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人都在追逐珊瑚的美麗,只有他朝死亡而去...

人人都在追逐珊瑚的美麗,只有他朝死亡而去...



小象君說

:氣候變化一直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我們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隨口聊到這個話題,但因為並沒有影響到自身又覺得它很遙遠。今天小象想通過一部紀錄片給大家介紹一個氣候變化對環境造成影響的例子,這部紀錄片展現了一群不同行業的人為了拯救珊瑚共同努力的過程,希望能讓大家對氣候變化有更深的認識,也能了解非保護工作者為保護工作所做的努力。


故事開始於一位在倫敦幾家頂尖廣告公司工作過的執行經理人——

Richard Vevers

。在廣告行業待了十多年,有一天Vevers意識到自己受夠了商業世界的你來我往,決定把餘生投入到海洋環境保護中。

"……時間久了你會突然發現,你正在與同行激烈地討論著的竟然是...該銷售四層衛生紙,還是三層... 這時你會覺得:啊!肯定有什麼更好的事情值得我投入生命去做。"




在為自己的海洋環境保護項目奮鬥的過程中,Vevers拜訪了世界各地的海洋科學家,也漸漸了解到珊瑚正面臨的危機。這些五彩斑斕、形態各異的無脊椎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骨架,

然而在地球上頑強演化了幾百萬年的美麗珊瑚,正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消失滅絕



太空中也清晰可見的大堡礁,如今只剩大約50%存活


在介紹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珊瑚吧。說到珊瑚,你想到的是彷彿顏色火紅、形如交錯的樹枝的紅珊瑚?像一塊形狀扭曲的海綿的濱珊瑚?還是為小丑魚提供藏身之處的海葵?答案是:它們都是珊瑚!

珊瑚(coral)一詞,泛指珊瑚綱, 刺細胞動物門中,由珊瑚蟲 (polyps) 組成的動物



 這些都是珊瑚哦


……等等,珊瑚是動物?


沒錯!儘管大部分珊瑚不是像一塊塊石頭,就是像一叢叢海草,但實際上被我們稱為"珊瑚"的生物其實是一種動物。一個珊瑚是由一個較大的珊瑚蟲,或者成千隻一模一樣的小珊瑚蟲組成的動物體。珊瑚蟲身體組織內有許多叫做

蟲黃藻(zooxanthellae)

的小型藻類,

珊瑚蟲和蟲黃藻維持著共生關係,兩者失去了另一方都無法存活:

蟲黃藻會清理珊瑚蟲新陳代謝的廢物,利用這些廢物進行光合作用為自己製造食物;珊瑚蟲也能從光合作用中獲得養分,同時還享受蟲黃藻產生的氧氣。另外,由於珊瑚本身不具有顏色,蟲黃藻也是珊瑚繽紛色彩的來源哦!


珊瑚蟲體內的微型藻類


結構奇特,色彩美麗的珊瑚


珊瑚蟲並不像植物一樣通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食物,而是在夜晚伸展自己的觸手捉住浮游生物或者小魚,並將它們掃到自己的「嘴」里進食。珊瑚蟲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碳酸鈣,層層堆積在原有的骨架上,經過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就形成如今綿延千里的珊瑚礁。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那珊瑚是如何繁殖的呢?由於珊瑚(無論雌雄)無法移動,大約四分之三的珊瑚種類會通過

排出生殖細胞,使其體外受精

的方式進行繁殖,研究表明一片海域的珊瑚通常會在溫度等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下選擇在同一時間集體排出生殖細胞從而進行大規模同步繁殖,除此之外,珊瑚還會通過

出芽生殖

斷裂生殖

來進行無性繁殖,也就是通過原有的珊瑚蟲複製新體或母體珊瑚的一部分斷裂掉落到鄰近的底質上的方式進行繁殖。



搞不清楚珊瑚蟲是不是動物的Vevers慘遭Gates博士調戲

珊瑚在海洋中的分布範圍其實非常大。通常人們旅遊潛水時見到的珊瑚大部分是

淺水珊瑚

,這些珊瑚一般分布在海平面下70米內,便於吸收陽光使其體內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分布範圍再靠下一些的珊瑚叫做

