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開疆拓土?漢朝人是怎麼看漢武帝的

開疆拓土?漢朝人是怎麼看漢武帝的

時拾史事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開疆拓土?漢朝人是怎麼看漢武帝的

漢武帝在位期間,四處征戰,吞併朝鮮、收復南越、降服西南夷、遠征大宛,威震西域,開疆拓土,建立了"北絕大漠、西愈蔥嶺、東至朝鮮、南到大海」的廣袤疆域,因此在提到漢武帝時,開疆拓土便成為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但是我們在評價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行為時往往是站在後來者的角度進行評價,忽略了漢武帝這一行為對漢朝的影響以及漢代人對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評價。

一、漢代對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評價

漢朝人對於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評價可以說一開始就持批評的態度,儘管東漢班固曾讚譽武帝說「征伐胡越,於是為盛」以及在《漢書·武帝紀》給予漢武帝「雄材大略」的評價,但具體在論述的時候,只講漢武帝的文治,不提漢武帝的武功,只稱讚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畤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焉可述。」,肯定其文治事業,但對漢武帝的煌煌武功則不贊一辭。這種不提本身就是一種委婉的批評。而司馬遷在《史記》里記載「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時之權,而務諂納其說,以便偏指,不參彼已;將率席中國廣大,氣奮,人主因以決策,是以建功不深。」以及「天子······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而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等都表示了司馬遷對武帝的開疆拓土提出了批評,而在漢宣帝提議為武帝立廟時,夏侯勝公然反對說:「(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卒,竭民財力,奢泰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矣。」並且漢代貢禹、夏侯勝、賈捐之、揚雄、蔡邕等人,以及參加鹽鐵會議的賢良文學們,他們一致認為,武帝此舉勞民傷財、虛耗國力,致使災禍並生、盜賊蜂起、天下大亂。

開疆拓土?漢朝人是怎麼看漢武帝的

綜合來看,漢武帝謚號「孝武」,這個謚號既有肯定劉徹開疆拓土的功績,也暗暗地批評其好大喜功、用刑過苛、窮兵黷武的缺點(時拾史事原創)


二、漢武帝開疆拓土對漢代的影響

(一)財物的大量虛耗

漢武帝剛即位時,國家積蓄可以說十分豐厚,《史記》上記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但是隨著漢武帝開疆拓邊的進行,財物大量消耗,財政上的虧空也越來越大。例如:

1、西南:邛、笮酋長主動歸順漢朝,並沒有發生戰爭。但漢武帝為了使漢朝勢力能深入到邛、笮等地,使其真正成為西漢帝國版圖的一部分,漢武帝下令進行修路,結果「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餉。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濕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耗費無功。」最終只得不了了之。

2、東北:為了進攻遼東半島和朝鮮,設置滄海郡。《漢書》上說:「東置滄海郡,人徒之費擬於南夷。」意思是指設置東海郡耗費的人力物力跟西南夷差不多。

3、北方:為了抵抗匈奴,在朔方郡修築長城,開挖溝渠、移民屯田,轉運糧食。「又興十餘萬人築衛朔方,轉漕甚遠,自山東咸被其勞,費數十百巨萬,府庫並虛。」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而是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故地,就是整個秦國以東地區都深受其害。

還有「衛青比歲十餘萬眾擊胡,斬捕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萬餘斤,而漢軍士馬死者十餘萬,兵甲轉漕之費不與焉。」,「昆邪王率數萬眾來降,於是漢發車三萬輛迎之,既至,受賞,賜及有功之士,是歲費凡百餘巨萬。」,「其明年,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出擊胡,賞賜五十萬金,軍馬死者十餘萬匹,轉漕車甲之費不與焉,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等一系列記載即可看出漢武帝為了開疆拓邊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可以說,漢武帝的一系列開疆拓邊的行為不僅將起先輩為其積累下來的數十年的財富消耗一空,也為其後人留下了個爛攤子。

