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家解析美「福特」級航母三大關鍵技術問題:未來或被迫轉向常規動力

專家解析美「福特」級航母三大關鍵技術問題:未來或被迫轉向常規動力

資料圖:美國海軍電磁彈射系統(EMALS: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剖面示意圖。

(中國青年報3月14日報道)「福特「」級是美國海軍發展的最新一代核動力航母,其首艦「傑拉德·R·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 CVN-78)已於2017年7月22日正式服役。與現役「」尼米茲「」級相比,「福特」級在大的外形布局方面並無本質上的差異,如船體外形、主尺度、飛行甲板總體布局和排水量都沒有大的改變,變化的是諸多細節和分系統、分設備,如用電磁彈射系統、先進阻攔裝置分別取代了蒸汽彈射系統、液壓攔阻裝置,採用了雙波段雷達,航母艦島尺寸明顯縮小、位置後移等。

從美國海軍1998年設立CVN(X)項目起至首艦服役,福特級航母研製時間長達19年,其中首艦建造花了幾乎整整12年。

在此期間,為了實現更高的起點和指標要求,美國海軍一次性在「福特」號航母上採用了13項關鍵技術。但是,由於對新技術開發的難度預估嚴重不足,同時又為了保證工程進度,到上述一系列關鍵技術裝艦時,有6項仍未達到要求的成熟度,從而使得「福特」號在建造過程中始終受到「拖漲降」的困擾,一路走來,磕磕絆絆,也導致「福特」號交付時間多次改變,總體拖延超過20個月,至服役時總耗資約129億美元,上漲超過24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一些關鍵系統如電磁彈射器、先進攔阻裝置的性能未達到指標要求,可靠性不足。這些問題的影響會持續到服役後相當長一段時期。2017年美國審計部門的報告顯示,「福特」號航母在未來4年內都不能形成作戰能力,無法進行海上實戰部署。

■原因:

導致「福特」號出現「拖漲降」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6項關鍵技術在未走完研製、測試全過程,未達到要求成熟度的情況下,為保進度而匆忙裝艦,出現的問題又集中體現在電磁彈射系統、先進攔阻裝置和雙波段雷達三大首次上艦運用的關鍵技術上。

電磁彈射系統(EMALS)是福特級區別於尼米茲級最具標誌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設備,也是福特級航母最大的創新之一。相應地,其發展風險也非常高。美國海軍在2004年選擇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研製的電磁彈射系統全尺寸樣機,直到2016年,其平均重大失效間隔仍然遠低於實戰要求,後續提高可靠性還需更長時間,對航母交付後能否按時形成初始作戰能力構成阻礙。由於研製難度較大,「福特」號電磁彈射系統於2014年才完成陸上測試,比最初合同規定的2011年晚了3年。美國海軍2004財年預算報告顯示其總研製費用為4.13億美元,至2013財年,這一數字已上漲至8.08億美元。在2008財年預算中,電磁彈射系統(含4台電磁彈射器)購價約為3.177億美元,到2014年,這一數字則翻了一番,達到7.426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