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人,要有才有趣有情

做人,要有才有趣有情

第37屆「愛鳥周」主題徵文

【內含福利,點籃字即可查看】

冰心說,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之中,男人里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余光中說,梁實秋的談吐,風趣中不失仁藹,諧謔中自有分寸。梁實秋先生的儒雅與智慧,雅趣與深情,這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梁實秋?說

古人云,做人要從早起做起。因為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事。這一樁事若辦不到,其餘的也就可想。

我所謂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需強求,一剎間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悵惘。但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人不讀書,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我不願送人,亦不願人送我。對於自己真正捨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剎那像是開刀。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印象?梁實秋

一生留給中國文壇兩千多萬字著作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來就這樣地踐踏出來了,人人都循著這路途走,你說它是薔薇之路也好,你說它是荊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1987年的11月3日,梁實秋逝世,他留給中國文壇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及《莎士比亞全集》等譯作。

1915年,13歲的梁實秋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據其幼女梁文薔所述,在清華時,父親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是同班同學。父親回憶,梁思成先生用手一敲禿頭便能背誦出一大段詩詞,講到動情處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父親說他對中國文學的興趣,就是被這一篇演講鼓動起來的。

1923年,梁實秋赴美留學,進哈佛大學研究院,其間師從白璧德(美國文學批評家),接受了新人文主義。

1926年梁實秋回國,先後在南京東南大學和北京大學等校任教,講西洋文學批評史等。1940年起,在《星期評論》上,辟專欄撰寫「雅舍小品」。「雅舍」系列強調生活的情趣和個人性靈的修為,「既清新雅緻,又有幽幽古意,用典多而不生澀」,在當時顯得非常有特色。

以一人之力翻譯《莎士比亞全集》37年

梁實秋1930年開始著手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從1936年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他譯的莎士比亞戲劇8種,至1967年最終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並出版。梁實秋以一人之力,花費37年時間,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任務,成為中國文學翻譯史上的一塊不朽豐碑。

梁實秋打趣說,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他必須沒有學問。如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考證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須不是天才。如是天才,他就去做寫小說、詩和戲劇等創意工作了。第三,他必須能活得相當久,否則就無法譯完。很僥倖,這三個條件我都具備,所以我才完成了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

漫漫文學翻譯之路,巨大的工程,沒有什麼報酬可言,窮年累月,這其中的艱辛和寂寞,無人能知。梁實秋說:「領導我,鼓勵我,支持我,使我能於斷斷續續三十多年間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者,有三個人:胡適先生、我的父親、我的妻子。」

其女梁文薔談及,父親每譯完一部劇,就將手稿交給母親裝訂。母親用古老的納鞋底的錐子在稿紙邊上打洞,然後用線訂縫成線裝書的樣子。沒有母親的支持,父親是無法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的。翻譯莎士比亞沒有收入,母親不在乎,她沒有逼迫丈夫去賺錢,而是全力以赴地支持父親。

一生只戒了一次煙

值得一提,梁實秋一生只戒了一次煙,從此再未吸過煙。他並非煙癮不大,當其戒煙之時,已有幾十年吸煙的歷史,吸煙量已從一日一包進而兩包,再進而一聽。一聽就是50支,煙癮可謂大矣。

他一股腦兒把剩餘的紙煙丟在垃圾堆里,煙嘴、煙斗、煙包、打火機則分贈別人。後來也曾因煙癮而六神無主、手足失措,但終於沒有再吸,一次成功。

後來他寫文提道,我吸了幾十年煙,最後才改吸不花錢的新鮮空氣。如果在公共場所遇到有人口裡冒煙,甚或直向我的面前噴射毒霧,我便退避三舍,心裡暗自詛咒:「我過去就是這副討厭的樣子!」

一生如「花」

余光中說,他的談吐,風趣中不失仁藹,諧謔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國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機智,近於他散文的風格。他的前額顯得十分寬坦,整個面相不愧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加以長面隆準,看來很是雍容。這一切,加上他白皙無瑕的膚色,給我的印象頗為深刻。

季羨林晚年回憶,即便兩人已經分別40年,仍然時常想到梁實秋先生,「他的文章我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就讀過不少,很欣賞他的文才,對他潛懷崇敬之情。見面之後,立刻對他的人品和談吐十分傾倒」。

