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換個角度理解龍象之爭——以印度為參照看中國的優勢與隱憂。

換個角度理解龍象之爭——以印度為參照看中國的優勢與隱憂。

原標題:換個角度理解龍象之爭——以印度為參照看中國的優勢與隱憂。


印度共和國的由來


歷史上的印度更多的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一個政治實體,今天的印度共和國不是原有民族國家的延續,而是脫胎自英國的殖民統治工具英屬印度,英屬印度之前的印度次大陸政權林立,這些政權的民族、宗教、語言、文化都不相同,甚至人種都差異極大。



古代印度地區並不是統一國家

英國在1858年到1947年間所統治的印度次大陸,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緬甸。這期間上述地方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這些國家獨立後,他們獨立前的狀態被稱為英屬印度。除英屬印度外,斯里蘭卡為英聯邦成員,錫金、不丹、尼泊爾均為英國的保護國,接受英國外交指導,甚至中國西藏也差點被納入這一勢力範圍,獨立後的印度認為自己理所當然的繼承了英屬印度的所有權利,包括對西藏的權利,五十年代初印度在西藏日喀則有少量駐軍,其軍事勢力退出西藏是因為偶然的天災,而非主動放棄在西藏的利益,正因如此,中國西藏問題的產生印度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其所造成的危害遠超過美英等國對達賴集團的資助。



英屬印度時期的地圖


尼赫魯的大國夢想和立國理念,是大印度聯邦, 這一聯邦包括原英屬印度所有,以及英國在南亞次大陸周圍所有的殖民地,包括並不限於現代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斯里蘭卡、阿富汗一部分、尼泊爾、不丹、中國西藏的一部分、以及已經被印度吞併的錫金。 大印度聯邦夢想至今影響印度的內政外交,最初印度領導人對實現大印度聯邦非常樂觀,並由此引發了和中國的邊境衝突。


印度是中國的戰略競爭對手


中印都有輝煌的古代文明,現代化過程都多災多難,可以說是難兄難弟,解放初兩國國力相仿,生態位相似,因此常被互相比較,成為彼此發展的參照。今天中國比印度先進且強大,導致很多人忽視了印度是一個大國,是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對手。


人們總是對短時間內的快速變化敏感,將長周期的緩慢變化忽略,因此認為中國領先印度理所當然,忘記了中國在經濟上超越印度的時間並不長。1980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口號,這一年中國人口9.6億,印度7億,世界經濟排名印度領先中國,分列第12和13位,排在巴西、西班牙、墨西哥之後,這一年中國人均GDP只有印度的71%。1987年,中國在短暫超越印度後再次被印度反超,分列第11和12位,這是印度最後一次在國家經濟排名中領先中國,距今正好30年。1991年,中國的人均GDP超過印度,從此開始一騎絕塵。2000年中國經濟排名第六,把義大利擠了下去,這一年印度在第十三的位置非常穩定,中國人均GDP在這一年超過印度兩倍。此時日本經濟總量是中國4倍,美國是中國的8倍,人均接近40倍,其時很多人預見到了中國的崛起,然而沒有人遇見到未來會來的如此快如此猛烈,這一年是新世紀之始,中國自此開啟平均兩年趕超一個國家的開掛模式。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年印度位列第九,重返世界十大經濟體之列。2016年,中國GDP超過美國的一半,超過日本的一倍,穩居世界第二,印度位列第七,距離超越法英還有一步之遙,此時的印度至少在GDP排序上與2000經濟起飛前的中國相當。按照高盛的預測,印度GDP將在2030年超越日本位列世界前三,無論預測是否準確,印度經濟稱雄世界只是時間問題。



2016年世界GDP排名


印度的經濟實力其實不差,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已形成較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如果沒有中國的話,印度是個很成功的發展中國家。


印度已經具備一定的製造業基礎


世界上那麼多優秀的民族和國家,各自努力英才輩出,然而發展中國家裡只有中印得以逆襲,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行?


中印憑什麼


如果說中印有什麼魔力的話,那就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超大人口規模。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是分工協作不斷演化的進程,分工產生和協作演化需要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來支撐。18世紀蒸汽革命的中心在歐洲,這是一次相對簡單的技術革命,當時的大國英法和後來的德國均以數千萬規模的人口滿足了這次技術革命的需要。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電氣革命開始,世界進入大規模標準化工業生產時代,歐洲傳統強國面對不斷湧現的新技術和新市場,無法在所有領域都擁有足夠的產業人口,即使沒有二戰的催化,也註定無力再引領世界,世界的中心自此轉移到了美蘇兩個億級人口國家。戰後至今,世界進入原子革命、生物革命、信息革命,智能革命等新變革不斷湧現的時代,美蘇這樣兩三億人口的國家也無法在所有領域維持有效率的產業規模,於是蘇聯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到重工業而放棄了輕工業,導致軍工發達而民生凋敝,這也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更為智慧的採取了國際間分工的方式,將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業外包給盟國,從而推動了人類迄今最大的一次全球化浪潮,催生了戰後的第一次產業轉移,世界經濟權利自此開始了向十億級人口國家遷移的漫長進程。第一次產業轉移,1950-1955年從美國轉移到日本,日本是一億級人口國家,在增長十年後飽和升級,低附加值產業開始第二次轉移,1965-1970年從日本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四小龍的人口規模和市場過小,迅速飽和後開始了第三次轉移,這一次承接產業轉移的是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中國數量龐大的人口最初是以廉價勞動力的方式對接到世界大分工之中,從而得以釋放巨大能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設,中國同樣要面對產業升級和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諸多挑戰,新的產業轉移已經發生,而當今世界有能力獨立承接中國溢出產業規模的國家,只有印度。


普遍的預測是2030年以後的世界經濟三強是中美印,這三國同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印人口超過十億,美國人口超過三億,未來有望成為4-5億人口國家,雖然人口較中印差一個量級,美國依然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保有優勢,其移民國家特質和先發優勢地位使其擁有持續的優質人口凈流入。



2016年世界各國人口數量排行榜


中印起點相似,潛力相仿,為什麼中國率先崛起而非印度呢?其實印度表現不算差,是比較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沒有中國的話。


為什麼中國更強?

