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神消費「降級」?為什麼年輕人愛看「瑣碎無聊」的vlog

精神消費「降級」?為什麼年輕人愛看「瑣碎無聊」的vlog

「乘火車、打出租、一個人回家蜷在沙發看電影、吃飯……」根據預設好的時間軸剪輯,10分鐘內展示獨居生活的不同場景,B站UP主「llliudang」去年末上傳的視頻日誌《獨居少女Vlog》——一個看似瑣碎的「流水賬」式生活記錄,獲得了9萬次觀看,而這僅僅是她發布的第二個vlog標籤視頻。

什麼是vlog?還記得「古典時期」的blog嗎?不同於blog文字記錄的形式,簡言之,vlog就是創作者(vlogger)通過拍攝日常生活片段,將其拼接而成的視頻日誌。作為展示生活和表達意見的一種方式,它要比單純的文字或圖片更加直觀,但又不同於明星網紅分享的「生活」。vlog充滿「人間煙火」更為真實,吸引著擁有同樣生活方式、興趣相同的年輕人關注。

如今,在Youtube上以「vlog」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已經有9000+萬條視頻,國內在百度指數上顯示,自2016年以來,Vlog的搜索指數逐步上揚。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vlog為何會觸動年輕人的「多巴胺按鈕」?看似「降級」的視頻內容,中間藏著怎樣的「致命」吸引力?

IP即「自我」,個性與小圈層文化崛起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條問題:普通人拍攝vlog有什麼意義嗎?點贊最多的回復是「通過對自己的關注和督促,成為更好的自己。」

「舉著攝像頭對著空氣自言自語……」對於含蓄的中國人來說,在10年前或5年前,可能僅僅是「叛逆者」的壯舉。但千禧一代們的想法截然不同。澳洲專註於視頻傳播與製作的Deli廣告公司曾基於千禧一代做過調查發現,這一代人更為「自戀」:不屈從規則、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站出來發聲,比起成為追隨者,標新立異的千禧一代,則更喜歡成為趨勢的「話事人」。而vlog以其獨特的內容形態成為了他們追求自我表達,凸顯個性最便捷的方法之一。

基於日常生活的分享是vlog的核心內容,但作為中國vlog第一人的「冬瓜」孫東山曾在採訪中稱,vlog有極強的用戶粘性並不只是因為內容,更多在於「人設」,在更為真實的分享中,塑造自我IP標籤,是個人氣質的展示,同時也可以藉助符號化的象徵物來加以突出。在他自己的vlog中,就常佩戴一個黃框眼鏡,強化「幽默」的標籤。

在B站中,「活蹦亂跳的肥曈」則是一個用搞怪日常來吸引粉絲的高顏值美女,以「撒潑起來沒形象」而獲得了大量粉絲追隨,打破了人們對美女的刻板印象,「真實、反轉、不造作」成為了她高顏值下的獨特之處。

「活蹦亂跳的肥曈」

在微博上擁有28萬+粉絲,作為目前中國最火vlogger之一「大概是井越」也曾表示,雖然自己的vlog都是基於簡單的日常或旅行分享,但他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極短的vlog中,讓觀眾感受到一些東西。「深沉、思辨、憂鬱、安靜」,有哲學博士背景的他,正是在這樣「真實且不刻意」的日常記錄中,傳遞著個人在哲學,藝術與政治上的見解,表達自我的同時,獲得了數十萬粉絲關注。

情感聯結,啟動年輕人「多巴胺按鈕」

2017年,青年志發布的《年輕人趨勢報告》指出,如今年輕人在追求自我的同時,喪、孤獨、抑鬱也是真實強烈的內心感受。個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年輕一代的群體歸屬感,在保持獨立與自由之中,如何獲得一種獨兒不孤的體驗則更為重要。

不同於明星網紅通過分享以取悅大眾,大多數vlogger的分享生活日常並非追求流量,他們更多是希望藉由自由的表達與創造,吸引同圈層人群,引領他們的生活方式。對於同好者來說,這些走心的日常更具啟發性,「像有人幫你劃『to-do-list 』一樣」,看著別人吃喝玩樂,好像自己也體驗了一遍。」

llliudang在自己的vlog留言中與粉絲互動

"vlog可以緩解壓力, 最重要的是,它讓年輕人與他們的同齡人保持聯繫和融合。通過追隨自己喜歡的vlogger,你感覺認識他們,甚至是他們的家人、朋友,突然間你也覺得他們是你自己的私人朋友。這是非常令人上癮的。」當被問道為何要沉迷於陌生人的日常時,既是vlogger同時也是粉絲的Emilie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與許多「名人」不同,vlogger們實際上也樂於與粉絲互動,甚至一些vlogger會因粉絲留言而製作後續視頻選題。

