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200人就能解決的戰鬥,最終致使數萬人埋骨異鄉
夫戰,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幾千年中國的老祖先們用十數字把戰爭的危險描繪的清清楚楚,告誡人們,不要輕易開啟戰端,哪怕你已經站在當時的地球之巔。
1979年9月12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被蘇聯支持的政府總理哈菲祖拉·阿明殺害。
阿明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並擺出一副著手鎮壓反蘇穆斯林抵抗運動的姿態,實際上試圖擺脫蘇聯控制並謀求與美國關係正常化。
中東西亞的咽喉要地,蘇聯南下出海必經之路
莫斯科即開始尋求更徹底的解決辦法。僅在數月後,性急的克里姆林宮即發動了對阿富汗的軍事入侵,這是自二戰以來蘇聯在東歐以外地區首次大規模動用軍事力量。
出兵前,對強大的紅色帝國來說,也許就是兩百人就能解決的戰鬥。
曾經站在地球之巔的蘇聯紅軍
蘇聯咄咄逼人爭霸勢頭的後盾是其正處巔峰的軍力。
蘇軍戰略火箭軍擁有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總體核力量足以與美國抗衡。擁有360萬龐大兵力的蘇聯紅軍在常規力量方面享有數量優勢。
政治上,蘇聯國內局勢似乎比較穩定,而美國從越南撤軍標誌著其世界範圍內的力量開始收縮,蘇聯領導人認為入侵阿富汗幾乎無須承擔什麼風險。
80年代的蘇聯紅軍
但事實上這場在蘇看來兩百人就能解決的戰鬥卻持續了十年之久,一場有三方參與的戰爭在阿富汗上演。
一方是裝備精良的蘇軍常規部隊,它原本用於應對歐洲戰爭,而非這場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
第二方是蘇聯支持下的喀布爾政權軍隊,這支軍隊飽受國內分裂之苦,而且對其扶持者——侵阿蘇軍亦無什麼好感。
第三方是桀驁不馴的阿富汗抵抗力量。據估計,戰爭期間阿富汗抵抗力量人數從9萬增至70萬,但發揮了實際作用或全程參與作戰的隊伍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無論戰局怎樣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阿抵抗力量的援助幾乎貫穿始終。面對愈戰愈強的阿富汗抵抗力量和國內外壓力,蘇聯紅軍最終不得不收拾行囊撤離。
阿富汗戰爭是二戰後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規模局部戰爭,它對歷史的首要影響不在於對軍事學術的貢獻,而在於迫使蘇聯改變全球戰略以及加速了蘇聯的崩潰。
蘇聯紅軍在阿富汗
戰爭給阿富汗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共有130餘萬人喪生,500餘萬人淪為難民或流亡國外。
對蘇聯來說
從軍事上看,截至1989年撤出,公開承認陣亡1.5萬人,但這個數字受到包括蘇軍在內多方質疑,有觀察家認為實際傷亡人數約4-5萬;而且錯過信息化建設的良機。
從政治上看,非正義侵略不但遭到阿富汗人民堅決反抗,也遭到了國內強烈的抗議和反對。
從經濟上看,蘇聯為10年戰爭耗資450億盧布,比那個時代兩年國防投入的總和還多。貌似強盛的表象下,是積重難返的體制僵化、民生凋敝、民族宗教矛盾和國際道義缺失,而阿富汗戰爭造成的巨大人員和物質損失,又為行將崩潰的蘇聯壓上了一根鋼筋,而非稻草。
戰爭爆發12年之後的1991年12月26日,蘇聯伴隨著絕望走到了盡頭,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70餘年的紅旗在寒風中悄然降下。
※1951年春季,50軍一戰贏得毛主席「打得漂亮的讚譽」
※馬斯克造火箭很牛X?沒良心炮讓你見識見識群眾的智慧
TAG:煮酒青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