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老橋的模樣,聽聽老橋的故事
漫步到此
老橋
無錫是水鄉,河網密布,橋自然多。水和橋是無錫常見的尋常景觀,大雪紛飛時或者大霧瀰漫日,人們總喜歡拍水攝橋。
無論在哪個時期,建座橋都是一件讓各界關注的大事情,也是讓附近百姓奔走相告好久的事情。無錫老橋很多,一代代人從橋上過。今天起「漫步到此」去探訪一些老橋,看看它們現在的模樣,聽聽它們的故事。
橋還是那橋,橋上的人,橋旁的房都是新的
無錫城市越來越繁華,中心城區更是繁華的厲害,老房子已經很難尋到,好在不少老橋還在。
今天,漫步到此來到了市區西門一帶,探訪這裡的4座古橋,興隆橋、迎龍橋、西新橋、顯應橋。
興隆橋
居民習慣光顧橋頭菜市
﹀
﹀
﹀
來到興隆橋,是個下雨的早晨,興隆苑、棉花巷出門買菜的居民不少已經習慣光顧橋頭的菜市和魚市,居民和小販已經習慣見面彼此都打招呼。
一交流,菜販和魚販在這裡做生意好多年了。
興隆橋建於清代,為單孔石拱橋,橋身由花崗石、陽山石、青石混砌而成,東西跨向,橋高和寬度為3.5米,跨徑為4米。
橋位於棉花巷西端,五里新村東面,舊名「興朗橋」,又名「西門外弔橋」,2003年被公布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興隆橋很老,磚砌橋柱,橋面是弧形橋面,橋身有很多綠植。興隆橋很老,老的已經承受不了太多重量,橋的兩側都有限重3噸及限高2米的提示,小車可以過,大車就不行了。
橋很老,橋那頭小區的新高樓倒映在橋下的河水中,映襯時代的變遷。橋很老,橋還是那座橋,但橋上的人,橋旁的房子都是新的了。
下橋,派出所提供幫助的提示牌還在,號碼還是10多年前的7位數。
迎龍橋
橋面有些陡車好像在跳
﹀
﹀
﹀
找到迎龍橋有點難,在通德橋小學旁的一個小巷子,往裡走,在樹蔭中可以找到藏在裡面的迎龍橋。
2003年6月被列為無錫文物保護單位,是江南「小橋流水人家」歷史景觀的遺存,迎龍橋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晚晴重建。過去端午節,龍舟競渡至此為終點,故橋就叫了「迎龍橋。」
迎龍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兩側橋肩各有一方形孔,用於大雨時泄洪水,橋肩還有16個橋耳,拱系縱聯分節並列式結構。橋長23.5日,寬2.9米,高7米,跨徑4.8米。
橋下是梁溪河,河水還算乾淨,橋一頭連五愛家園,一頭是小木橋。
橋老了,橋不寬,載不了太多重量,橋堍設置了通行障礙,只能過人和自行車。橋能夠承載的重量只有3噸。
橋不大,甚至說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古橋,橋面有些陡,有點破,電動車騎在上面好像在跳。好在石頭實心扶欄看上去還不叫結實。
西新橋
老的燈罩還在橋頭
﹀
﹀
﹀
下了迎龍橋,拐個彎,就是西新橋,橋頭兩側都刻有「西新橋」字樣。
相比其他兩座橋,西新橋更有味道,舊時的很多影子都還在:老的水泥電線杆還樹立在橋頭,只是早已不必架設電線了,已經廢棄的電線還剩點在高處掛著,瓷器蓋子也在高處裝著。老的燈罩還在橋頭裝著,只是早已不發亮。
西新橋是座很普通的水泥拱形橋樑,民國時期,由實業家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與陸培之、薛南溟、祝蘭舫等捐資將原來的木橋改為水泥橋。
西新橋台階很多,一頭是小木橋,一頭是無錫文化館、民族業工商博物館。站在橋上,橋下的環城梁溪河、古運河河水靜靜流淌,流了幾千年。
西新橋兩側的房子拆了不少,公園也是越改越漂亮,好在老橋還是原來的樣子。
每天來公園的人很多,但逛了公園,他們都會來到橋上,在橋上拍照,拍照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橋下,很多電線杆的標註還是以「西新橋」命名。橋下,有1925年無錫中共組織創辦的第一所工人夜校舊址。橋下,有戲台。
顯應橋
河邊的楊柳已經發芽
﹀
﹀
﹀
顯應橋與西新橋平行,兩橋離得很近,西新橋還是原來的樣子。
只是現在的顯應橋已經不是原來的顯應橋,是新建的,也豪華現代一些,但感覺上,人們還是更歡喜它旁邊的西新橋。
同一片水面上,時代相距很久遠的兩座橋樑,在同一時空下共存著。
顯應橋一頭是棚下街五愛家園,一頭是西水墩文化公園。橋堍還有西水墩記碑坊。
走下顯應橋,河邊的楊柳已經發芽。
除了這4座橋橋,西門一帶還有大量形態各異的名橋、小橋、古橋,有的可能更為許多人熟知,更為許多人通行,比如西門橋。
《視覺檔案》
古吳軒出版社
記錄老橋風貌,百草園書店有售
關於「漫」步到此
※司空見慣——憫農詩人李紳宴樂劉禹錫
※滿足你對自然與藝術的全部幻想
TAG:無錫漫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