「不同於短視頻記錄一個故事,vlog更像是記錄一個靈魂。重要的是,當製作者們在好好的用內容來講好一個故事的時候,許多vlogger在不知不覺間便已經完成了用靈魂去敘述一個故事的壯舉。」孫東山在知乎上的回答,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了vlog不同於其他形式視頻內容的獨特之處,「靈魂」背後所指向的是「分享」與「秀」的本質差別,「秀」更多的是「博得眼球」,「分享」能夠完成情感聯結,形成獨而不孤的情感體驗。

因此,比起網紅或明星擔心影響力「稍縱即逝」,vlogger與粉絲更易形成「親密關係」,虛擬社交與現實的界限逐漸模糊,粉絲成為長期追隨者。

不怕因挑戰失敗而「喪」,就怕「沒激情」

人格測試與諮詢機構Disc insights曾經通過調查千禧一代,試圖揭示他們看似「什麼都不在意」的背後,實施行動的驅動要素。最終結論有些出乎意料:比起前幾代人,千禧一代更為複雜而敏感。

過往,人們付諸行動的動機主要是金錢或地位, 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晴雨表。但千禧一代並非如此,對於讓他們來說,從事一項能夠表達他們隱藏的激情的任務時, 才會表現出"良好的態度";相反,如果一個人任務與他們的主要激情或行為偏好不一致, 無論回報會多麼豐厚,許多人仍然提不起"興趣"。

從這背後,或許可以找到vlog備受關注之因。「單純從感受上來說,打個比方,看抖音就像快餐文化像吃漢堡王、KFC這樣速度快當然味道也不錯的快餐,人人都願意了解參與;玩一閃,更像是去比較高檔的餐廳吃飯,會有更多品味的地方,因此也不是人人都會熱衷研究。「2017年底,國內唯一一款專門做vlog的工具和平台——一閃成為App store年度精選應用。與絕大多數其它App不同,為了在初期創造一個更好的社區氛圍,一閃上線之初並不開放註冊,拍的好的人才有邀請碼,因此積累了一批原始高質量的攝影愛好者用戶。

「有社群,內容優質,用戶體驗棒」,既有工具屬性,又有社群屬性,滿足了千禧一代最熱衷的「表達」與」挑戰」,自然而然地也吸引了他們參與進來。

GIF

在被問到為什麼喜歡看vlog時,多數用戶表示,基於兩大要素:「喜歡博主的性格,剪輯風格合自己心意」,走心的內容分享完成了第一步吸引力法則;基於創造力的技術流剪輯則更好地挖掘了年輕人的參與動機。拍攝內容的選擇、剪輯的過程、配樂的選擇,這些都必須通過vlogger的創作過程得以成型,也正是他們進一步表達自我意識的過程。

屬於vlog的商業想像空間

當直播、短視頻的發展陷入膠著,屬於vlog的商業想像空間有多廣闊?在Youtube上,擁有900萬粉絲的vlogger Casey Neistat已經成為廣告商的寵兒。在一次旅拍中記錄獨特的飛行體驗,正是阿聯酋航空在Neistat vlog中的高價植入廣告,目標是推廣其價值14萬的豪華艙行程體驗。目前看來,與短視頻、直播等形式相同,vlogger的變現手段主要也是廣告植入與原生廣告創作,但似乎更強的粉絲粘性與更垂直的影響力,能夠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

國內外也有不少人美妝、時尚、飲食領域的vlogger通過製作好物推薦以及拆箱等類型vlog,完成商業變現。根據thinkwithgoogle.com報道,這種形式已成為千禧一代決策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觀看拆箱的人群中,有62%的人進行了購買。在Youtube上,平台方也會根據vlogger影響力為其匹配合適的廣告商。

基於以上,如何在商業化道路上保持vlog作為個人生活記錄的「純粹性」,也正在成為vlogger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本文來自華映資本,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速途研究院:2017年中國移動音樂市場研究報告
徐小平:AI技術已經進入了日常生活,沒有泡沫只有彩虹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