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的能力——讀弗洛姆《愛的藝術》

愛的能力——讀弗洛姆《愛的藝術》

讀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一本篇幅不大的心理學,有很多觀點自己從沒想到過的,值得聊一聊。

弗洛姆的核心觀點是,愛與其說是一種情感,不如說是一種能力,一種態度。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並不是一種被動的感情。這種積極性表現在給予,而不是接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給與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通過給與,才能體驗自我的力量,富裕和活力,體驗生命力的升華,使人充滿快樂。給與比接受帶來更多的愉悅,不是因為給與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與表現了一個人的生命力。

當然,給與並不是物質範疇,而是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比如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給與並不是為了獲得,這個過程會在給與和接受的雙方心中喚醒新的東西。

那怎麼才能具備愛的能力呢?弗羅姆的回答是必須具有創造性的健全人格,使自己成為成熟的人,才有愛的能力。具體的說,健全的人格包括關心,責任心,尊重,了解等等。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

當下大齡單身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大多數人的理由是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結婚對象。好像只要合適的人出現了,就可以解救自己於水火,結束孤單,開始美好的兩性生活。也許要問問自己,你真的有愛的能力嗎?

和愛的能力一樣,活的好也是一種能力。多年以前我就考慮過,我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曾制定過各種各樣的目標,比如考試拿證書,做科研,創業等等,都是些很具體且功利的目標。有些實現了,有些半途而廢,還有些羞於啟齒永遠不再提起。

生活是追求一個個的目標組成的嗎?理智告訴我當然不是,追求目標應該只是手段,而目的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可是,事實上自己不自覺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永遠處在追求目標的過程當中,每天忙忙碌碌,不敢隨便浪費時間,時常感到焦慮。手段當成目標,本末倒置了。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是像我這樣子的狀態。財經作家吳曉波就曾經歷過,功成名就之後幡然悔悟: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聽上去很有道理,好像只要輕飄飄扭轉一下觀念,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然後就可以去享受美好生活了。好像並沒有那麼簡單。多年前問自己的問題,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潛意識裡,那個時候關注的更多的是外在,比如我想要擁有什麼,得到什麼。現在我想換一種問法:我有沒有能力活得好?暫且不去管宏偉的目標,不做什麼詳細的規劃,也不問有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是不是把眼下的每一天過好,也是一種能力?

弗洛姆對此有些深入的思考。他說有的人由於內心極度的不安和者孤獨而狂熱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就是一種狂熱,一種熱情的努力。而他的積極性只是表象,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性,因為他是受外力的驅使,所以只是一個受苦的人。相反,如果一個人沉思默想,觀察和體驗自己以及自己同世界關係,看似什麼都沒做,卻是最高的積極性。在積極的情緒支配下行動,人就是自由的,是情緒的主人。如果被一種消極的情緒所支配,那他就是受外力驅使。

弗洛姆建議一段時間只專心做一件事情,做什麼事情不重要,重要的在於對生命的體驗,對自我的感受。換句話說,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活在當下」,或者「心流」。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書《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中,也有類的觀點。如果你觀察過身邊的小花小草,奔騰的河流,天上的星星,你可能感受到它們的美,體驗到它們帶給你的喜悅。你的感覺本身是最為重要的。

《愛的藝術》這本書篇幅不長,不到九萬字,但能量密度很高,充滿深度的思考。它並沒有教你如何愛,更多的是對人生意義的闡釋,值得讀一讀,領略一下心理學的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大熊 的精彩文章:

TAG:白大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