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說學習書法的一點點心得

說說學習書法的一點點心得

前面文章有寫過,跪著學古人,站著寫自己!既表明對古人的敬畏,對學問的敬畏,又表明學習古人的前提下,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有所創新,有所創造,有所進步,從而無愧於古人,無愧於後來者。對待書法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多年來一直是書法界普遍關心和爭論的熱點。

一個人書法創作成就的高低以及藝術生命旺盛與否,取決於什麼呢?

是用筆、用墨、結字、章法等「字內功」嗎?

不是!而是取決於他的知識結構和文藝修養等「字外功」。書法之妙,在自出機杼。掌握書法技巧之後,書藝水平的高低,就要看學識的深厚與否和修養的深淺。

學習與模仿自己喜歡的古人書法大家的書法,是一個與眾不同的領悟的過程,名家有自己的風格,名著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其中的道理不為外人道也。我也分享過假如想寫的一手成功的顏體楷書,必須做到:一:揣摩點化的含義;二:持之以恆的臨摹,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有鐵杵磨成針的毅力;三:在熟練臨摹的基礎上,學會變化,不要一成不變的照搬古人,而走到自己沒路可走。古代書法作品浩如煙海,名家眾多,風格千秋。有些作品被尊為經典,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如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米芾、鄧石如、王鐸、吳昌碩等人的作品,可以作為學習書法必須臨摹的作品。而像鄭板橋、張瑞圖、徐渭等人的作品,個性過於強,路子較窄,對初學者就不一定合適,不必人人都去臨習,弄不好,會走入偏道。又比如,米芾、趙孟、文徵明、傅山等都是行草大家,但他們的篆書和隸書並不好,我們就不一定去臨習,因為篆隸不是他們的強項。鄧石如和吳讓之都是篆隸和篆刻大家,他們的行草書並不是最好,我們也不一定去臨習。因人的個體差異很大,同臨一個帖,每個人的感受、領悟出的含義都會有所不同,再加上時代、年齡、環境、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學書的歷程不同,必然會形成各自的特點,這種特點用傳統與審美高度,加以歸納、整合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

要有理解和分析地繼承傳統,古代書法家的優秀作品精華,一定要認真地學習繼承,而且要發揚光大。但古代所有的書法作品並不一定都是優秀的、美的東西,我們決不能生搬硬套地去臨摹學習。事實上每個從事書法創作的人,都會在眾多的古代書法作品中進行很好的選擇,這種行為本身就是繼承中的分析和選擇。

有人說「古到深處便是新」,這話很有道理。 如果說書法是傳統的藝術,以中國文字為載體的表現藝術,那麼藝術的書法,包括兩個要素,即繼承傳統的同時,創新也離不開藝術審美性,二者尤為重要!

書法即使用毛筆書寫漢字,對漢字進行藝術創造的藝術。可以說漢字三千多年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獨具創造魅力的藝術發展史,是漢字本身所具有的藝術造型和藝術情趣,給古今中外書法家提供了創作和發揮的基礎和源泉。中國書法三千多年的發展史,本身也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創新史,就是在繼承前期優秀傳統基礎上的開拓進取和創新,如果沒有開拓創新,也就失去了藝術創造的生命。

只有傳統,沒有藝術性或只有藝術性,沒有傳統,都不可謂之書法。

書法,在傳統上,首先要解決的是藝術表現的基本手段。比如,篆書是最古老的漢字字體,篆書中鋒用筆,也就是說中鋒用筆,可以使線條厚實、圓潤、生動、飽滿、雄渾壯美、韻味久遠。篆字的結構上緊下松,垂腳稍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當須仰視觀之,那種橫短豎高的造型特徵產生了神秘的崇高感;有些字形能較為直觀地顯示出先民對自然和社會事物的認識,容易喚起人們對自然、對生活的聯想。篆書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形成了以挺拔俊秀之結體、圓潤勁利之用筆、婉通渾暢之線條和莊嚴雍容之布局為基本特徵的藝術風貌。顯現出一派天真爛漫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以及樸質渾厚的美學特徵。

正因為時代的繼承與發展,到東漢時代,篆書已逐漸被隸書所替代,雖然篆書雖然是早期的漢字字體,卻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書寫效果,所以後世仍有沿用,並在藝術上有所突破性發展。