筆者小時候常在電視上看到種說法,世界上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有三個半,三個是美國、蘇聯、中國,半個是法國。今天,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美國因為產業人口規模、成本及環保等原因,將非重要門類,尤其是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輸出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蘇聯解體導致其龐大的工業部門被人為肢解,加之解體後這些國家十數年的政經混亂,造成部分被繼承的原有優勢門類發展停滯甚至完全喪失,俄羅斯作為軍工和航天大國在西方禁運的情況下甚至無法獨立製造航天器和大型水面艦,不得不放下驕傲向中國求助,可以說今天的中國是獨步天下的製造業大國,中國之所以取得這一成就,除了中國人吃苦耐勞,一代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付出,還有很多客觀因素。


1.蘇聯援助和一五計劃。


建國初期的蘇聯援助,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由一個國家全面工業化另一個農業國,這一援助雖然短暫且半途而廢,卻幫助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骨架,起到了奠定我國工業化基礎的重大作用,如果沒有這一次幾乎是全工業門類的工業化奠基,中國後來的發展會困難的多,緩慢的多。記得小時候看的紀錄片官方如此評價這次援助:「蘇聯政府提供給我們的援助,雖不是無償的,卻是真誠的。『』作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一次由一國為另一國奠定強國之基,用真誠二字絕不為過。


2.原有社會結構被打碎,改革成本和阻力較小。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已不復存在,傳統勢力束縛幾乎為零,物質、地位上大部分人都被拉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因此中國大發展這段時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階層流動最為活躍,上升通道最為開放的一段時期,從而極大的激發了整個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可以說是歷史上不多的大時代。


3.中國共產黨的強力領導。


因為有中國共產黨這一強力的領導核心,使得中國在方向和決策上協調一致,免於內耗。能將幾億人擰成一股繩,方向一致,力出一孔,是非常高難度的任務,也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完成這樣的任務。集中力量辦大事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優勢和傳統,如果將改革開放後各國的執政黨表現橫向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是這一時期各國執政黨中表現最為優異的,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經濟成就上。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中國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十億人各自為政,整日內耗,中國今天能不能和印度相比都是個問題,今天網路上的各種鄙視鏈、地域歧視和罵戰就是最好的寫照。


4.充足的資本。


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巧迎來或者說促成了第三次產業轉移,資本湧入水到渠成,中國能夠順利承接四小龍的產業轉移,港澳台及海外華僑的大量資金支持甚至日本的援助貸款在早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些資金幫助中國度過了初期資本不足的階段,這之後中國長期是世界利用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除了利用外資,中國土地國有,較高的儲蓄率和較低的利率等都使得中國的資本運作成本低廉,有利於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大規模擴張。


因為中國黑洞般的吸納能力,這一時期的印度數十年只能在國際分工的下游吃殘羹冷炙,但不可否認印度擁有和中國一樣的超大規模性,時機到來印度就會從中國嘴裡搶肉吃。

下一個是印度?


隨著中國的產業升級、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新一次產業轉移已經悄然開始,放眼全世界只有印度有足夠的人口規模可以獨立承接如此量級的產業轉移,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相比印度有更好的人才和物質基礎,更統一的預期市場,更穩定的環境以及更多的國際認同,當然同時多國承接大規模產業轉移並不是沒有先例,比如曾經的亞洲四小龍,然而大統一市場的優勢無可比擬,中國也是在同四小龍和東南亞的競爭中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既然大統一市場優勢明顯,下一次轉移的獲益者一定是印度嗎?至少西方社會尤其是歐美日如此鼓吹著,印度確實有很多不可取代的優勢。


巨大且健康的人口結構。截至2016年末,印度人口13.24億,相較中國人口13.79億僅相差5500萬人,印度人口規模超過中國只是時間問題。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健康,呈正金字塔結構,勞動力人口充沛,年齡中位數僅為27歲。而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長期低於2.1,開放二胎後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這一趨勢,不婚、形婚及丁克家庭大量存在,中國人口結構正在加速老齡化,未來不僅人口規模會縮小,衰老的人口結構更極大的影響國家整體的精神格局和生存選擇,而印度人口結構以年輕人為主體,健康的不能再健康了。



圖表的欺騙性非常強,在同一件事的表達上,下張圖表能給人更強的危機感。


人口規模不僅是有效率供給的前提,更是巨大的需求之源,有消費才有驅動力,有驅動力才能促進供給的整合和演化,這是小國無法比擬的優勢,從最近德國著名經濟刊物批評共享單車就能體現出來,德國人看不懂中國的網路經濟不是因為德國人刻板,而是因為德國的人口規模只有幾千萬,對於他們來說幾萬幾十萬的用戶就是很大的規模,他們無法想像一個服務會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聚集幾千萬甚至上億用戶,而將幾億人的流量聚合起來本身就擁有各種可能性和巨大的勢能,有些機會只在中印美這樣擁有超級人口規模的國家才能發生,人口規模本身就是力量,未來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都仰賴於數據的積累,其中大部分有價值數據來自於人類行為,人口本身就是數據資源的提供者,人力資源本身就是生產資料。



