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成為理想的自己

如何成為理想的自己

我們的理想中都有一個完美的自己,多少次信心滿滿,豪言壯語,結果大部分不了了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是很多人的惰性的畫像。而反思自己,並沒有做的更好,想要堅持早起,堅持跑步,但是最長的堅持時間大概是9個月,惰性會在你不注意的時候慢慢奪回失地,結果發現你還是原來的你,這是一個頑固的循環,很少有人能打破,因為這樣是基因的設定,符合最少耗能的原理 。

勵志的書已經很久不看了,最近一本大概是《自控力》,一段時間是有用的,但是現在翻出來感覺似乎是沒有讀過,時間可以磨平傷痛,也磨平了知識。《自律力》這本書開始聽得是音頻版簡介,聽了以後,感覺有些意思,買來細讀,確實很有收穫。

我們為什麼難以成為理想的自己?關鍵在於我們的大腦有兩個角色,一個是高級策劃人的角色,一個是低級執行者的角色,每個人都是好的策劃人,卻沒有堅定的執行者。

而且在我們改變的路上有各種各樣的思維誤區,比如我們認為我們知道了,就一定能做到,但這是一種不切實際希望。我們過分的相信我們的意志是堅強的,不會向誘惑投降的,但是我們的環境和時間會慢慢秒掉我們的意志力。我們會在各種特殊的日子給自己借口不去完成計劃,會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較,會討厭規劃別人的幫助和提醒,因為我們想要自由,但是結果更不自由,我們需要謙遜和謙卑

我們以為我們不會累,激情會一直存在,自控力其實一種有限的資源,激情會慢慢消退。我們總是把事情放到未來,以為時間是無限的。我們過分相信我們的專註力,對未來的意外估計不足。作為中國人,特別相信一次頓悟就會瞬間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其實這是一種偷懶的想法,根本不可能。當我們養成了一定的好習慣時,會一向情願的認為,這種改變是永久性的,但是事物是一直變動的,如果不跟進,我們的積極改變就無法延續。即使我們能減肥,但更困難的是以後的堅持和保持,那才是重點。而自負的人類往往沒有自知之明。這是很多方法沒有效果的根本,沒有跟進

佛教里常常說不能「心隨境轉」,要修鍊到「境隨心轉」,但這裡唯心的成分多一些,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是被環境塑造的,環境是永不停歇的誘發機制,對我們的行為影響是巨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幾乎很少有人能脫離環境的影響,更不要說超脫環境了。而且環境還在不停的變化中,如果我們不去塑造環境,控制它,那麼它就會塑造控制我們,結果把我們變成一個自己都認不出來的陌生人。

環境里有各種行為的誘因,那麼我們如何為自己創照一個自律的環境呢?成年人的行為產生過程,有一個誘因,會導致衝動,人們有所察覺,然後做出選擇,最後產生行為。中間的過程非常短暫,如果不去分析的話,就會一閃而過,基本上是自動而倉促的。我們有腦細胞,能思考,能夠把任何衝動擱置片刻,然後再選擇順從它還是忽略它。我們做出的選擇,並非不加思索,也不是出於習慣,而是我們運用智慧大腦的證明,這相當於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提出的第二套反饋系統。大部分時候需要我們抑制我們的第一衝動。

我們體內存在兩個小人,一個是領導者,一個是下屬,每一天開始的時候,我們都像是一個雙面人,一面是領導者,另一面是下屬,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大,特別是經過一天,自控力的消耗會讓人只想舒服在沙發上,一杯紅酒配電影。

還好環境是公開的,只要我們加以注意,那些塑造我們行為的看似隱蔽的誘因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壞消息是,當我們從一種環境轉移到另一種環境中時,很難繼續保持警惕。環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而我們卻沒有隨心所欲掌控每種環境的能力或動力。並且面對環境,我們還會分裂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角色,即策劃人和執行者。

我們怎麼才能得到制勝的法寶,掌握一些有意義的做法呢?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必須承認問題的存在,還必須知道自己在面對問題時有哪些選擇。在追求任何行為改變時,我們都有四個選項1、創造:代表了我們想要在將來創造的積極因素。2、保留:代表了我們想要在將來保持的積極因素。3、消除:代表了我們想要在將來消除的消極因素。4、接受:代表了我們需要在將來保持的消極因素。

創造是行為習慣改變中最迷人的,我們需要親自選擇,然後再行動。只要我們滿足於現在的生活,不奢求超過我們預期的快樂和幸福,我們就會屈服於慣性,沿著過去的行為習慣繼續下去。但是如果我們不滿足,也許會走向另一極端,醉心於每一個想法,卻不能堅持去實踐任何一個,真正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

保留聽起來消極而平凡,但確實也是一種選擇,全心反省,識別出哪些行為習慣對我們有益,然後堅守紀律。

消除是最能釋放我們自己,也最具療效的行動,有時需要一種徹底的消除。我們都曾消除過那些傷害我們的東西,但真正的考驗還在於,我們還需要消除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接受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特別是當你缺乏改變的能量時。當形勢變的惡劣時,我們一向情願的相信一定會有好的結果,而不是從實際出發思考問題。在人際關係中,這種一廂情願更加嚴重,我們不是依靠客觀環境來做出判斷,而是轉而依靠印象,我們只接受自己能想要聽的好消息,卻屏蔽需要聽的換消息。但我們缺少改變的能量時,接受便是最寶貴的行為。有時,我們不肯接受的態度所誘發的行為,絕對比我們錯誤的創造、保留和消除行為加起來的結果還要糟糕。