俗話說:功夫在功夫之外。此話怎麼講呢?書法,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書寫者是滿腹才華,還是僅限於技巧本身,則在書法作品上均有體現。缺乏書卷氣的作品乍看驚艷,但不過是皮毛而已,越看越不耐看,味道呢也越看越寡淡。像有的人根本沒有認真研習古代碑帖,就在玩什麼線條、技巧、墨象、圖形等,胡塗亂抹,基本功太差,談不上什麼文化品位。這種所謂創新作品,開始看還頗有點新鮮感,再看時,就會覺得過於膚淺乏味,毫無根基,難登大雅之堂。猶如很會說話的人,一定會是文學家嗎?不一定是。書法同理,傳統功夫再好,如果其書沒有藝術性,字字一樣,篇篇雷同,那隻能說明他是字寫得好的寫字匠,具有匠氣的墨寶寶而已,不能稱其為書法家。

眾人皆知,好的書法的創新離不開深厚的文化修養。文化修養指書藝以外的其他修養,諸如書者的思想品德修養、學識和藝術修養以及生活經歷等等。一幅成功的書藝作品,應該是書法家思想境界、生活閱歷、知識結構和藝術修養的總和。書法是通過綜合各種知識和修養,並用毛筆這一特殊的書寫工具,將漢字經過高度藝術處理,從而表達書者思想感情的一種抽象藝術。鑒於此,書法家須具有多種文化藝術造詣和修養,須通書理,精詩詞,善繪畫,諳文章。書理可以啟其靈性,詩詞可以發其情致,繪畫可以舒其章法,文章可以養其氣韻,書法家必須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風格、廣泛的藝術修養、豐富的知識積累、寬廣的眼界和胸懷。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的創新,才能使自己的書藝作品具有更美的意境、氣勢、韻味和節奏,意態揮灑,情馳神縱,獨抒性靈,妙然超群。

創新不但要刻苦臨池,精於臨摹,練好「字內功」;更要研究書理,博通書史,加強思想修養和文化藝術修養,修好「字外功」,努力做到「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提高文化修養是一個人終生奮鬥的目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追求過程,是一個人的生活閱歷、思想境界、創作環境、時間精力和興趣特長相聯繫的,雖終生追求,卻因人而異。

書法是所有藝術門類中傳承度最高的,如果只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基礎和廣博的學識和審美高度,怎麼創新呢?往哪方面創新?創新是每個學書者的目標,但創新從來沒有捷徑,也不可刻意而為,為創新而創新,創新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反之,只是任憑個人的想法,以怪異取悅於眾人,以隨意誇張變形冒充當代藝術,就是歪曲創新,就是對藝術的褻瀆。外行看不懂,業內人一眼便知其書法的技巧水平的優劣程度。不必再上演皇帝的新裝的表演了。

只有傳統沒有藝術性或只有藝術性沒有傳統都不可謂之書法。

關於藝術性。書法的藝術元素很多,但其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抒情性和不可重複性。

好的書法作品是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表達書者思想感情的一種抽象藝術!如《蘭亭序》、《祭侄文稿》等。二是不可重複性。相傳王羲之寫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時是微醺之後即興作文作書,因有修改和漏字處,之後,王羲之重新寫了十幾遍怎麼也超越不了第一張。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是懷著一種悲憤之情寫下的悼念文章,純屬文字草稿,添加修改處甚多,若過了此時此境,顏真卿也不可能寫得出第二篇一模一樣的祭侄稿。

作為書發發燒友的墨寶寶們,第一階段期要深入領悟傳統各大派系的結字章法與特徵,用心訓練技法,夯實基本功,這是一個持續的漫長的過程,也是考驗人的意志與毅力的過程,然後,多看多寫多交流,脫俗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風格,其三是藝術性。做到第一條超凡脫俗已屬十分不易,做到前兩條便可縱橫書壇,三者皆備便是當然大家。這既要靠孜孜不倦的勤奮,還要靠天資的靈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崑崙 的精彩文章:

書法的點評與博弈: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正確的廢話
跪著學古人 站著寫自己

TAG:謝崑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