。
洛夫
在「流放」的過程中,洛夫創作出了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品,《石室之死亡》就包含在其中。
洛夫與《石室之死亡》
1965年,他的第一首長詩《石室之死亡》發表,這部作品極具個人里程碑意義,且是洛夫重要的標籤之一。
對於大眾讀者來說,《石室之死亡》的閱讀門檻很高,其表意含混,文字帶有極強的遊戲性,洛夫故意不斷句,大大挑戰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很多人無法撥開那層「煙霧繚繞」的表意,理解它的深刻意義。
在一篇名為《從「石室之死亡」到「天涯美學」――洛夫論》的論文中,作者這樣解讀《石室之死亡》:「『石室』象徵一種封閉,一種禁錮。『死亡』則象徵一種舊的絕滅和新的誕生。」
我們或可稱《石室之死亡》為一首史詩性的詩歌或「現代史詩」,因為它不僅有「重壓感」,而且還描述了戰爭、情慾(作為影響了二十世紀思潮和現代人生存的元素);它不僅宣告了一個「老大帝國」(作為一個時代和社會的象徵)的死亡,而且還展現了它在當下時代的「斷柯」「斷臂」的境地。
儘管晦澀難懂,但這首詩卻被詩詞界評價為「具有傳承性」,而且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獨特意義。
香港刊物《好望角》的創辦人李英豪曾這樣評價:
《石》詩的真正價值當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數十年後始被估認。而從《石》詩中,我們可見出中國現代詩,必然愈趨於純粹而又繁複相剋,必然更趨於精神上之深沉秘奧;理念的詩底時代必然過去,而只有個別平行深入的發展。
洛夫與余光中
多年的「流放」經歷讓洛夫寫下「思鄉之情」的詞句。
1979年,洛夫訪問香港,在余光中的陪同下,在落馬洲瞭望大陸。離鄉三十年的洛夫觸景生情,寫下了《邊界望鄉》。
洛夫在詩詞界頗負盛名,但對於大眾讀者來說,同代詩人余光中更為人所熟知。
1971年,二十餘年沒有回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
二人被稱為「文壇雙星」,總是被同時提及,有很多相似之處:同為台灣詩人,同樣有過多年離鄉的經歷,並在二十世紀70年代留下了思鄉的情緒。
同樣是思鄉之情,大眾卻品出了不同的意味:余光中的《鄉愁》 表現出的鄉愁情更具普適性和共通性,其詩作結構整齊,節奏靜緩,意象樸素明朗,體現了一種質樸且易於理解的思鄉之美,更容易被大眾理解;而《邊界望鄉》則體現了洛夫的「創造性」,他抒發的情感是極具個體性的,詩詞的結構跌宕,節奏激越,意象新奇,詩歌語言散發出「魔性」的色彩。
余光中
這樣的對比道出了《鄉愁》更為人所知的原因,從而讓余光中享有更高的大眾知名度,但洛夫極具鮮明的個性特點和超現實主義的創新,讓他獲得了台灣詩歌屆的普遍認可。
台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這樣評稱洛夫:
「從明朗到艱澀,又從艱澀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追求中,表現出驚人的韌性,他對語言的錘鍊,意象的營造,以及從現實中發掘超現實的詩情,乃得以奠定其獨特的風格,其世界之廣闊、思想之深致、表現手法之繁複多變,可能無出其右者。」
1999年,洛夫的詩集《魔歌》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之一。
吳三連文藝獎對這部作品的評價:
「自《魔歌》以後,風格漸漸轉變,由繁複趨於簡潔,由激動趨於靜觀,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成熟之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地。他的詩直探萬物之本質,窮究生命之意義,且對中國文字錘鍊有功。」
因其濃重的「超現實主義」色彩,和近乎魔幻的表現手法,洛夫被詩壇譽為「詩魔」。
而洛夫的影響不只停留在台灣。2001年,他的3000行長詩《漂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洛夫認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國外,詩人和詩歌不必大眾化,「如果要強調詩歌的大眾化,那詩人只能去寫歌詞了。」
這或許是他與其他詩人最大的差別。
※皮層堆棧、數字鏡、AI酒店……Netflix新劇《副本》里的燒腦科技盤點
※我們如何懷念霍金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