不知道誰做的圖,表達的非常清楚了。


2.印度的增長率。據世界銀行數據,印度2000-2016年的17年間平均GDP增速為7.3%,其中2014年為7.5%,2015年為 8%,2016年為7.1%,連續兩年超過中國。印度的高增長部分是通過修改統計方式獲得的,有作弊之嫌,然而數據本身就是力量,能給人信心和引導,相比兩年前的喧囂不屑今天已經沒人再討論印度的統計方式是否合理了,反而更多的人以此為依據來論證印度未來的輝煌。目前看來印度2017的增長會大幅回落(最新數據6.5%),印度被中國甩下的原因之一是其一直無法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這使其長期表現無法與中國比肩,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實下,印度未來的增長尤其值得關注。


中印增速對比


3.良好的國際環境。與中國相比印度的國際環境簡直不能用好來形容,說是國際社會的寵兒也不為過 ,印度一直被稱為最大的民主國家,作為原大英帝國的一部分繼承了很多BUFF,尤其在西方對中國採取遏制戰略的大環境下價值更是顯著提升,最近數年一直是美俄歐日澳等國的座上賓, 在技術、資本、武器(甚至核技術)方面,國際社會對印度可以說是有求必應,西方社會即需要印度的勞動力和市場,又需要其作為牽制中國的工具和棋子,印度需要西方社會的物質和道義支持,可以說是相互利用狼狽為奸。得益於傳統和現實,印度的精英比較容易融入西方社會,印度精英在美國商界和學界都有很大影響,並且影響力仍在上升,對華裔有所打壓,Google、微軟、百事、Adobe等公司的印度人CEO已然是美國商界的明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美歐知名公司和創業公司的高管和中層大比例由印度人把持,雖然這些力量不能立刻回饋印度,卻為未來做了某種意義的戰略儲備。


4.迅猛增長的外國投資。2016年,美國是全球最大外國直接投資(FDI)接受國,流入量約為3850億美元;英國第二位,吸收外資1790億美元;中國吸引外資1390億美元,位居第三位。2016 年印度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額達460億美元,較2015年393.2億美元增長18%,雖然絕對值上印度與中國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其迅猛的增速任何人都無法忽視,如果印度FDI增長勢頭長期保持其勢能將逐漸放大。目前印度崛起還只是大家的談資,阻礙印度持續增長的因素很多,原因之一是印度雖有大國的潛力,卻還缺少大國之基。


印度為何大而不強


雖然中印的起點相似潛力相仿,但是中國領先於印度是歷史的必然,除了中國的自身優勢,印度至今不具備大國的底座,因此潛能一直無法釋放。


1.由於英屬印度是英國為方便管理廣闊的殖民地而強行捏合出來的統治工具,因此沒有對其內部融合做出必要的設計和努力,所轄人民沒有足夠的國家認同,除去分治出去的緬甸、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另有數個幫試圖獨立失敗,被印度強行吞併,因此印度共和國強行繼承下來的這片國土上分離勢力和反政府武裝長期存在,中央政府不能有效管控全境,印度至今沒有在全國統一度量衡,僅具備形式上的統一。


2.印度次大陸上宗教眾多,民族林立,沒有可以全國通行的語言,雖然印式英語一直被吹捧有天然國際交往優勢,然而包括不熟練使用在內印度英語人口一共只有一億多,印度僅官方語言就有22種,已登記語言1600多種,大部分印度人使用各種地方性語言,不同地區的人之間存在交流障礙,印度有十個大民族和上百個少數民族,民族之間不平等,民族矛盾和衝突時有發生。



印度語言分布圖


3.印度各幫經濟割裂,發展不均衡非常嚴重,稅率等政策法規各自為政 (2017年7月1日,莫迪推動GST稅改,試圖讓長久以來各自為政、相互割裂的印度市場成為一個13億消費人口的統一市場,然而受到地方勢力的強力抵制推進緩慢,最終能否落地需要時間檢驗。) ,基礎設施發展滯後,沒有形成統一的全國性流通市場,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尤其是不受重視的「邊遠地區」經常被施加歧視性政策,人為阻礙當地發展。經濟的不公平加之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以及部分幫是被強行併入原本就有獨立傾向等歷史原因,使得印度反政府武裝和分離勢力眾多,尤其毛派武裝遍地開花。

4.印度雖然將政教分離寫入憲法,然而本質上還是一個宗教國家,這一點從其國旗上就能看出來,印度國旗由橙、綠、白三種顏色和中央的法輪組成,橙色代表印度教,綠色代表伊斯蘭教,白色代表其他宗教,現任總理莫迪號稱憑藉經濟成就上台,實際上卻是印度教極端勢力的代表,其藉以發跡的國民志願服務團RSS正是當年刺殺聖雄甘地的帶有法西斯性質的印度教狂熱組織。



印度國旗本身就是宗教勢力的拼圖


印度究竟有多少教派,很難說得清,在印度人口中印度教教徒約佔82%,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約佔12%,剩下的6%屬於佛教、錫克教等其他數百種宗教,而且不斷有人自創新宗教並獲取大量信徒,最近在印度引發大規模騷亂的就是一個自創新教的教主,印度是一個神的國度 。


5.印度雖是名義上的民主法制國家,然而由於整體國民素質的低下和種姓制度的強階級性,使得大部分人自安種姓,不具備上升通道和流動性,從而抑制協作網路的擴大和新分工的形成,阻礙經濟發展。印度在實際治理中宗教、家族審判和區域性私刑非常普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強姦之國和私刑之國,是最理直氣壯的直男國,男人們公開強姦和虐殺女性而免於懲罰,印度殺女嬰現象非常普遍,未來同樣會面對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


