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給孩子報美術班?
GIF
畢加索曾經說過:「我十六時可以畫得像大師那樣,但我卻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兒童那樣作畫。」
孩子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應該大膽地在紙上繪製出心裡的想法。正因為他們的視角特別純凈,因此非常需要保護。而現社會,偏偏有很多美術班,正在扼殺他們這種天賦。·
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的人生,每個家長更是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快樂的成長。但是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感?
印象中有一堂課,讓孩子們自由畫一張畫。最後的結果令人震驚,所有孩子的畫面驚人的一致,畫的房子都是長方形,正方形的窗戶,而且背景都是綠綠的草地和藍色的天空,左上角的太陽發一道一道的紅光,甚至光芒的角度、大小、形狀、塗的顏色也一樣。女孩子畫小公主全部是粉色的長裙,金色的頭髮。儼然一個「複製粘貼」!
當一個固定的模式、概念的成為孩子畫畫的一種理所當然時,真是很令人揪心!
孩子本應是藝術的領導者,應該不受限制不受拘束的繪畫。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現狀成為常態、甚至正常?
類似的模式還有很多,比如:每一張畫都是藍天、白雲、小草地、上面有小狗小貓小兔子,我當時問其中一個學生:你學校里不是沒草地嗎,也沒有這些小動物吧?為什麼還要畫呢?孩子回答:大家都這麼畫,所以我也這麼畫。我當時突然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是怎麼來的?
所以我是不贊成孩子很早就去專業機構學畫畫的。因為在繪畫方面,孩子們個個都是天才,拿起畫筆畫的每一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專業的指導都是在磨滅孩子的靈氣和美術的天賦。
這幅兒童作品,技巧嫻熟,中規中矩
但真正的優秀兒童作品不應該是這樣。孩子的畫如果千篇一律,沒有個人特點,那就失去了畫畫的意義。因為這樣的作品,稍加訓練的孩子都畫得出來。
而畫畫是什麼?是對現實的概括和模仿。
在此之上,如果還有表達,那就是佳作;如果還有感情的賦予,那就是精品;如果還超越了至今的表現形式自成一格,那就是大師級。比如梵高、畢加索、莫奈...
概括和模仿只是技法的階段之一。打個比方,如果讓家長對著自己的孩子畫一個肖像,你可能會覺得特別難,不知如何下筆。但讓你對著照片畫,是不是覺得容易一些了?
如果觀察過孩子的作品,你會發現,在沒有人打擾的情況下,孩子是從來不會擔心自己「畫不好」的。
而且小孩都有提煉概括甚至變形的能力,越小的孩子這方面的能力越強。孩子剛開始畫小人,他們會把嘴概括成一道線,頭概括成一個圓。
孩子的作品雖然在外形上會畫得「不像」,但他們會自由地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認知。
有人可能會說,我們普通人,也不想當什麼藝術家。就希望孩子學畫好一點,所以從小開始練,不好嗎?
答案是非常不好。個人感覺:學齡前的孩子,不應該接受任何來自成人的繪畫指導。因為繪畫的技巧是非常容易練習的。它不像運動或者樂器,需要肢體上紮實的童子功。區別就是,畫畫不應該是自由的,是不受限制的。
作家和畫家,都是任何年紀開始都不晚的職業。
而去幼兒美術班學專業繪畫,只會破壞孩子那份可貴的靈氣和天真。這並不是說所有教孩子的美術老師都不好,而是很多事情是要結合社會現狀來看的:
家長送去培訓班接受專業指導,花了錢就要迅速看到成果,而不關注孩子創作的過程。藝術機構為了滿足現今市場要求,不得不把重點放在作品最終效果的方面(而藝術早期教育的大忌就是見效快)——就是畫出大人眼裡「像樣」的東西。
所以,機構根本不會也沒有時間教孩子什麼是真正的審美和藝術,只會把孩子獨特的理解和審美磨掉,並灌輸統一的畫法:亮部要暖色,暗部要冷色,近處要實,遠處要虛,用筆要鬆動,形體要結實......
說到底,孩子學的只是技法,機構培養的,只一個手藝好的工匠。因此很多孩子變成了傳統的「科班」孩子。
他們會認為,花就是紅色,書就是長方形,老虎就是橘色,天空就是藍色。
其次是審美,審美的能力是花錢買不來的,也不是一個月的速成班能夠學來的。對於美的品味是靠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藝術修養慢慢熏陶而來。一個從小喜歡藝術、喜歡繪畫的孩子,和一個從小隻看電視、玩遊戲的孩子,在長大後會產生非常大的區別。
並且,孩子學習藝術,有利於提高創造力、想像力,特別是想像。孩子的想像力是非常豐富而且奇特的。豐富的想像是科學、文學家最基本的品質,也是童心的保留和升華。孩子在繪畫中,想像力得到提高、延伸,這是成長的基礎。
我們總揣摩不準孩子心裡在想什麼一樣,家長們太忙了,也不願意去揣摩。我們在給孩子最大的期待的同時,又因為學業太重,不允許孩子們花時間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也著實讓人感到非常矛盾。
每次我從孩子的作品當中,窺探出他們畫面中的小心思,小細節。與孩子們對視時的會心一笑,彼此都能感到非常溫暖。我總會在畫畫結束的時候跟孩子說一句:「我看懂你畫里的故事了」,看到孩子滿足的笑的時候,內心也一定在想:「謝謝你,懂我了。」
TAG:維茲堡藝術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