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對學生有影響的教學——一個年輕物理老師的教學探索

做對學生有影響的教學——一個年輕物理老師的教學探索

註:這是超卓在學校2015年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報告,轉眼三年過去了,一直沒有整理這篇文稿,今天終於對自己有個交代。本稿根據現場30分鐘的視頻進行整理,基本上忠於口語表達,只對偶爾字句進行了調整。由於演講中,有些是PPT視覺展示,並沒有直接講到,本稿並沒有補充這些內容。這是一篇近八千字的長稿,只配適量圖片,請讀者指正。2018.3.18。

非常感謝劉校長對我的介紹(註:是主管教學工作的劉華東副校長),沒想到他前面做了這麼多工作,把我的資料收集得這麼全(註:因為此前我提供的個人簡介非常簡短)。作為一個年輕老師非常榮幸,教務處給我安排這麼一次機會,就自己教學中的一點做法和一點體會,給大家談一談。我講授的課程一直是物理課程,不免具有片面性,請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我心目中的大學教學】

我的課程,主要是物理專業的理論和實驗課,還有面向工科的《大學物理》和《大學物理實驗》。我上的第一門課是《原子物理學》。這門課程的教材,我們使用的是楊福家院士編著的。這個教材,我們全國重點高校的物理專業都在用,滋養了我們中國物理人可以說是幾代人吧,但是教學的效果是千差萬別的,關鍵在哪裡?在於老師。我很幸運,在讀書期間就跟著楊先生旁聽了一個學期的《原子物理學》,那一年(註:應該是2001年秋季)他已經擔任了英國諾丁漢大學的校長,他的許多教育觀點,對我們學生影響非常大。他說,「頭腦不是知識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種」;作為老師,應該對學生做引導,直到學生心中的火苗點燃為止;教師應該是個放火者,而不是滅火者

到石油大學工作以後呢,就面臨這樣的問題:第一、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在東營的時候,在物理樓,每天晚上10點多,從北門回去的時候就看到黑壓壓的人群,學生都從外面回來了,我們的學校被網吧包圍了(注:那時都沒有智能手機,學生也很少有筆記本電腦,所以校園周圍的網吧生意非常好),學生之間談論課程學習的非常少。第二、學習方式的僵化。大家都習慣於課堂的學習,習慣於書本的學習。平時少鑽研,考前看課件,考試套公式。第三,再進一步,對老師還有更高的要求,能不能「考什麼就講什麼」。

那我們大學為什麼開設物理課呢?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給出這樣的解釋:一個是為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今後的長遠發展,打好物理基礎。我們很多的專業都需要物理的基礎。第二個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不管你用不用物理,都應該培養科學素質,這一點物理課得天獨厚。

在大學裡學習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學習獲得知識的能力,甚至創新知識的能力;再高一點層次,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品格。所以我心目中的大學教學,應該是喚醒學生心中那種神聖的好奇心,培養他的洞察力,也就是培養他的研究與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品格

老師和學生應該像這幅畫中的亞里士多德和他的導師柏拉圖那樣: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就像我們學校的校訓,惟真惟實,師生交流討論。所以我一直在教學上堅持學生自主學習、創新研究和學術討論,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探索: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實驗課程、第二課堂拓展,以及教學措施等方面。

【理論教學內容改革】

第一,穿插科學史的教育。教學內容上,堅持講解基本的物理概念知識應當穿插科學史的教育,限於時間,我無法在這裡一一例子。

第二,重視人文和哲學教育。我很高興,剛才地質專業的董教授講到很多我們物理的大師,這對學生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經常講到法拉第,他認為電既然能夠生磁,為什麼磁不能生電呢?他堅持了十幾年艱苦做實驗。講到居里夫人,她也是長期進行放射性的研究。

第三,與學科前沿介紹相結合。作為一個理論課程,我給學生介紹加速器的時候,我說你可以去調研一下,在法國和瑞士交界的地方,地下一百米,有一個方圓二十七公里的加速器,全球八九千名科學家都在上面工作,他們在幹什麼?好,後來我們真的有一名學生,就在這台加速器上工作。這是一種播撒種子的教育。

第四,我們理論課程應該聯繫實際應用,應該滲透學生所學的學科專業。跟地球物理專業上物理課,應該講到核方法測井。跟化學專業上物理課,應該講,不懂量子力學的不能成為化學家,否則怎麼解釋化學鍵呢。