6.印度國民儲蓄率相對不高,加之地方勢力強大和私有制的原因,資本運作成本和難度極高,難以調動足夠的資源搞大規模投資和基建,印度人自大傲慢的思維定式妨礙了印度人大規模利用外資的能力,同時過渡依賴外資對於買辦文化盛行的前殖民地也是一把雙刃劍。


印度其實很像清末的中國,晚清時期的中國擁有四億人口,是當時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和名義上的最大經濟體,然而這些人口大部分處於自給自足的原始經濟狀態,對於公共市場來說即不產生供給也不創造需求,協作需求較低,使得分工不能發展,因此人口規模不能有效釋放能量,印度目前的情況大體如此,雖然人口結構健康且具有超大規模性,卻只有很小規模的人口加入到現代國際分工體系中,全國90%的人口依然是半自給自足的原始經濟狀態甚至各安種姓,這些人口資源是沉睡的, 這也是印度潛力不能釋放的根本原因。


印度雖然潛力巨大,但是印度整體國民素質較低,國家認同不高,宗教和民族矛盾頻發,政府腐敗嚴重,各地分離勢力和毛派武裝眾多,至今沒有統一的全國性語言,經濟割裂無法形成實際意義的統一市場,政府無法有效管理全境,政治經濟都沒有真正的統一,徒有大國之表,無法形成合力, 潛力不能釋放,相比之下,中國從秦始皇開始書同文,車同軌,奠定了萬世之基。


中國的模式印度是否可以複製?


印度擁有超級大國的潛力,擁有世界矚目的超大規模預期市場,對國際資本來說是有極強吸引力的,是否還有機會複製中國的模式呢,我的觀點是印度錯過了歷史機遇期,也不具備這樣的群體智慧。

1、錯過歷史機會。


基於歷史和地緣政治原因,印度獨立後一直享有非常有利的國際環境,本可在國際大分工中取得更有利的位置並取得對中國的先發優勢,然而現實卻是印度完美錯過所有歷史機遇。可能是因為印度人彆扭的民族自尊和清奇的腦迴路,印度在國際交往中既不安又自大,想做有聲有色的大國卻沒有相應的視野與耐心,外強中乾又咄咄逼人,常用傲慢的行為來掩蓋自卑的內心,為了短暫的精神高潮甚至不計後果,這種行事風格嚴重妨礙了印度整合國際資源的能力。以印度的國際環境和人口規模,完全有機會先於中國承接國際產業分工轉移,果真如此的話今日中印實力對比可能是另一番景象。拋開印度不是現實意義的統一市場的原因,精英階層醉心於南亞霸權,妄圖以不結盟運動領袖的身份領導第三世界,種種持久又不切實際的野心遮蔽了印度精英階層的視野,最終數次產業轉移都沒有在印度掀起浪花。反觀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促成並承接了第三次大規模產業轉移,為世界提供了超大規模的廉價勞動力,中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因此得到了成長和發展,協同效應一旦產生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將所有人口捲入其中。跨國公司基於自身的管理需求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職業經理人,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後來自立門戶成長為今天的商業領袖並繼續開枝散葉,使其模式不斷被複制、擴散並在此過程中迭代和本土化,中國大量閑置勞動力和貧困農民通過進入工廠對接到了全球經濟協作網路中,整個社會從組織到個體都被有序激活,中國鄉鎮的經濟組織和草莽精英也在這一過程中成長和壯大,最終中國通過一代人的努力和付出使自身的市場和經濟組織成長壯大起來,崛起為主要市場之一。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長,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且超前的基礎設施,電力供應、道路網路、機場港口、通訊網路,信息物流,凡是經濟發展需要的基礎設施必然先行建設,中國人對此習以為常,卻是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做到的,尤其是印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會,尤其大的歷史機會一旦錯過就不再,印度錯過了上一次產業轉移,可能就錯過了所有,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飛躍期,信息、生物、工程實踐等領域的突破可能在不遠的未來改變人類文明的樣式尤其是生產和組織樣式,機器人在效率和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已經愈發顯現,機器替代人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分工協作對人口的整合是一個將人口組織化和秩序化的過程,由於機器替代人的勢頭過於迅猛,印度混亂又規模龐大的人口資源已經失去整合價值,加入到新分工和高等級協作網路的機會更加渺茫,更加無法整合到全球分工體系之中,原始經濟狀態無法打破,其中絕大多數人口愈發成為不能拉動消費也不能提供供給的「低端」人口,最終印度的人口規模不僅不能釋放能量反而會成為巨大的包袱,如果說羊吃人的圈地運動是殘酷的,那麼機器替代人的過程將會更加殘酷,因為被替代的人連被吃的價值都沒有,印度尤其如此。相比之下,為新一輪機會做好準備的反而是中國和美國,中國以往廣為詬病的應試教育對個體雖然粗暴,卻是有限資源下開展大規模工業化教育的成功實踐,過去幾十年中國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生產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程序員隊伍等等,並且因為龐大的人才基數優勢在絕對值上孕育頂級團隊和人才的幾率也更高,因此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正在或者將會取得頂級的成就,而機器替代人只有具備強大的工程設計和製造能力,強大的人工智慧和演算法設計能力的國家才有能力實現,製造業回遷美國也是基於同樣的基礎,印度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基礎條件,更無法在下一輪產業升級中展現力量。 簡單的說機器替代人是強國在技術的支持下用更少的人口完成更大規模的生產和更廣泛的協作,是頂級強國用硬實力收割弱國的一次歷史大變局,這是一場只屬於中美的角逐,連被白左自我閹割的歐洲都很難參與。


