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論你在哪裡,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不是家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家!

無論你在哪裡,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不是家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家!

【旗下講話】要知去處,先知來處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要知去處,先知來處——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見,文化對於國家,對於民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個人而言,文化是坐標,在特定的文化的坐標系中,我們才能確定自己的心靈位置。如果失去了文化坐標,我們將既不知來處,也不知去處。

要知去處,先知來處。學習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回頭看看,找來路。

同學們,請記住,無論你走得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不是家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家。中國人的「家」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的「天下」,也指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只要有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就是一家人,就可以「共天下」。

想起蘇東坡的一句詞:「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東坡把自己安放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了,因此,才有如此的大胸懷、大格局。

與蘇東坡一樣,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們,即使在饑寒交迫、顛沛流離、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處境下,依然保留文化的頑強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三個已經泯滅了,唯有我大中華,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歷經萬劫而不倒,依然挺立於東方,復興於當代。只因文化火種不滅!

同學們,我們要把文化的火種繼承下來,「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

根據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的觀點,歐洲以血統劃分民族,而中國以文化劃分民族。比如漢族,並不是一個血統;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1902年由梁啟超先生提出的,更不是以血統為標準確定的。儘管我們說,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有的少數民族還保留著自身特質,而實際上,在民族融合的歷史潮流下,早已統一在華夏文明的價值體系里了。姓氏,本來也是代表血統的,而現在也只是個符號而已。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夷夏之辨」,以文化禮義為標準,有文化禮義的,稱「華夏」,沒有文化禮義的,稱「蠻夷」。還有「夷夏之變」,即原來是「蠻夷」的,學習了文化禮義,就變成了「華夏」,而原來的「華夏」,如果失去了文化禮義,則成為「蠻夷」。這一點上,沒有血統或地域的差別。

據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拜見五祖弘忍時,弘忍知道他來自偏遠的新州,故意考他說:「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野蠻人),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從這段禪宗公案看得出,佛教不論出生和血統,看重的是人的悟性,本質上是以文化為標準的。《論語》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儒家更是把以道德禮義為主的文化看得比國家和君王都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界定標誌,更是人的界定標誌。

我們知道,儒家提倡的「禮」是中華文化的主流,中國也因此被稱為「禮儀之邦」。《禮記》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意思是,人如果沒有「禮」,就是禽獸,衣冠禽獸。

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大家應該很熟悉,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一本悟道的書。欲成道,先成人。孫悟空拜師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學習怎麼穿衣、吃飯,過人的生活,先學「禮」,拜師後,七年時間,師父並沒有教他本事。小說為什麼這樣寫?因為,「不學禮,無以立」。當然,孫悟空學了真本事以後,又因為失「禮」,引出一番故事來,直至最後,成禮,成人,成佛,得到人生的大圓滿。

「不學習,不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所說的學習,特指學「道」。而學道的前提,是學 「禮」。因此,希望大家先從儒家開始學,禮成之後,再學道,道,是思想和精神的最高境界。千萬不要亂了順序,如果還不知道怎麼生活,就盲目追求精神的超脫,淪落成「佛系青年」,那樣,就本末倒置,學歪了。

當然,今天提倡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丟 「優秀」這個定語,否則,路子就會出偏。決不能因循守舊走老路,旁逸斜出走岔路,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必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五千年文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戊戌春二月初三旗下講話

記於河北正定中學香桐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強人強語 的精彩文章:

北京大學學習心得

TAG:強人強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