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戰、跨國追擊戲「濃度超標」的《蝕日風暴》,能激活我們的追劇熱情嗎?
香港創造了「警匪題材」的黃金時代。不管什麼時候提起,仍然會讓我們腎上腺素飆升。
童年回憶、青春記憶也好,「追劇」的成長陪伴也罷,很多人對香港警匪片有很濃郁的「情結」。
從《英雄本色》到《無間道》,再到後來諸多經典之作,也算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電影之路。反轉再反轉的敘事套路、警與匪的角斗;情與義、人性探討...到今天還在延續。
電視劇也是,警匪題材高產保質,當年的《陀槍師姐》系列,時間跨度大,但是觀眾依然長情;
還有《談判專家》、《法證先鋒》,再到後面的《潛行狙擊》、《使徒行者》...都是不管過了多久,都可以拿出來重溫的招牌劇。
我覺得「經典」就是如此:不是時間過得久,而是無論過了多久再回顧,都能直達人心。
這幾年港劇一直被說「涼涼」,但到底觀眾底子還在,大家還是會對新故事釋放「追劇」熱情。
最近正好看了《蝕日風暴》的拍攝特輯,我發現還是能捕捉到「港劇」生命力的。
劇情上,我們熟悉且喜聞樂見的元素都在,這次《蝕日》依然是「邪不壓正」的主題立意。但不管是故事新意還是劇情邏輯,亮點還是很多。
《蝕日》把背景放在了「緝毒一線」,凌風(張智霖飾)和樊毅(王陽明飾)原本是緝毒隊的兄弟,但因為捲入了「蝕日」黑勢力與層層陰謀中,最終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這條線,我能預想到,到時候一定會有「情與義」的掙扎和抉擇:一個堅守正義,一個永墜黑暗,不同的選擇也會通向不同的結局。
除了撥雲見日、揪出黑暗勢力的主線,還有集團與集團之間的利益之爭。用「集團鬥爭」元素來打輔助,劇情肯定會更精彩飽滿。
至於loveline,大多數人覺得它是警匪片中的軟肋,著墨過多過少都不合適,這個「度」的把控特別尷尬。
不過我倒覺得熱血激烈的故事和細膩的男女之情,氣質並不相衝。而且看《蝕日》的劇情設定,張智霖和薛凱琪應該是「合力破案」二人組,展現「業務」上的合作應該更多,還是讓人放心的。
能看得出,《蝕日》在故事上玩的是「燃節奏」,光是黑白鬥爭、跨國追擊這些關鍵詞,就足夠讓人「燃」起熱情。
再看這次與之相配的「卡司陣容,走的是實力派+老戲骨的模式。
除了張智霖、薛凱琪和王陽明這些青年演員,還有TVB老戲骨坐陣:秦沛、劉兆銘、羅家英等TVB黃金配角們都集體「出山」。
說起來現在很多影視劇的卡司「架構」,用一票老戲骨來助力「口碑」,效果都挺不錯。
而主角陣營里的張智霖,我感覺很多人對他的「預設值」應該會很大。這次的「緝毒警察」,乾淨沉穩的形象和他本人相合的地方也很多。
張智霖以前一直被調侃「沒有主角臉」,臉部寬顴骨大,沒什麼立體感,上鏡無優勢(認真的么??)