過去中國的人口優勢是廉價的非熟練勞動力,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普及以及較長時間的大規模工業化教育,中國正在積累一個新的,獨屬於中國的人力資本紅利, 就是相對低價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熟練勞動力。未來二十年中國40歲以下勞動力仍有4億,其中至少2.2億人口受過大學教育,由於人口減少帶來的教育資源過剩,實際數量可能更高,從過去幾年開始中國將在相當長時間內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最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相比美國,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隊伍不僅規模更大,而且更加年輕,無論是航空航天,還是軍工民用,我們經常聽到某研發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或者35歲這樣的報道,比如在火箭發射和航天器領域幾乎所有帶頭人和團隊都是年輕人,反觀美國經常是頭髮花白的老人挑大樑,這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給中國帶來相對優勢,當然這與我們過去的虧欠和人才斷層有關,是逼出來的好結果,要感謝最艱苦無奈時候老一代專家賣茶葉蛋的堅持才有這一代年輕人的機會。


2、不具備規模性和完整的供應鏈


國力或者科技實力是財力x時間x人才x規模的綜合產出,規模本身就是力量,印度的不足在於供應鏈不完整和產業規模太小,僅有10%的人口參與到大規模分工協作,無法把最廣大的人口捲入到生產協作網路之中。作為英國女王皇冠上的寶石,英屬印度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均早於中國,獨立後的印度不僅具備較為完整的工業門類,而且規模上也屬於中上水平,比如印度鐵路里程長期亞洲第一,1996年才被中國超過,即使今天依然是美中俄之後的第四位。



印度鐵路一直是亞洲第一,直到1996年被中國超過。


然而也許正是因為國際環境太好英國人留下的底子太厚,相比中國印度人並沒有珍惜歷史的饋贈,加之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和宗教文化,限制了人口的階層流動,使得沒有上升通道的廣大人口失去創造性和奮鬥的動力,自我隔絕於更廣泛的生產協作和分工。今天印度依然是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的大國,然而在大部領域和門類印度都面臨產業規模太小和水平不高的困境,幾乎都是極少數高種姓人群把持的自娛自樂, 過小的規模難以捲入更多的產業人口,過少的產業人口基數限制了產業水平。 如今印度鐵路以著名的掛票聞名於世, 即使在具備規模性的領域,印度也極少具備完整的產業鏈,以早年印度引以為傲的軟體產業為例,印度因為沒能形成自主性和本土需求而僅僅局限於代工層面,長期代工限制了印度軟體能力的升級,雖然產業人口眾多卻不具備高水平應用和頂層設計能力,當年讓中國倍感羨慕和壓力的印度軟體能力在今天的阿里騰訊以及眾多本土軟體創新和應用面前渣都不是,就如同當年中國軟體代工的明星城市大連已經淡出了程序員的視線一樣。


替換高清大圖


印度鐵路的掛票其實不要錢,想掛就掛。


相比印度,中國不僅自身具有較為完整的供應鏈,也幾乎是全球所有供應鏈的核心節點,尤其近年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逐步將東南亞和非洲納入到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和協作網路中來,未來將極大的改變世界政經格局。


3、錯過中國機會


中國產業資本成熟後走出去的過程中一度對印度市場抱有極大的熱情,為印度提供了一次以較低成本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歷史機會,而這正是印度最迫切需要而西方社會又不願也無力提供給印度的,中國人以極大的熱情、極高的效率、極低的成本為印度建設工業、電力、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幾乎為印度播下了大規模協同效應的種子。中國主動熱情的促進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度大規模參與印度工廠、軌交、地鐵、電站,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甚至有輸出高鐵的嘗試,不僅大幅拉低了印度的工程造價,幫助被視為國際大肥羊的印度節省了大量外匯,甚至主動提供優惠貸款幫助印度加槓桿,使得印度財政能夠釋放更大的能量,印度是獲利最大的國家,然而意外的是印度也是最不領情的國家,在基礎設施獲得空前改善並且對經濟發展有較大促進的同時,印度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採取敵視態度,不僅設置各種法律和政策限制,縱容媒體煽動敵意甚至熱炒戰時沒收中國財產的法案,而且在簽證、施工等實際操作層面百般刁難,不斷讓中國人背黑鍋,使得中國企業的風險和損失無法控制不得不收縮在印度的投入,印度由此失去了一次利用中國資本初出茅廬比較幼稚又求功心切,從而多快好省、廉價高效的夯實大國底座的機會。更為主要的,只有物理和信息上的互聯互通,印度龐大的人口才有可能進入到一個統一的協作系統,才有可能發生大規模協同效應,才有可能實現人口的組織化和秩序化,才有可能完成真正的統一和整合,錯過這一次,也許就錯過了永遠。即使現在,印度依然因中國人的熱情大為受益,華為和中興可以無中生有的為印度建立起一流的現代通信網路,小米、VIVO等國產品牌降低了印度人接入現代信息網路的門檻,華強北的山寨機更是創造性的專門針對印度市場開發了多個賬號共用一機的廉價智能機,使得印度最底層的窮人通過多人共用一機的方式進入信息時代,這是印度第一次從上到下所有人真正實現在同一個信息和文化網路中交互,對印度的文化整合和民族認同形成有極大意義。


印度是大國,習主席提出輸出中國實力的一帶一路設想後,印度本是非常重要的節點和受益國,兩國也一度嘗試互相擁抱,然而印度人彆扭的自尊使印度再一次錯過歷史機遇,不僅對一代一路暢想採取敵視和抵制態度,成為唯一沒有參加一代一路峰會的相關國家,而且積極加入美日澳為圍堵中國發起的四國聯盟,徹底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也關閉了中印高端合作的大門。



