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也談「人書俱老」 ■吳 猛

也談「人書俱老」 ■吳 猛

也談「人書俱老」

■吳 猛

「人書俱老」出自唐孫過庭《書譜》:「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這段話說的是學習書法的規律性,要經歷初期、中期、後期三個階段,可以叫三步曲或三段論,也是文中「勉之不已,抑有三時」的含義。

現在常常用「人書俱老」一詞來讚揚某些年紀大的人寫的字,特別是年紀越大者,更加顯得受用。細細想來,果真如此嗎?難道年紀越大,字也會越寫越好嗎?這可不一定,「人書俱老」除了禮貌的恭維之外,更多的是精神性的指向,同「老而彌堅」「老當益壯」可謂異曲同工。從書法的書寫技法角度來看也未必如此。

歷史上很多知名書家其書體成熟之後到老年階段的書風也並未有大的改變。如明代書家文徵明,他的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尤其是他的小楷主要師法鍾繇的《宣示表》和傳為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以及王獻之的《十三行》等,又熔唐人小楷筆法於一爐,形成溫純精絕的自家風貌。從他早年和晚年的小楷作品來分析,書風並未出現大的變化,都很精勁挺拔。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書體的限制。小楷這種書體本身的起伏不大,平和簡靜;二是文徵明的性格。從文徵明一生的行狀看,他為人處世「和而介」「不面折人過」,這是他長期受儒家傳統思想浸淫的結果。體現在書作上,則蘊藉沖和,溫文爾雅。關於其品行,朱彝尊說「先生人品第一,書畫次之」。時吳中才子風流倜儻者居多,如唐寅、祝允明、錢同愛之流,皆聲色流連,而文徵明雖「日歡然無間」,但能做到「異軌而齊尚」「足無狹邪履」,成全了人品與書風的完美無瑕。也正因如是,性格放蕩的唐寅對文徵明的品行五體投地。他曾致函文徵明說「徵仲遇貴介也,飲酒也,聲色也,花鳥也,泊乎其無心,而能斷在其中,雖萬變於前而不可動者。寅長徵仲十閱月,願例孔子,以徵仲為師,非詞伏也,蓋心伏也。詩與畫,寅得與徵仲爭衡;至於學行,寅將捧面而走矣」。因此,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貫的書法風格,這或許與他本人心性的謹嚴與認真,堅守儒家中和溫柔的審美風範有關。一個人的心性很難改變,往往伴隨一生,而字如其人,體現在書法上,這種風格的穩定性也會基於此。所以,年紀大了,書風並不一定也會改變。相反,年紀大了可能技法精準方面還會有所下降,如文徵明小楷《前赤壁賦》為他61歲時所寫,由於年齡的原因,這幅作品顯露出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遠不如其中年時所書的作品那樣瀟洒流利。但是同樣可以說文徵明「人書俱老」,文徵明在80多歲時還能寫出結構穩健、筆法精到、章法美觀、乾淨整潔的蠅頭小楷《醉翁亭記》,實為不易,精神可敬可嘉。

一日不練手生,如果一個人天賦異稟,對書法悟性很高,但由於某種情況很長時間不練,又或者不是那麼勤學苦練,年紀大了拿起筆來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傷仲永的現象在書法上也同樣出現過。有些人早年憑著一手好字到處走穴、題字,忙於應酬交際,而沒有時間專心練字,到頭來只會越寫越差。現在一些「江湖人士」進行書法表演,好不熱鬧,他們有的拎著白鬍子自稱少年學書,然下筆荒誕怪異,任意妄為,這樣何談「人書俱老」?只是人老了,書法也廢了。

其實,孫過庭在「人書俱老」之前是設置前提條件的,那就是「通會之際」。緊接著說:「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通會」是自由的階段,是書法的高級階段,即書法的藝術境界,是自由與創造的階段。「思慮通審」,要動腦思考和創造。思考,是一個多方面元素參與的融會貫通過程,是一種藝術的升華。這和釀酒一樣,有一個類似發酵的時間過程,也好像窖藏的美酒一樣,時間越長,香氣越發濃郁醇厚。通會是在不斷重複的實踐中,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漸進與質變,是「熟能生巧」的過程。「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在時間上是同步的。孫過庭認為,書法三段論這種必經的曲折道路,需要從個人的複雜人生三段論來省悟,這樣才能給人真切與深刻的印象。省悟書法也是省悟人生,沒有對人生經歷的省悟也就不能完成對書法的最終思考。這種體驗方式,今天的人可能難以接受,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書法的理解甚至喜好都會有所不同,這裡有欣賞能力的原因,其實還是「思慮通審」的能力不同而已,有些書法作品可能只有到老年才能接受或喜愛。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垂虹橋■王守民
楊繼盛行書《謫所寄王世貞詩札》 ■李金豹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