中光層(mesophotic)珊瑚

,分布於海平面下30米到150米,這些珊瑚同樣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

中光層珊瑚礁是許多魚類獨一無二的棲息地

由於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對於中光層珊瑚的研究最近幾年才漸漸開展。而最令人驚奇的珊瑚,無疑是分布在深海冷水中的

深海珊瑚

了:從海平面下50米到3000米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深海珊瑚往往體型龐大,終日不見陽光,通過伸展觸手捕捉浮游生物謀食。




夏威夷有面積廣大的中光層珊瑚礁




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深海珊瑚


珊瑚不僅顏值高、魅力足,也有著非常重要的

生態價值

。珊瑚擁有僅次於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

遍布全球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是數千種魚類、植物獨特的棲息地。所有珊瑚礁加在一起也達不到1%的地球面積,它們卻可以為數百萬人提供經濟來源,為上億人提供食物。健康的珊瑚礁對海洋生態環境、以珊瑚礁為基礎的旅遊業和漁業來說極其重要。進入21世紀後,對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還對許多新型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支持。




珊瑚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然而具有如此重要性、在地球上存活了幾百萬年的珊瑚,正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消失滅絕!

沒錯,珊瑚礁正在極速死亡,罪魁禍首就是氣候變化!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將部分從地球輻射出的熱能阻攔在大氣層內,而大部分熱能被海洋吸收,如果沒有海洋吸收這些過多的熱能,地球氣溫大概已經50多攝氏度了。但同時海水因為吸收熱能溫度上升,導致

珊瑚白化死亡



氣候變化正加速著珊瑚的死亡


大多數人應該都聽說過

"珊瑚白化 

(coral bleaching)

這一現象。珊瑚白化是一種

壓力反應

:環境溫度上升,使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蟲提供養分的能力受到影響,像人類感染細菌後會升高體溫來驅除病菌一樣,珊瑚蟲在感知到蟲黃藻不再高效運作後,也會想辦法擺脫它們。但蟲黃藻離開後,珊瑚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於是不可避免的漸漸死去。由於珊瑚同時也失去了來自蟲黃藻的顏色,這一現象被稱為珊瑚白化。

80年代初珊瑚大規模白化死亡首次被觀測到,當時並沒有人知道這一奇怪現象的原因,在大量實驗觀察後,科學家發現

水體溫度的升高

會使珊瑚白化。



問題遠遠比想像中嚴重


在認識到珊瑚白化問題的嚴重性後,

Vevers

決心發揮作為廣告人的經驗心得,加入拯救珊瑚的行動。湊巧的是,Vevers在某天乘飛機時觀看了一部叫做

《逐冰之旅》(Chasing Ice)

的電影,這是一部是由年輕的電影人Jeff Orlowski指導,講述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家James Balog長達數年跨越三大洲的記錄冰川融化消逝過程的紀錄片。(在這裡也向大家強烈推薦這部極美的紀錄片,裡面有很多

人類首次記錄到的

關於冰川的鏡頭。



Chasing ice 海報


在看完《逐冰之旅》之後,Vevers意識到,這部電影與他想做的事情有著相同的主旨:

向大眾反映全球氣候變化為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

。於是Vevers一下飛機就聯絡了導演,表達了合作拍攝紀錄片的意願。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拍一部紀錄珊瑚白化過程的紀錄片。



但是

長時間水下延時攝影紀錄片拍攝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

,聘請的工程師團隊在設計過程中也遇到了種種困難:

在海底進行連續幾個月的拍攝,意味著攝像機要能夠承受暴風雨和颶風,能夠承受幾十億公升的水壓,攝像機本身還需要自動清潔的能力。




最終設計出的能夠自動清潔、能夠承受強壓的、相當複雜的一套攝影系統


攝製團隊在匆匆忙忙聯繫上了各地專家、確定了幾處珊瑚預計會受溫度上升影響白化的地點後,還來不及在實地測試攝像系統,就踏上了拍攝的旅程。途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 好在重重困難之後,所有攝像機終於安裝成功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了。




困難之在海底安裝攝影系統



困難之攝像機箱子... 進水了


經過幾個月的等待,終於等到了回收水下攝像機的時候,團隊成員們心情緊張地打開拍攝好的文件,卻發現:

