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悼念名人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
拾遺物語
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壹
最近一周,三位名人相繼逝世。
紀梵希,霍金,李敖……
於是朋友圈掀起了悼念潮。
可就在大家悼念之時,
一撥人開始跳出來潑冷水:
「你讀過李敖的文章嗎?有什麼資格悼念他?」
「你連《北京法源寺》都沒讀過,有什麼資格悼念李敖?」
「連《時間簡史》都沒看過,憑什麼緬懷霍金?」
「一群物理沒及過格的,裝什麼懷念霍金?」
「看得懂黑洞理論嗎?非要跟風裝逼?」
…………
這撥跳出來潑冷水的人,
甚至給在朋友圈悼念名人的人,
取了兩綽號:悼念婊,哭喪婊。
「每天守著新聞,
甭管誰死,只要有名,
都要第一時間出來哭喪。
找一張圖,配一句台詞,
然後悲痛欲絕,
只恨自己沒能為他養老送終。」
貳
名人去世為何會引發刷屏?
我想,大概有以下四種原因:
第一種:真了解此人,知道他的貢獻,為他的離開感到惋惜。
第二種:知道他的貢獻,但對他不太了解,為他的離開感到惋惜。
第三種:不了解,只是知道有這個人,據說很了不起,他走了,有一點小感慨。
第四種:完全不了解,只是看到大家都在發,就跟一下潮流。
大多數人悼念名人,
都是基於前三種原因。
悼念不是為了裝逼,
而是表達一種惋惜和尊敬。
有人願意把這種惋惜和尊敬放心裡,
有人願意將這種惋惜和尊敬展現在朋友圈,
只是喜好不同而已,
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
就算是第四種「裝一下逼」,
我覺得也不應該受到譴責。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
因為這種悼念行為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危害。
非但沒有,還有好處。
我表妹,1998年出生,
她以前就不知道陳忠實,
就是因為「陳忠實逝世被刷屏」,
她才去讀了《白鹿原》。
如果霍金逝世被刷屏,
哪怕多觸動一個人去讀《時間簡史》,
不也是好事一樁嗎?
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容忍別人裝一下逼呢?
叄
大畫家梵高,
他生前所畫之畫,
幾乎無人問津。
若不是他去世之後有人懷念,
把他的畫拿出來研究,
那《向日葵》《星夜》早就消失於垃圾堆了。
現在為什麼要搞那麼多紀念日,
比如伽利略逝世紀念日,
比如愛因斯坦逝世60周年,
之所以要搞這些儀式,
就是要喚起更多的人去了解他們以及他們的「作品」。
所以,我一直覺得,
名人逝世被刷屏是件好事,
因為路人粉對去世名人的懷念,
會讓這位名人的作品和精神,
得到了更多的推廣和傳播。
哪怕只是「多引導一個人」去了解,
也總比誰也不去了解好吧。
肆
我想問問那些罵別人是「悼念婊」的人:
那你覺得誰有資格悼念霍金?
第三種人有權對第四種人說「我有資格,你沒資格」嗎?
第二種人有權對第三種人說「我有資格,你沒資格」嗎?
第一種人有權對第二種人說「我有資格,你沒資格」嗎?
如果有,我估計楊振寧會跳出來說:
「你們誰都沒資格,只有我有。」
以前有學校鄙視鏈,
以前有電視劇鄙視鏈,
以前有音樂鄙視鏈,
以前有旅遊鄙視鏈,
沒想到,現在連悼念都有鄙視鏈了。
我以前不熟悉霍金,
就連悼念一下的權利都沒有了嗎?
我以前不熟悉霍金,
那從現在開始了解和喜歡的權利都沒有了嗎?
如果你覺得是,
那我再請教你一個問題:你是生下來就了解所有名人嗎?
並不是吧。
我們所有的知識所有的啟蒙,
一開始不都來自於道聽途說嗎?
伍
而且,如果我們不懷念呢,
這撥人照樣還是會跳出來,
義憤填膺地說:「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
然後罵你一聲「娛樂婊」:
「只知道關注娛樂八卦,
怎麼不去關注一下科學家?」
看吧,橫豎都是他有理。
為什麼很多人總喜歡這樣批判別人呢?