我們坦率的指出自己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什麼,應當捨棄什麼,應當保持什麼,大膽挑戰自我,往往會為其答案的大膽簡潔而感到驚訝,改變也會隨之發生。

書中的特色就是堅持每天對自己的積極問答。積極問題能讓人更專註於能做些什麼來積極改變世界,而不是這個世界能做些什麼來積極改變他們。6個逆向度問題時:1、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去設定目標了?有明確目標的員工比沒有明確目標員工的投入度更高。如果沒有目標,問自己是否全身心投入了?全身心投入做什麼?2、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去實現我的目標了?3、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尋求人生意義了?哪怕是在最難以想像的逆境中,尋求人生意義的過程能保護我們,不論做什麼,都要更有創造性的去尋求人生意義。4、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快樂和人生意義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當我們不再等待他人或事物給我們帶來快樂,而是負責任的關照內心時,就會發現快樂就在我們身邊。5、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了?得到好朋友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做一個好朋友。6、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如果我們有意識的去嘗試更加投入,並嚴格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他就會更加投入地工作。積極問題揭示了我們正在嘗試什麼,放棄什麼,它讓我們認清了自己能夠改變什麼,讓我擺脫了犧牲品的感覺,代之以控制感和責任感

每日問答會強化我們的承諾,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誘發動機,能突顯自律和自控之間的區別,把我們的目標提煉為方便管理的數據。

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教練,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要堅持每天向某個人彙報打分情況,這就是你的教練。當我們知道自己將要接受檢驗是,就會更加堅忍頑強。在體育比賽中,一個好的教練,在公司里,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會教導、支持、啟發我們,還時不時向我們注入一些頑強的意志,讓我們保持奮勇前進。沒有監督,人們慢慢都會原諒自己的,貝多芬、郎朗也都是被逼出來的。

經過了初級的監督,我們最終會成為自己的教練,我們體內的教練,它可能是來自內心的聲音,類似於良知,可能是一句歌詞,一句有意義的座右銘,一張卡片上的提醒,或者其他任何誘發我們理性行為的事物。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寫的《藤野先生》,魯迅的書桌子前有一張藤野先生的畫像,小學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看來魯迅早就深諳自我管理之道,天才是不用教的。

然而我們普通人是需要反覆提醒教育的。自律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一個方法,我們需要掌握自律的第一原則就是三思而後行,也就是在任何情況下,你都可以這樣問自己:是要選擇投入,還是要選擇放手?就是在選擇應對的方式之前,先要經過思考,就是所謂的三思而後行。比如我們在生活里遇到的一些無禮之人,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因為他人的性格習慣而發火,這和因為一把椅子發火差不多,椅子改變不了自己是椅子的現實,我們遇到的大部分人也不會改變他們的性格,因此我們不應該對無禮之人生氣,因為他們就是那樣的人,並不是針對我們的。明白了這一點,可以少生好多氣了。

要達到自律,另一個方法是我們需要規劃,管理組織和人員,沒有什麼比規劃更加重要,沒有規劃,我們難以變得更好。人們在改變面前非常固執,有了規劃,讓人們做簡單的重複,才能有助於改變。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這種簡單任務中,我們總是傾向於忽略規劃。如果沒有規劃,變化也永遠不會發生,規劃不僅可以改變,增加我們成功的幾率,還能提高我們的成功的效率。

比如在我們自我損耗時,如何自律呢?戰勝損耗的方法就是做規劃。規劃能以一種神奇的方式,減緩自控力的損耗速度,有了規劃,我們就不必要再做那麼多選擇,按計划行動,就不會那麼快被耗盡。

要達到理想的改變要求,在生活在要時刻檢查我們的投入度,我們需要時時留心並全身心投入,我們的生活的第一個目標是留心,留心周圍發生的一切,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第二個目標是投入,不但要留心周圍的環境,還要積极參与其中。認同了留心和投入的重要性,我們就可以感受環境施加給我們的所有誘因,我們或許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知道別人對我們的期望,也知道自己對自己的期望,我們就不再是被動的,我們與環境之間可以產生互動,可以自己明白選擇什麼是正確的。

總結一下,這本書分析了我們為什麼不能成為理想的自己的原因,我們都是高級的策劃人,低級執行人,在策劃和執行之間有一個鴻溝,怎麼去克服這個鴻溝,讓改變發生?我們需要引入監督的機制,一個是每日的積極問答工具,算是內在的省察。第二個是要有第三方的教練,外在的約束會減少我們的隨意性。當做的熟練後自己可以成為內在的教練。在開始的時候還是需要外在的監督的,可以求助於他人,做出承諾。如何做到高效的自律?我們要警惕環境的巨大威脅,對環境中的種種誘因保持警惕,並且控制自己的第一衝動,調用理性思考,做出更好的選擇。其中對人類的各種思維誤區分析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這裡有兩條真理,1、有意義的行為習慣改變是很難做到的。2.沒有人能讓我們改變,除非我們自己願意改變。願意改變的可以按照書里的方法試試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鴻波微瀾 的精彩文章:

TAG:鴻波微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