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順蠢萌的翻車魚,速度了解一下
圓尾翻車魨又稱翻車魨、翻車魚、曼波魚、頭魚,為輻鰭魚綱魨形目翻車魨科的一種。屬於大型大洋性魚類。其常棲息於各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以及也見於溫帶或寒帶海洋。在中國主要見於南海、東海海域。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魨形目 Tetraodontiformes
科: 翻車魨科 Molidae
屬: 翻車魨屬Mola
種: 圓尾翻車魨M. mola
成年的翻車魨平均長度1.8米,兩鰭闊2.5米,重量250-1000公斤。
最大的記錄為長度3.3米,兩鰭闊4.2米,重達2300公斤。
圓尾翻車魨與人的比例
圓尾翻車魨體型外觀呈橢圓扁平狀,身型偏短而兩側肥厚,體側呈灰褐色,長有淺色斑點,腹側則呈銀灰色。
圓尾翻車魨各角度特徵
頭小、嘴小,它們有保護其眼睛的肌肉,有著像眼瞼般閉合眼睛的保護作用。
圓尾翻車魨尾鰭也退化無尾柄,很短,沒有腹鰭,但背鰭與臀鰭發達,且相對較高。
圓尾翻車魨及其骨骼
圓尾翻車魨屬大洋中、表層魚類,隨黑潮洄遊靠岸,它們主要是靠背鰭及臀鰭擺動來前進,所以游泳技術不佳且速度緩慢。但是相對於人類來說,它們的游泳技能還是很高超的。
但是在海洋中表層生活的它們,竟然可以下潛到600米以下的深海。圓尾翻車魨為肉食性,以水母、浮遊動物為主,也吃甲殼動物等。
圓尾翻車魨性情溫和,潛水愛好者經常可以與它們伴遊。
圓尾翻車魨遊動時
各個鰭的運動
圓尾翻車魨在海面
游泳的姿態
台灣東部海域因為有黑潮洋流經過,也成為翻車魨主要的洄遊路線,原本學術界以為圓尾翻車魨和其他洄遊性魚類一樣,順著潮流省力的完成洄遊之旅,沒想到一項跨國際的研究成果,跌破大家眼鏡,「水產試驗所及美國提斯博士在花東海域,把追蹤器放到五隻翻車魨的身上,結果它們竟然逆流而下,往南方游去。」一直以來大家總認為翻車魨不擅游泳,這次卻選擇吃力的逆向行駛。
研究指出,圓尾翻車魨身上至少有著50個屬的寄生蟲,讓圓尾翻車魨的身體就像個漂浮的自助餐台,而這些寄生蟲為翻車魚帶來各式各樣色彩。
它一遊動,身上的發光動物便會發出亮光,遠看就像一輪明月,故又有「月亮魚」之美名。
圓尾翻車魨經常會側平身子平浮於水面,可能有三種原因:
利用太陽的熱度,殺死寄生蟲。就好像曬棉被一般;
曬太陽,能夠增加腸子蠕動,促進消化;
平躺在海面上,能夠吸引海鳥過來,啄食它身上的寄生蟲。
在海洋中,也會有各種魚類啄食圓尾翻車魨體表的寄生蟲。
圓尾翻車魨身形笨拙,常常被海洋中其他動物吃掉。而它不致於滅絕的原因是其所具有強大的生殖力,一條雌魚一次可產三億個卵,在海洋中堪稱是最會生產的魚類。但存活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
幼小的圓尾翻車魨,具有明顯的刺,以後隨著成長便會逐漸消失。
圓尾翻車魨的眾多名稱
英美地區稱海洋太陽魚、西班牙稱月魚。翻車魨的學名叫做Mola mola,意思是「磨子」。而翻車魨英文為ocean sunfish,則可能與它會上浮側翻,在海上做日光浴的習性有關,因此又有人叫它「太陽魚」。
西班牙稱之為磨,mola拉丁文的意思是石磨,當翻車魨躺在水面時,好像是一個石磨一樣。
法國稱之為月魚,喜歡側身躺在海面之上,在夜間發出微微光芒,於是法國人叫它「月光魚」。
美國稱之為太陽魚,喜歡側身躺在海面之上,在白天讓陽光照耀,好像是海中的「太陽」。
德國稱之為頭魚,它們尾巴短小,卻有著圓圓扁扁的龐大身軀,以及大大的眼和嘟起的嘴,可愛的模樣像一個卡通人頭,於是德國人稱它「游泳的頭」。
日本稱之為曼波魚,在海中游泳時,好像在跳曼波舞一樣有趣,於是日本人稱為「曼波魚」。
台灣,最初叫做翻車魚,漁民常常看見它翻躺在水面如在作日光浴而以「翻車」的名字來形容它,後來之又因為「翻車」名被認為不吉利(吃了恐怕發生翻車意外),所以漁業單位再舉辦一場「為翻車魚更名、征名」活動,由民眾票選。最後「曼波魚」這個名稱最高票當選。
與圓尾翻車魨同屬的
另外兩種魚類為:
拉氏翻車魨
Mola ramsayi
分布於西南太平洋的澳洲、紐西蘭、東南太平洋智利及東南大西洋的南非海域。
騙子翻車魨
Mola tecta
2017年確立的新物種,得此名是因為該魚種已經逃避分類學記錄長達近三個世紀。
聲明:本篇為轉載文章,轉自:動物世界。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微信立場。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謹遵專業人士叮囑。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聯繫十八米潛水微信公眾號:dive18m。關於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歡迎投稿合作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