(二)過於沉重的賦稅

漢武帝耗盡了漢初以來七十年休養生息的積蓄,仍有很大的財政虧空,於是,便任用桑弘羊、孔僅等人「理財」:想盡辦法千方百計的聚斂財富:1.算商車;2.入奴婢終身復;3入羊為郎;4.買爵及禁錮免、減罪;5.置武爵標價售出;6.算絹錢;7.鹽鐵官營專賣;8.造白金、皮幣;9.行五株錢,貶幣值;10.置平準均輸;11.吏人谷補官;12.行告緡制;13.列侯坐酎金籍沒;14.令死罪入贖五十萬減死一等;15.益民賦三十助邊。這十五項措施的實行的確使政府財政收入得到增加,但結果是讓百姓負擔越來越重。比如鹽鐵官營專賣使得「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錢益多而輕,物益少而貴。」 「功費愈甚,天下虛耗,人復相食」;行告緡制十年使得官府「得民財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另一方面中等以上商賈幾乎都遭告發,傾家蕩產。可以說民間的財富已經被榨取一盡,小農經濟十分脆弱,已經不起一點風浪打擊。

開疆拓土?漢朝人是怎麼看漢武帝的

(三)社會動蕩不安

「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范生之屬。大群至數千人,擅自號,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太守、都尉,殺二千石,為檄告縣趣具食;小群以百數,掠鹵鄉里者,不可勝數也。於是天子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長史督之。猶弗能禁也,乃使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柰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盜賊浸多,上下相為匿,以文辭避法焉。」如果僅僅看這段記載,很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個王朝的末代,是一個王朝即將滅亡的時候,但是這正是漢武帝統治時代的末期,可以這樣說,漢武帝統治時期末期的社會景象酷似秦王朝之末日。

那麼為什麼漢武帝沒有像秦朝那樣覆滅呢?在這個問題上,司馬光做了比較客觀準確的評價:「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正是因為漢武帝晚年痛改前非,休養生息,他死後,輔政大臣霍光繼續執行他的休養政策,在他的兒子死後,挑選了一個比較好的皇位繼承人,才使漢朝繼續延續了一百多年。


三、總結

總之,儘管漢武帝晚年下輪台詔「深陳既往之悔」,承認了他的「不明」,屬「晚而改過」之舉動。但「亡秦之失」已經鑄就;已達極盛之巔峰的西漢帝國,至此便從頂峰上跌落下來,而一蹶不振,漢武帝之罪可謂大矣。

雖然明代李贄在《藏書》中明確指出:「當是時,擴地幾二萬餘里,視漢高所遺,不啻倍之。雖民財傷,四海凋敝,然迄於元、成,邊城不閉。迨夫易姓改元,百姓猶安堵如故然後知為受孝武之賜。……截長補短,有為之功業大矣哉。」認為沒有漢武勘平邊患,就不一定會有以後的昭、宣中興和元、成時的四海晏然,但是其實仔細思考,便會發現所謂的昭宣中興和元成的四海晏然其實是對漢武帝政策的糾正,可以這樣說正是漢武帝之前四處出兵導致國家陷入困境,迫使其後繼者不得不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以促使西漢恢復國力,從而出現了昭宣中興和元成四海晏然。所以,漢武帝一系列開疆拓邊的政策雖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勘定邊患的作用,但並不是因為這個作用導致後來出現了昭宣中興和元成四海晏然,反而是因為其開疆拓邊帶來的一系列消極作用「迫使」這兩次盛世的出現。

所以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不能僅僅用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價值標準來進行評判,而應該盡量回到當時的時代,盡量站在那個時代的人的角度上來評價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更不能完全用自己所處時代的評價去掩蓋和否定歷史事件和人歷史物所處時代的評價。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1933年以後,德國最緊俏的暢銷書為什麼是它?
老照片背後的故事:建國以來第一個被報紙點名批評的部級高官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