我覺得有個網友說得特別好:
「他們不過是在秀智識優越感,
通過貶低別人來拔高自己:
人人尋找六便士,
我卻在抬頭看月亮。
他們痴迷於『人人,我卻』這種句式,
因為這種句式可以讓他們獲得智識優越感,
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模樣。」
如果說媚俗噁心,
那我覺得這種「反媚俗的媚俗」更噁心。
喜歡張嘉佳說過的一段話:
「看到小清新不要說矯情,
看到二逼段子不要說腦殘,
看到文藝范不要說裝X,
看到詩歌不要說無病呻吟,
看到意識流不早說傻X。
每個人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如果你不喜歡,
只能說明這不是為你準備的。
你可以不接受,這是一種自由。
但不屑和抨擊,翻到另一個世界觀,
只能說明你的無知和武斷。」
陸
耳帝在微博發了一條長文,
我覺得說得特別好:
「從未感受過網路像現在這樣,
全民都在相互批判,
每一個群體都在吵架,
每一個圈子都在掛人,
大家都變成了人性批判家、截圖小能手、原意曲解師,
有時候未必不明白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可是內心很亢奮,
道德逼迫我必須挖掘出你潛在的陰暗與齷齪!
不揭發憋不住,
想到評論里能獲取幾個哈哈哈哈就按捺不住。
曾經是0與9分歧的爭執討論,
後來是6與8區別的互罵傻逼,
現在是在4.9與5.1的區間里,
彼此杠得腦花飛濺……」
於是,我們每個人都成了一種「婊」:
綠茶婊、奶茶婊、文青婊、學生婊、專家婊、公知婊……
柒
為什麼我們就這麼看不慣別人呢?
為什麼我們就這麼容不下異見呢?
我來做一種假設:
如果這個世界只剩一種跟你一樣價值觀的人,
如果這個世界只剩一種跟你一樣審美的人,
如果這個世界只剩一種跟你一樣思維的人,
那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
只要一家電視台就行了,
只要一份報紙就行了,
只要一個網站就行了,
只要一種書籍就行了,
…………
如果全世界只剩一種聲音,
你沒發現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嗎?
喜歡羅素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
這個世界之所以美好,
正在於其參差多態,
正在於「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一種聲音等於死亡。
捌
寫這篇稿子我想說什麼呢?
就是「不要以自我為絕對中心」。
把自己信奉的價值觀當成絕對正確,
只要不同意我的,就是錯的。
看不慣別人的人,
通常有這樣一種思維:
「你這太不正常了、太低級了。
你的這些行為和思考方式都是不好的,
都不如我的高級,我就不會像你那樣。」
然後要求別人放棄自己的價值觀,
來認同你的,按照你的價值觀做。
但究竟誰的價值觀更高級,
有時真是一件無法說清的事情。
有人看不慣富二代,覺得他們沒志氣,
並詛咒他們「肯定會坐吃山空」。
但富二代看不慣屌絲男不敢投資,
瞻前顧後,為貧窮的現狀找借口。
有人看不慣90後的張揚矯情,
覺得做人應該低調務實,
但90後看不慣大叔們的死板陳舊。
你看不慣的人也正在看不慣你,
誰的活法才是正確的?
誰應該按照誰的價值觀來生活?
都不能那麼「一定」和「絕對」。
一個正常的社會,
應該包容多元的審美和價值觀。
我們應該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
玖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
寫過這樣一句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
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
那就是: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
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
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如果將這句話延展一下就是:
每個人因為所處的城市、家庭、背景的不同,
從而養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行為作風和思考模式,
所以即便和我們不一樣,
我們也應該尊重別人。
一個有修養的人不會有那麼多看不慣,
因為他懂得尊重和容納不同,
他從來不會強迫所有人跟自己一樣,
也不會把這種強迫當成強項沾沾自喜。
我之所以寫這篇稿子,
就是想表達一個觀點:
「允許別人和自己不一樣,允許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理解了前半句,就能做到包容,
理解了後半句,就敢活出自我。
什麼是成熟?
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END
▼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台。
法律顧問 | 重慶沁山律師事務所
※讓孩子見見世面,到底有多重要
※男到中年不如狗,女到中年狗都嫌
TAG: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