第五,理論應該重視聯繫實驗。我們以前很多課程,太注重理論的推導,而忽略了實驗,或者說,在實驗與理論的聯繫上沒有非常到位人類。

這是我的一節課程設計,課程內容是波粒二象性。波和粒子本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我們研究人類認識光的本性的歷史,就會發現其中是一波三折。早期認為光是粒子,因為光走直線。後來認為光是波,因為它有干涉、衍射等現象。再到後來發現,光還是具有粒子特性。波和粒子這兩種概念是辯證對立統一的。我們在研究微觀粒子的時候,特別是原子中電子的運動,我們以前把電子當作一個粒子來處理,發現牛頓力學不再有效。這是不是我們犯了相反的錯誤呢?所以,法國的青年科學家德布羅意(de Broglie)提出所有的粒子運動都具有波的一面。大家注意,德布羅意本科是學歷史的,他轉專業學習物理,是轉專業成功的典範,他具有歷史的視角。有了假設,你有沒有進行實驗驗證?有兩個實驗分別進行了獨立的驗證:一個是用低能電子在材料表面的散射,再一個是高能電子對薄膜的透射。這兩個實驗都發現電子束的行為跟光的某些特性是一模一樣的。用電子束來入射,這兩位實驗物理學家(Davission 和 Thomson)都獲得了諾貝爾獎,提出理論假設的德布羅意也獲得了諾貝爾獎。再進一步,基於這兩個驗證實驗,我們延伸發展了更多的材料結構實驗技術:低能電子衍射技術和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我就鼓勵學生,你去查一查,這個東西它有什麼用?它具體的原理是什麼?給學生提出問題。

所以我的第一點教學體會是,在教學內容上,要有自己的原則,應該堅持基礎知識與科學史、技術應用、學科前沿、實驗緊密結合,要突破所謂「考什麼就講什麼」的禁區;要開闊學生的視野,要強化科學人文教育,來陶冶學生情操。

【研究性教學探索】

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總是引用大量的圖片,不光是科學家本人的圖片,他相應的論文、數據、圖線,都直接給擺出來。我們現在一百多年的物理期刊,基本上所有的重要文獻都能查得到。我們鼓勵學生去研究,從原著出發,介紹當時科學發展的背景,介紹科學家分析問題的角度、研究問題的過程,來引導學生走一條科學再發現的道路。這就牽涉到我們在教學上怎麼實現研究性的教學。

第一,啟發式的教學,要注重實驗和理論的分析。

第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要不斷拋出問題,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學問學問,關鍵是要有問題。這個問題是經過思考的。

第三,要傳授研究的技能。怎麼來開展創新性的研究,怎麼來研究一個問題,要重視科研方法的教育。

第四,我也會提出一些小課題,由學生在課下分組討論,這個要考評。

第五,習題由學生來講授。高中的學生經過題海戰術,到大學後,我們發現學生退化的非常快。我們的習題作業布置的非常少,但獨立完成的更少。我們的理論怎麼來應用於實踐?怎麼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簡單的訓練就是來解題。所以,習題由學生來講述,不要在那裡給我念公式,給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師生共同討論。

在考核上,如果是閉卷,我會給出一頁副頁,所有的重點公式和常數都在上面,你沒有必要死記硬背。平時成績除了作業和出勤考評以外,課程的討論、習題的講解,學生寫的小論文、讀書報告、創新研究以及大作業等等都包括在內,給予考評。

所以我的第二點體會是:研究性教學,要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要增強學生研究興趣,使學生渴望去研究;要傳授學生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如何研究;要有相應的考試方式改革,激勵學生去研究

【實驗課程教學探索】

前面董春梅教授介紹了實驗教學的一些做法,非常系統性,我也是受益頗多。我的實驗教學只是做了幾點探索:

第一,在教學內容上加深實驗原理的介紹和儀器研究。我們很多學生做實驗,到實驗室一會兒就做完了,但是儀器具體的原理他根本沒有掌握。我們怎麼能用儀器來進行創新研究呢?

第二,在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我推薦探索性、設計性的實驗內容。這種內容不會給具體的操作步驟,包括要測什麼量都不告訴,只給一個簡單的題目,你們學生自己來設計實驗。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是預習、實驗和總結三部分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老師不會講實驗怎麼做?我們講義都已經發給學生。我們課程的1/4時間用於自主設計實驗。

第四,考核方法上我們更注重口頭的考核,一張口,就知道你心裡有沒有?每次預習檢查的時候,問得學生滿頭大汗,第二次他就不會這樣不認真了。課後的總結,更是求思考、求創新。不僅僅是簡單的數據處理,哪些地方做的不足,儀器需要改進,還有什麼新的方法可以做?用這個方法可以開展哪些新的應用?鼓勵學生創新。自主設計的實驗成績佔30%,如果你的論文能夠投稿,這門課程可以總評給你優秀。