替換高清大圖


中印也不是沒有親密時刻。


4、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印度打造大國之基的國家。

阻礙印度大規模建設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印度的土地私有、政府腐敗各利益相關方扯皮內耗外,主要是印度自身不具備大規模基建的技術能力和資金,而這正是中國近幾年對內過剩,對外大力輸出的,表面上看中印兩國完全可以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印度確實認識到了中國基建公司的實力,質優價廉,省時省錢, 在基建領域印度是有求於中國的。 。


今日中國在基建領域不僅有龐大的產業人口和產能,供給的技術之好、效率之高和要價之低廉也是是無人能及的,幾十年的國內建設使得中國的基建團隊經歷並攻克了可能遇到的所有技術難題,擁有了世界最頂級的工程技術實力和團隊,從以色列和德國的高難度港口工程全部交給中國團隊的現實就能體現出世界工程領域甲方對中國實力的正視,中國的基建輸出不僅價低質高, 保證按時且極少追加投資,而且中國的供給通常伴有國家性質的低息貸款,這對於甲方來說節約的信貸成本十分可觀,正因如此,中國是唯一有能力為印度打造大國底座的國家,中國之前也試圖這樣做,印度這些年經濟的高速穩定增長有中國基建公司的貢獻。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大規模高速建設,培養和鍛鍊出了眾多基建狂魔,是唯一具備大規模供給核電站、火電站、公路鐵路、電信電網、橋樑隧道等基礎設施的國家,之所以說唯一,是因為美日德法加意等傳統列強,因為人口規模和產業分工的原因,技術上已不領先中國(比如中國的華龍一號是世界上最成熟的第三代商用反應堆),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產業人口,而且團隊成員普遍比較年輕(之前美國鐵路工程師來中國受訓,中國教員大多二三十歲,而美國工程師大多50以上)。而傳統工業國由於人口規模限制和國內需求不足的原因,細分領域產業人口不斷減少,僅能維持較小的團隊規模,有的甚至連一個完整產業團隊都無法維持,需要幾個國家協同配合才能形成完整供應鏈,協作成本高周期長,並且不具備大規模供給的產能。如果修一個兩個電站德日這樣的國家可以勝任的話,一次性修十個一百個電站則只有中國有這個能力,中國供給不僅質高價廉,而且是極少數能按期完成不加價的供應商,這也是中國近幾年在國際電力、港口、橋樑、道路等基建領域不斷拓展地盤的原因。



中國輸出的效率


印度崛起是中國的災難


1、印度對中國的敵意無法消解。


印度發起和領導了不結盟運動,自認為世界領袖之一,卻在62年一場邊境戰爭被中國打下神壇, 因此印度從精英到平民舉國持續仇視中國並不斷叫囂戰爭 ,馬克斯韋爾在《印度的對華戰爭》一書中曾寫到,中印戰爭時期,印度空前團結,以至於印度政府推遲成立原本用於推動民族融合的委員會,它認為中印戰爭已幫自己實現了民族融合,這份無可取代的民族融合劑的神奇效果,也使得印度精英不僅不願意忘記1962年,反而一直在渲染並不停製造新的仇恨和對立。 此外印度人的大印度聯邦夢一直未醒,印度建國時,包括尼赫魯在內的許多國大黨要員都抱著印巴分治不過是短暫存在的權宜之計的想法,認為經濟落後,對印度依賴,國家行政管理人才嚴重匱乏的巴基斯坦必將是一個短命的國家,終將回到印度的懷抱,1962年的印度正是攜吞併葡萄牙殖民地果阿之威挑起與中國的衝突,而歷史上也正是中國鐵拳導致大印度聯邦夢碎,停止了對其他前英屬印度國家的吞併步伐。


印度長期在教育和宣傳中敵視和貶低中國,是少數華人社區凋敝的國家之一,也可能是唯一非理性的長期仇視中國的國家。印度試驗核武器時總理瓦傑帕伊在在給美國總統柯林頓信中稱,「中國威脅」是印度開發核武器的原因。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則公開聲稱「中國是印度頭號威脅」。現在,印度陸軍總參謀長又明確表示,關注點不應在西部而是在北部,歷史一再表明一個事實,印度確實將中國視為最大敵人,並且各種防範抵制乃至暗算。


2017年中印洞朗危機期間,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試圖提醒中國:「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而 印度陸軍總參謀長拉瓦特的一段話更可以反映印度人的真實心聲:「我們了解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我們並不是一個弱國。」 印度對中國的心態過於複雜和擰巴,導致兩國政治互信和經濟融合極難建立,這也是印度抵制對自身有極大益處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因之一,中國對印度市場的預期可能很難兌現。


2、基於現實做一個最壞假設。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世間榮衰有序,印度在2014至15年GDP增長達7.3%,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短期來看印度靠修改統計規則拉升的數據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然而時間會展現力量,如果印度增長率領先於中國的觀念慢慢被普遍接受的話必然影響世人的決策,印度有機會獲得更大的勢能。