冰心說:「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里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文學批評

梁實秋認為,文學批評不是鑒賞,而是判斷。他說:「判斷有兩層步驟——判與斷,判者乃分辨選擇之功夫,斷者乃等級價值之確定,其判斷的標準乃固定的普遍的。」這個普遍的固定的標準是什麼呢?梁實秋說:「常態的人性與常態的經驗便是文學批評的最後標舉。」接下來,梁實秋分析了批評的目的:「文學批評根本不是事實的歸納,而是倫理的選擇,不是統計的研究,而是價值的否定。」換言之,批評的作用一方面在於對紛繁複雜的藝術作品作價值判斷,指出哪些作品是偉大的,哪些是低劣的;另一方面,批評家還需指出這些作品哪些是符合倫理的,他們又是如何符合的。梁實秋所說的倫理,主要是指儒家的倫理道德,他一生都是儒家倫理的信奉者,他說:「儒家的倫理,在我看來,大致是不錯的。」而要完成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文學批評家才能夠做到,因此,梁實秋認為,只有批評家的批評才是批評的正宗,批評家的意見無論其與民眾的品味是相合還是相反,總是那一時代的最精到的意見。

且吟且思

罵人的藝術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罵人的人。罵人就是有道德觀念的意思,因為在罵人的時候,至少在罵人者自己總覺得那人有該罵的地方。何者該罵,何者不該罵,這個抉擇的標準,是極道德的。所以根本不罵人,大可不必。罵人是一種發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種怨怒的感情。想罵人的時候而不罵,時常在身體上弄出毛病,所以想罵人時,罵罵何妨?

但是,罵人是一種高深的學問,不是人人都可以隨便試的。有因為罵人挨嘴巴的,有因為罵人吃官司的,有因為罵人反被人罵的,這都是不會罵人的緣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諸同好,或可為罵人時之一助乎?

無罵不如己者

要罵人須要挑比你大一點的人物,比你漂亮一點的或者比你壞得萬倍而比你得勢的人物,總之,你要罵人,那人無論在好的一方面或壞的一方面都要能勝過你,你才不吃虧。你罵大人物,就怕他不理你,他一回罵,你就算罵著了。因為身份相同的人才肯對罵。在壞的一方面勝過你的,你罵他就如教訓一般,他即便回罵,一般人仍不會理會他的。假如你罵一個無關痛癢的人,你越罵他他越得意,時常可以把一個無名小卒罵出名了,你看冤與不冤?

出言典雅

罵人要罵得微妙含蓄,你罵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覺得是罵,等到想過一遍才慢慢覺悟這句話不是好話,讓他笑著的面孔由白而紅,由紅而紫,由紫而灰,這才是罵人的上乘。欲達到此種目的,深刻之用意固不可少,而典雅之言詞則尤為重要。言詞典雅可使聽者不致刺耳……俗話少用,因為俗話一覽無遺,不若典雅古文曲折含蓄。

預設埋伏

你把這句話罵過去,你便要想想看,他將用什麼話罵回來。有眼光的罵人者,便處處留神,或是先將他要罵你的話替他說出來,或是預先安設埋伏,令他罵回來的話失去效力。他罵你的話,你替他說出來,這便等於繳了他的械一般。預設埋伏,便是在要攻擊你的地方,你先輕輕的安下話根,然後他罵過來就等於槍彈打在沙包上,不能中傷。

遠交近攻

一個時候,只能罵一個人,或一種人,或一派人。決不宜多樹敵。所以罵人的時候,萬勿連累旁人,即使必須牽涉多人,你也要表示好意,否則回罵之聲紛至沓來,使你無從應付。

我做此文的用意,是助人罵人。同時也是想把罵人的技術揭破一點,供愛罵人者參考。挨罵的人看看,罵人的心理原來是這樣的,也算是揭破一張黑幕給你瞧瞧!(選自《梁實秋雜文集》,有刪改)

本期選自

《作文周刊》高一版第27期

(總第7120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大衣千篇一律,選對單品搭配才是彰顯氣質與品味的關鍵
節後廚房難擦拭?這份清潔大禮包讓它亮麗如新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