但我感覺「懶散」氣質的面相(眼神和善天庭飽滿),特別有駕馭「正派」形象的潛質,翩翩公子、玉面書生、警察形象都能hold住。
就看這次緝毒幹警「凌風」能不能被詮釋出新意了。
當然,除了劇情和陣容配置,警匪題材的「燒心」與「燒腦」、快節奏的打鬥場面,也需要強有力的「畫面感」來支撐。視覺體驗已經成了片方是否「誠意」的評判標準。
目前看來,《蝕日》的「質感」還是具備的,從發布的劇照來看,色彩、影調的把握和劇本身的主題基調很契合:
從拍攝特輯里,也能感受到劇組對「場景、服化道、整體氛圍感」的精雕細琢。
照顧觀眾的審美體驗也好,迎合電視劇「電影化」的製作要求也罷,這些「門面」和「細節」的東西做好了,還是能看出片方是奔著「做好劇」的決心去的。
畢竟,不管是劇組還是演員本身,只有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擺在觀眾面前的作品才更具「說服力」。
對於這點,在我最近連續追了兩集《圓桌派》之後,感觸特別深。看到彈幕上有人說「圓桌會議」開得太犀利毒辣,我倒覺得大部分觀點還挺理性溫和的。
有一期圍繞「爛片」來探討,汪海林編劇提出了一個特有意思的「標準」(這個標準大家心裡都有點abc數):
雖然「只要出現小鮮肉就是爛劇」有點帶著「濾鏡」去看待,言辭略偏激了些,但其實話粗理不粗:確實有不少片方,從一開始就打著鮮肉的的「顏值」、「流量」,作為整部劇的賣點,有了這兩樣,不擔心賣不出好價錢。
目之所及就那麼大一塊地方,焦點放在了這上面,「劇本」、「製作」自然被排在了後面。
但其實,對於作品而言,「劇本」才是一劇之「本」,把「硬體」把控、打磨到位,可能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所以每次看到邏輯清晰、人物飽滿、思路縝密的故事,我們觀眾都會特別欣喜。其實從《餘罪》、《白夜追兇》的口碑效應,就能看出觀眾對好故事和這類題材的渴求。
作為同題材(警匪懸疑)的《蝕日》,在故事編排上,元素是「穩」的,但同時又有全新感受:緝毒警察的成長與破局。原創IP作為立足點,歐冠英親自操刀,看得出片方依然還是把「劇本紮實」放在首位。
而且,某種意義上,這種「過硬的劇本」和演員也能相互成全。也就不難想通,為什麼有張力且豐滿的人物設定,演員也更有創作欲。
還是先說《圓桌派》,有一集關於「演員是怎樣一種生物」的探討,就提到「演員替角色還一個公道」的概念:
講到梅姨在拍完《華盛頓郵報》之後
翻譯過來就是,去相信角色,並且全程靠「本人」去體驗。
畢竟現在「替身」已經被「攪」成了貶義詞:
但是,演員對角色「負責」,不僅是現在常被掛在嘴邊的「信念感」,也是對劇組、導演的「信任感」。
這樣才能和好的劇本一起,呈現出「1+1>2」的效果。
回到《蝕日》,作為一部打戲、槍戰、追擊戲份「濃度」超高的劇,演員「吃苦」是毋庸置疑的。
特輯里的呈現,就給我一種「靠譜兒」的感覺:
薛凱琪這次也挺讓我意外,有不少「斗匪徒」的打戲。基本上也是拳拳到肉,來不得半點虛:
另外還有梁靖琪的「活埋戲份」,也是力求「真實」,直接一鏟土「蓋到臉上」:
這次梁靖琪也是很拼,肉搏戲估計不會少:
演員們都本著「真實感帶給觀眾的衝擊力更強」的態度去做,我覺得最後的作品呈現,一定不會差到哪兒去。
雖說影視劇行業里,投資與回報越來越不成正比,但我們大多數人還是願意看到,結果能和「用心、誠意」對稱。
而且,這次《蝕日》除了故事和演員靠得住,班底本身也是「金字招牌」:優酷和寰亞的強強聯手。
這次並不是內地平台定製、港劇班底製作,據說優酷也是從頭至尾參與其中。從「買與賣」升級為「深度合作」,雙方共同磨合。
優酷作為內地播出平台的王牌之一,這兩年的優勢很明顯。
內容上,平台的題材越來越「多元」,涉獵範圍廣,創新力也夠。(比如去年的《寒武紀》就做出了「黑色偶像劇」的新意)
同時,內容的深度也夠,平台的高口碑劇集特別多。(比如此前的《白夜追兇》、《熱血長安》、《軍師聯盟2》都是熱度口碑都不錯的作品)
再來,寰亞的製作水準不可否認,有過幾十部優秀港片、港劇的拍攝經驗,已經對「港味」影視劇製作方法駕輕就熟。
我們越來越不愛看「注水戲」,對「廢鏡頭」無法忍受,而有了「全港班底」的把控(畢竟說一句警匪劇打上「香港製造」的標籤不為過),在劇情的「精簡」上,我覺得《蝕日》還是讓人放心的。
有內地優質平台的參與,可以幫助克服港劇在內地播出的「水土不服」,這也是之前大多數人對這種模式最憂心的問題。
畢竟,《蝕日》骨子裡的港劇「基因」是完整保留的,與此同時,也符合內地觀眾的審美習慣和欣賞口味。
最後想說,有平台優勢+製作優勢,還是希望能在《蝕日》的「正片」中看到真正的原汁原味~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風風微博:@一直風和日麗的風和君
--按下去,掃射我--
※芒果台鏡頭成為網紅照妖鏡,那些活在精修下的網紅們可還好?
※誰的青春誰做主,這檔00後脫口秀觸動了8090後的你么?
TAG:風和日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