所有的膠捲全部失焦,無法使用,幾個月的心血化為泡影,更加令人遺憾的是隊伍錯過了這一次捕捉珊瑚白化的時機。





攝製團隊的成員們都十分沮喪消沉,其中最傷心的莫過於一名水下攝影工程師

Zackery Rago

。為攝製組設計攝影系統的Zac,其實從小就是一名狂熱珊瑚愛好者!被聘請為工程師後,他暗喜了好久,而他的熱愛和專業知識也為拍攝團隊做出了許多貢獻。




"水底攝影技術員"與"珊瑚迷"


除了Zac,團隊里也有許許多多熱愛珊瑚的人,首次嘗試的失敗並沒有使他們放棄努力,工程團隊回到實驗室里對設備進行了精心改進,並吸取

這一次的

教訓在水族館進行了測試,製作團隊也再次拜訪科學家們來尋找下一次拍攝時機和地點。




這一次,團隊來到了著名的大堡礁。攝影系統經過了測試,安裝過程也比第一次順利許多。

然而……又出事了!

部分南部大堡礁所處的海洋由於溫斯頓颶風帶來的冷雨,水體溫度並沒有像預期中升高,當然,這對珊瑚礁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對於團隊來說,

成功拍攝到珊瑚白化的概率卻變得極小。




原地等待小概率的白化是不可能的了,雖然攝製團隊確實找到了大堡礁其他地區白化可能性非常大的珊瑚礁,但是轉移攝像系統又要花上幾周時間,珊瑚白化並不會等人,

導演當機立斷,丟棄安裝好的延時攝影系統,立即轉移,由攝製人員進行手動水下延時攝影。




攝製組兵分兩路來到南太平洋的蜥蜴島(Lizard Island)和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拋棄了水下延時攝影系統,

只能人工使用三腳架和攝影機日復一日進行延時攝影。

4個月,制組的成員每天要潛水4小時,進行著重複枯燥又累人的工作,在海中攝影時受水流影響裝來撞去,身上甚至處處帶著傷。





重複枯燥又累人的工作


人工水下攝影按照計划進行,突然有一天,新喀里多尼亞的團隊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情況:

隨著水體溫度的升高,珊瑚發出了奇異的、沒人見過的熒光色




熒光色的珊瑚


攝製團隊意識到,這是已經無法忍受高溫的珊瑚在產生一種

「化學防晒霜」

,以此保護自己免受高溫傷害,然而死亡卻是無法避免的,這美麗的熒光色,也成為這些瀕死的珊瑚生命最後的驚艷。




"Please, notice"


攝製團隊的成員不僅見證了珊瑚的生命絕唱,在一天天的拍攝珊瑚白化死亡鏡頭的過程中,更是不可避免地對一片片的珊瑚礁產生了感情。




熱愛珊瑚卻眼睜睜看著它們死去


攝製團隊還拜訪了全球最知名的珊瑚專家之一

Charlie Veron

Veron曾是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他發現了20%的珊瑚品種, 並且被認為是第一個給珊瑚分類的人,他也是珊瑚迷小哥Zac兒時的偶像。Zac見到Veron激動又緊張,他問這位兒時偶像:幾十年來看到珊瑚礁與人們對珊瑚礁態度的變化, 有何看法?






「曾經那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心態,因為珊瑚毋庸置疑一直都在那裡。我甚至納悶,為什麼要建造海洋公園?大堡礁就在那裡,那麼巨大。但是情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人生中見證的大堡礁珊瑚白化和衰退……真的令我很沮喪。」




情況一片混亂,很糟糕,混亂不堪。




「我很慶幸我不是你這個年紀了,當大堡礁完全被破壞時,我會離開這個行業,因為他是我生命中……在這個物質世界裡最愛的東西。」


「你知道我潛水潛了45年了,在我變得徹底年邁之前我絕不會停止,

只要我還能影響人們,我就會去做,因為我們別無選擇了

。」




「……不然等你老了你不會喜歡自己……你可以說『我已經試圖扭轉局勢,也許我真的影響了人們。』……別讓任何事阻擋你。」





「我會一直做下去」


錄製終於完成, Vevers和Zac帶著團隊拜訪各地科學家得到的資料和錄製的珊瑚白化過程膠捲來到了夏威夷,參加了在檀香山舉行的

國際珊瑚礁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ral Reef Symposium)

