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鍵領域改革攻壘

關鍵領域改革攻壘

實施好關鍵領域的改革,中國就能繼續開創和鞏固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發展新局面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康喆 徐歐露

改革開放40年,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高頻出現「改革」一詞。從國資國企、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到社會體制、生態文明等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政府工作報告作出了一系列安排。

「這是一份充滿改革氣息的政府工作報告。尤其是對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議部分,條條都是切合實際的改革措施。」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趙長茂說,政府工作報告展示了中國有能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的光明前景,體現了政府銳意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一級教授楊瑞龍看來,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的部署與黨的十九大精神一脈相承,抓住了推進改革的重要環節。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七方面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都是「難啃又必須啃的硬骨頭」,但也都直指「取得新突破」。「改革越是到了深水區,越是需要戰略定力和耐心。實施好關鍵領域的改革,中國就能繼續開創和鞏固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發展新局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

2017年10月1日,大連特鋼公司一名員工在指揮吊車注鐵水(劉德斌攝/本刊)

【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在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的部署中,排在首位的是「推進國資國企改革」。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說,報告明確了制定出資人監管權責清單、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持續瘦身健體、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項國資國企改革重點任務,有助於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在授權放權、優化重組、提升主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實現國有企業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的改革目標。

「強調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同時,也高度重視和支持民營企業、民營經濟。」李錦說,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他認為,未來在繼續推動建設產權平等的市場經濟環境、減輕民營企業運營成本、弘揚企業家精神等方面改革將持續發力。

「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營造更好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目的之一就是要構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匹配的產權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微觀基礎。」在楊瑞龍看來,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要進一步明晰產權界定,完善產權的激勵和保護機制。要完善要素市場,理順價格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公平的競爭、優勝劣汰的機制,以及靈敏的價格體系。

「要進行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和培育產業競爭力和企業創新能力十分重要。金融體制改革將為企業成長提供更好的空間和環境,是一大亮點。」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說,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將有助於更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從事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服務。未來資本市場要找准發展定位,助力成長型企業。

楊瑞龍則認為,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同時還要推進金融體制與監管體系的改革,協調一行三會金融監管體制,防範系統性風險。

在財稅體制改革領域,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將是未來的發力點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說,隨著改革的推進,地方政府將不再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央地的事權劃分需要更加清晰,對於新的支出需要,亦需明確支出責任。這也有利於企業積極性的發揮,實現更可持續發展。

【釋放社會領域發展潛力】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在經濟領域深化,也要在社會領域布局。深化改革,不僅能增加社會領域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還能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十三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日圖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也應看到,社會保障和民生工作具有福利剛性,所以要堅持儘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穩步推進。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龔維斌舉例說,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已成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也是最需取得新突破的改革重點。他指出,比如統籌養老保險,下一步的關鍵在於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建立全國統籌的中央調劑基金。這就要解決好錢從哪來的問題,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權責關係、分配關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既離不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也離不開環境的不斷改善。此次,「健全生態文明體制」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並被視為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之一。

「這是把生態文明擺到了基礎性的極其重要的位置,不再是經濟優先生態次之,而是強調經濟和生態相互融合。」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教授惠雙民說,經過幾年試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已到了全面推開的階段。

在惠雙民看來,要在健全生態文明體制領域推動改革取得突破,核心和關鍵就是改革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改變目前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九龍治水」的管理體制,推進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要加強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把控好「出口」。其難點則在於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如何讓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到雙贏。「僅僅賠償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可能經濟賠償了,但生態還在惡化。因此還要完善刑事司法手段,健全執法銜接機制。」他說。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1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高強度」貿易保護政策會有什麼後果?
數字中國:跨越大數據「時空隧道」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