一個尤為嚴重的問題是中國未富先老,人口結構在加速老齡化,未來更少的年輕人要供養更多的老人,社會整體性格的銳氣將消減,社會矛盾會增多。中國的部分產業已經外流,並且有加速趨勢,最近很多人關注富士康100億美元美國設廠,卻忽視了富士康在早前已在印度投資100億美元建廠,以蘋果為代表的跨國公司明確宣布要將生產線從中國遷移到印度,整個供應鏈要麼跟隨而去,要麼坐以待斃,這不是危言聳聽,很多人已經忘記了比亞迪曾經是同富士康一樣強大的手機代工廠商,正是因為同富士康競標蘋果代工失敗,錯過了由產品驅動的產業升級,最終退出這一市場。好在國內手機產業已經成長起來,足夠養活供應鏈,然而蘋果作為頭部的驅動力不是長尾可以替代的,增量不夠,就不得不靠吃存量過活,彼時大家的吃相將不得不變得難看起來。即使沒有外部原因的影響,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在國內已經再無充足的低工資勞動力省份可以遷移,產業轉移是遲早的事。


印度的工作年齡人口會在十年內超過中國,中印屬於同質化競爭,互補性極小,如果說今天的印度只是偶爾搶我們的肉,未來的印度則會吸我們的血。目前的印度某種程度上相當於2000年起飛前的中國,一旦印度起飛,對中國的吸血效應將是迅猛甚至狂暴的, 英雄最怕遲暮,老拳王被小流氓欺負最是悲哀, 彼時衰老的中國在盛年的印度面前會很無奈。



印度工作年齡人口10年內將超過中國


中國對印戰略需要頂層設計


改革開放之初,西方社會是以俯視以及略帶同情的目光看待中國的,而今中國的發展不僅超出他們想像的極限,中國崛起甚至是他們中的保守者至今都沒有理解和意識到的,西方主流政治精英的懊惱在於他們在全面優勢的情況下使用各種政策和壁壘敵視壓制中國而無有成效, 這是上一代中國人艱苦奮鬥得來的偉大成就,也是西方社會重大戰略失誤的結果,中國在印度問題上不應該犯同樣的錯誤。


國勢和氣運是有周期的,彼時中國社會高度老齡化步入下降通道,而印度冉冉上升,中國將比如今的美歐日俄有更多的痛苦和無奈,相比熱愛和平與人為善的中國人,自大且膨脹的印度人會如何對待中國,今天的洞朗會是非常好的參照。


印度由於自身實力不足樂於長期充當美俄歐日澳阻礙中國崛起的抓手,一旦國力上升印度會再次優先實現大印度聯邦夢想,必然試圖改變地緣版圖,甚至再次染指西藏,對中國形成壓力 。


印度是大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的巨大市場,一個可提供源源不斷兵源的13億人口的核大國,也正因此中國對印的政治、軍事、經濟活動都需要明確的頂層戰略,為基層組織、經濟體和個人提供行動的依據和方向。


我認為中國對印戰略的高目標應該是肢解印度,低目標是壓垮印度經濟,遲滯其發展和內部整合。衰弱的印度已經給我們搗亂,造成壓力,一個日漸強大團結統一的印度,無疑是中國的災難 。印度也許永遠無法超越中國,但是他會協同西方國家不斷的噁心中國,甚至在關鍵時候從背後捅一刀,改變國家氣運。除此之外,還有軟實力的國際競爭,通過幾十年的積累,中國作為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國經濟體,受到了國際社會較為普遍的關注和認可,成為落後國家經濟發展的標杆,成為亞洲和非洲眾多經濟體學習模仿的對象,這是中國獲得模式自信和發揮國際影響力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如果中國在尚未完成城市化,人均收入尚未達到高水平的情況下,印度經濟迅速崛起,那麼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群體中的領導力必然大打折扣,中印之間是零和博弈。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政治目標確定了,軍事才有方向。中國地緣環境不好,東海南海承壓,西部不宜有事,然而能戰方能止戰,這句話不應僅僅是為建軍強軍辯護的託詞,更應該是敢戰必戰,甚至抓住機會窗口首先開戰的勇氣和魄力,維護國家利益要理直氣壯,印度一旦在大規模協同效應中將人口要素組織化,肢解和壓制印度的機會窗口就開始關閉,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


要肢解印度中國其實有很多牌可以打,而且有著現成的理由,印度不僅一手導演達賴的叛逃造成中國的西藏問題,而且長期佔領中國的藏南領土並試圖將其合法化,採用漸進的方式蠶食中國領土從未中斷,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對印度採取任何對等措施都是無可厚非的,既然印度將達蘭薩拉視作長期介入西藏問題的籌碼,中國支持一下印度國內各派分離勢力也合情合理,比如給獨立意願強烈的阿薩姆邦提供武器物資支持,阿邦獨立基本就板上釘釘了,如果中國像美國一樣喜歡到處煽風點火,印度國內遍地的分離勢力和毛派武裝早就可以燎原了,印度是一個僅僅實現形式上的統一且長期怠惰的國家,就連丘吉爾都說過,「印度只是地理上的概念,和赤道一樣,她不是一個國家。」將還未實現內部整合的印度肢解,還原到真實狀態是有可能實現的目標,可以說印度這樣外強中乾還對周邊國家行使霸權到處惹事的國家能夠長期持續存在,真的要感謝上帝自己的鄰居是中國人。


洞朗危機的由來其實是源自印度的不安,然而印度人的腦迴路和自大又自卑的性格使其動作嚴重變形,人為製造了一次邊境危機,洞朗本來和印度不接壤,因為印度吞併了錫金反而使得這一地區成為插入西里古里走廊的尖刀,中國從這裡向前推進一百公里就可以切斷印度同阿薩姆邦的聯繫,阿薩姆邦其實都是緬甸人,在印緬分治的時候分給了印度,是印度目前獨立傾向最大的幫之一,中國被佔領的藏南也在這一地區,如果中國支持阿邦獨立藏南自然收回,這大概是印度對中國在洞朗修路緊張的真正原因,洞朗是一個狹窄的突出部,對中國來說不是理想戰場,以支持阿邦獨立的方式收回藏南,幫助錫金光復,以支持印度各個分離勢力和毛派武裝的方式擾亂印度國內秩序打斷其經濟發展和國內整合,甚至肢解印度都是可能實現的,中國應該抓住每一次削弱印度的機會,支持其反對勢力而不用自己動手,相比正面碰撞風險也更低。目前的形式是中國強印度弱,中國還處在上升期,更應該有所作為,基於以往思維的慣性急於確定邊界線,一味求和諧求穩定,在攻勢期無所作為,等到了守勢期即使劃定邊界也未必守得住。