用珍貴的攝影記錄告訴世界:珊瑚白化的規模有多麼大,珊瑚死亡的速度有多麼快。



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團隊不只利用了自己拍攝的鏡頭,導演還發布了視頻,

呼籲全球各地的潛水員、攝影師拍攝當地的珊瑚白化現象,獲得了超過三十個國家隊志願者的反饋。





這是一部講述人們追逐珊瑚白化死亡腳步的紀錄片。故事中不同的人們因為種種原因對珊瑚有著同樣的熱愛 。

也許事實令人無奈、傷感,但情況還不至於令人絕望。在2018年回首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做出的努力,我們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態前進。

參與紀錄片拍攝的人也都在繼續前行,以自己的方式保護著海洋:

Vevers的團隊成立了Ocean Agency進行海洋環境保護,Zac和其他團隊成員打造了一輛海洋環境教育大巴車。




從左至右:Richard Vevers,本片導演JeffOrlowski和主角之一Zackery Rago


是的,全球各地的珊瑚正在白化死去。也許屏幕前的你我住在內陸的城市裡,又或者從未關心過氣候變化為環境帶來的影響,但是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牽掛著這些頑強美麗的生命,不僅有專業的科學工作者、從小熱愛珊瑚的工程師、喜歡潛水喜歡海洋的廣告執行經理、關注氣候變暖的年輕電影人... 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

他們沒有用普通人難以理解的科學語言說教,而是通過講述自己和珊瑚的故事,來傳遞這份熱愛,同時也警醒人們:氣候變化正在一步步的為地球生態環境帶來傷害。


之前提到的《逐冰之旅》中,主角James Balog說了一句非常動人的話:

"當我的子女今後問我,在全球變暖的時候你在做什麼,我可以告訴她,我做了自己能夠做的最大努力……"

 那麼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在為你愛著的地球上的一份美好做著什麼呢?

你不需要成為科學家或者百萬富翁去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只要銘記著心中的一份熱愛,力所能及做出改變就好!




最後的最後,小象君強烈推薦大家去觀看

追逐珊瑚》和《逐冰之旅》

這兩部紀錄片,大家若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該紀錄電影以及其中有關團體,可以訪問本片官網www.chasingcoral.com,官網上有片中提及的所有延時攝影錄像。








Reference:




Climate Change & Anthropocene Extinction 6: Review & fact check Chasing Coral. (n.d.). Retrieved February 25, 2018, from http://www.bitsofscience.org/climate-change-chasing-coral-movie-watch-7376/


Costanza et al.,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387: 253-260.


Lapin, A. (2017, July 13). "Chasing Coral": Documentary Vividly Chronicles A Growing Threat To Oceans. Retrieved February 25, 2018, from https://www.npr.org/2017/07/13/536644965/chasing-coral-documentary-vividly-chronicles-a-growing-threat-to-oceans 


Welsch, M. (2018, January 24). FAQ. Retrieved February 25, 2018, from http://www.chasingcoral.com/FAQ/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 October 30). What are Mesophotic Coral Ecosystems? Retrieved February 25, 2018, from https://oceanservice.noaa.gov/facts/mesophotic.html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 March 15). What is coral bleaching? Retrieved March 03, 2018, from https://oceanservice.noaa.gov/facts/coral_bleach.html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 June 01). Corals. Retrieved March 03, 2018, from https://oceanservice.noaa.gov/education/tutorial_corals/ 


Oceans and Coasts. (n.d.). Retrieved March 03, 2018, from https://www.nature.org/ourinitiatives/urgentissues/oceans/coral-reefs/coral-reefs-and-medicine.xml 




相關閱讀:


當我們談論氣候變暖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如果下輩子,你想生活在海里



曾經冰川上的王者,它因什麼而亡





編輯 | Hess



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象君





作者 | 樂樂




高中生在讀。喜歡鳥類和進化論。




??掃碼關注

北美小象君

??


{ 點擊導航欄

精彩文章

查看以下內容 }


自然保護職業 | 100個人的動物星球專訪


動物福利&權利 | 純素生活 | 農場動物


野生動物 | 伴侶動物 | 逗比科普



-  ??  For a planet of all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小象君 的精彩文章:

足跡踏過30個國家四大洲,他選擇這樣做保護
專訪 | 周羊羊:「我是野生動物的專職鏟屎官。」

TAG:北美小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