洞朗、西里古里走廊、阿薩姆邦和藏南的位置關係。


印度人口規模與中國相仿,卻距離「增長前沿」更遠,理論上經濟增長的潛力更大,之前中國在印度的經濟活動教訓很多, 雖然中國對印度巨大的市場有著良好的期待,但是長期來看中印是零和博弈,幫助長期仇視中國的印度崛起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一帶一路基建先行,最好繞開印度。即是沒有印度的抵制和敵視,幫助一個長期仇視中國的大國完成內部整合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一旦形成大規模協同效應,僅僅憑藉規模和慣性就足以摧枯拉朽的向前衝撞很長時間,而且極難阻擋,彼時印度恩將仇報,中國該是多買酸楚,中國的兩難在於對印度這樣巨大而有潛力的市場無法割捨,擔心競爭對手替代失去機會,中國每年從印度市場獲得的貿易順差將近600億美元,關係到很多人的就業,中國過剩產能在印度可以獲得巨大的釋放,也因此形成路徑依賴,經濟組織自身有生存和擴張的內在動力,組織的目光必然聚焦於眼前利益,因此需要更高層次的指引和約束,因此有必要成立針對印度的經濟統籌委員會,做好對印經貿的頂層設計,其實從經濟角度來講,一個國家林立的印度次大陸對中國也更為有利,彼時人口規模和市場仍在,中國開拓市場或進行產業轉移,甚至將其拉上中國供應鏈的戰車都更加低風險且可操作,本就矛盾重重的各幫一旦獨立成為國家則罅隙更深更加方便中國縱橫捭闔,而且永遠失去了威脅中國的潛力。


2018年春節當天莫迪視察了藏南地區,為新的一年中印關係定下了基調,2018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出生人口數據大幅減少,全面二孩政策沒能遏制住生育人口數量的下滑趨勢。


2018年中國作為大國已經然崛起,在商用核電、超算、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電推電彈、電磁炮,大規模製造以及更多更廣泛的戰略性領域領先世界,未來幾十年時間中國國力將獨步天下,然而中國不可懈怠,一如當年西方視角看中國,今天中國身後是印度。


拾遺


技術的發展是有極限的,財富的創造是有天花板的,在生產力近似的情況下最後依然是規模的比拼,日本的GDP是英國的1.8倍,日本人口是英國的1.9倍,人均產出相差無幾,如今日本深陷經濟停滯和老齡化深淵,少子化和人口負增長的危機廣為人知,有人計算百年後的日本人口僅有幾千萬,人口危機同樣困擾著俄羅斯,無論是金錢補貼還是電視台大放深夜福利都未能挽救毛熊的人口滑坡,這也是俄羅斯對遠東領土倍感焦慮各種防範中國人的原因之一,事實上目前沒有一個後工業化國家在陷入人口負增長後實現逆轉。中國的實際生育率如果去掉少數民族的貢獻可能低於日本, 根據港媒去年報道,中國內地單身成年人的數量已經相當於俄羅斯和英國全部人口的總和,未來人口增長並不樂觀。


最近東北人到處惹禍,網上黑東北人再成熱潮,中國的老齡化,東北可以作為一個樣本和參考,其他地區未來將面臨相似的問題。雖然日本一直少子化著稱,其實中國東北才是很長時間以來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增長窪地,以最新的人口數據為參考,日本的人口增長率為0.74%,而遼寧和黑龍江已經低至0.66%,吉林更是0.56%的全國最低,東北作為全國計劃生育執行最嚴格徹底的地區,人口已經從巔峰時期的1.2億下降至8000萬,伴隨著老齡化加速,人口滑坡不可避免,以曾經的共和國長子遼寧為例, 建國初期,全國曾經一度設立過13個直轄市,其中屬於今遼寧省管轄的城市佔有5席, 遼寧曾經是中國最為發達和富裕地區,同北京上海一道長期支援其他省市和三線建設, 1978年,遼寧經濟在全國佔比6.23%,全國排名僅次於上海和江蘇省,位列第三,到2017年,佔比下降到2.89%。佔比腰斬一半還多,全國排名位於第十四名。排除自然環境,體制民風,歷史政策的影響,單純看人口,遼寧是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省份,遼寧是中國第一個養老金入不敷出的省份,大概記得小時候的課本上說到2050年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口降到6~8億,更少的人享受更多的財富,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真實的情況是財富是隨著人口的增加而產生隨著人口的消滅而消滅的,沒有足夠的人口創造供給和產生需求,財富就不是財富,自然資源只有被人類需要,並且有能力進入到人類社會的物質循環才叫財富,否則只有自然屬性,因此一個地區人口減少並不會更富有,只會更貧窮。社會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把人口捲入到分工協作加以組織化的過程,而人口的急劇減少會使原有的分工和協作網路解體,是一個將有序系統去組織化的過程,這是遼寧和東北面臨的根本問題,也是未來全中國都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這篇是一篇洞朗危機時期因為太懶沒寫完的文章,今天終於寫完了,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天向上spiral 的精彩文章:

TAG:天天向上spir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