關於實驗內容的設計和實驗教學的探索,我有五篇教學論文,其中四篇是核心期刊,一篇是會議論文。

下面是幾個學生實例。

有一次學生在結束實驗以後,突然興奮地來找我說,「老師,我發現了一個未知的射線」。我一看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個放射源處於關閉的狀態,這個儀器仍然測到了放射性。我非常興奮啊,因為一百多年以前,德國的科學家倫琴就是因為發現了未知的射線,給它命名叫X射線。如圖所示,放射源放在鉛屏蔽室裡面,這裡有一個開關把柄,撥到「開」的地方,放射源就對準小孔的位置,射線就出來了;撥到「關」的地方,放射源就轉到下面,射線就被擋住了。我也一直沒有搞清楚,在關閉的狀態下,為什麼有未知的射線?這個學生繼續做了大量的探索,給了我非常合理的解釋。原來放射源處於關閉的狀態,在內部,射線經過接近90度的散射,從小孔出來了,這是著名的康普頓散射,它的能量與理論值非常符合。我們對這個儀器的防護措施進行了改進。學生把這個探索過程寫了學術論文,發表在《輻射防護》這本期刊上。這是一份雙月刊,每一期只有十幾篇論文。這個學生後來到了原子能研究院,他是以綜合成績第一名考進的。

還有的學生做了兩個實驗,一個是射線透射的實驗,一個是射線散射的實驗。來找老師說,可不可以把兩個實驗結合起來,測量石蠟的厚度,看看哪一個方法好。她的實驗總結髮表在《科學技術與工程》上。再進一步,可不可以用石蠟來模擬我們原油管道內部的油垢,嘗試進行無損檢測?她進一步申請了大創項目,她的研究論文後來發表在《油氣儲運》雜誌上。這位女生後來參加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的夏令營面試,非常謙虛,跟老師說我的兩篇論文水平不高。老師非常高興,說,「我相信你已經具有了這方面的能力,論文水平不高沒關係,到我這裡來,水平就高了」。她並不是一個拔尖生,沒有外推讀研究生的機會,但是北大給她額外的名額。

第三個例子是磁滯回線的測量,這是我們《大學物理實驗》的基本內容。學生很簡單地就把這個實驗做完了,一邊加電流,一邊測磁場,來回走一遭,這個回線就測出來了。我就想回線為什麼是這個形狀?它為什麼經歷這麼多個過程?但很多實驗教材都語焉不詳。我就叫了一個學生,你給我來深入鑽研一下。這個學生後來查了大量的文獻,再進一步來做實驗,給出一個比較圓滿的解釋。這個論文就發表在《實驗室研究與探索》上,這是我們教務處認定的有重要影響力的教育教學期刊。

所以我的第三點體會是:老師和學生要以研究的態度來對實驗;實驗更要引導學生動腦,用理論來深入分析,不是簡單的動手來做;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性,更要給學生以創新訓練的機會。

【學生學術論壇的建設與發展】

我一直在探索在理論課程教學中,怎麼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怎麼使學生走出傳統的課堂,來搭建一個多方位能鍛煉學生創新能力的平台?

在2008年,我在教授《原子物理學》課程的同時,指導學生創建了這麼一個「原子與核科學」學生學術論壇,它的英文名字縮寫就叫SAMANS。它嚴格按照學術會議的流程進行。引導學生基於課程進行研究性的學習,自主確定研究專題,自己去查閱相關文獻,撰寫論文,登台演講,做學術交流。從論文通知、舉行會議到最後總結等等,都是按照學術會議的流程進行。正式舉行會議分為開幕式、特邀報告、學生報告、閉幕式。學生報告還要分場地,分時間。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我們有學生組委會,學生主持會議,學生做學術報告。

我們第一屆論壇,只有我的課程學生參加,但這個模式得到了初步實踐。我們調研當時的情況,在全國還真的很少有本科生這樣的論壇。後來我們宣傳部的老師給我們這樣的評價:開啟學生自主組織學術論壇的先例,學生成為論壇的主角

第二屆論壇規模得到擴大,形式更加規範,我們還增加了英文主持,擴大了宣傳,爭取到學校的支持,這一年,有19位老師出席了論壇的開幕式;《中國石油大學報》以專版的形式給了我們報道《讓學生提前科研練兵》,把我們學生演講的摘要都刊登出來了。

第三屆論壇,我們實現學生完全自主籌備,給大一的學生開辦了分會場,我們還開辦了論壇的網站,這一年有25位老師出席;《中國石油大學報》給了我們第二次專版的報道,標題是這樣的醒目,叫《怎一個「新」字了得》

我們對這個籌備模式做了持續的探索,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完全由學生組織」這一目標;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的會議資料和學生論文。

第四屆的時候,我開始向學院團委交接工作,希望有更多的課程,更多不同專業的學生,包括大創項目,來充實發展這個論壇。但是不管怎樣,「學生」、「學術」始終是這個論壇的工作主線。

這張照片是第四屆論壇的師生合影,也是我們在東營舉行的最後一屆,可以看到我們年輕的學生在圖書館前面,他們手拉著我們論壇的巨幅海報被風吹起了一角。

第五屆論壇我們開始在青島校區黃島舉行。

如果說一件事情值得我們很多年以後能夠記憶,我們稱之為歷史。多年的積澱,我們可以稱為一點文化。那麼論壇的精神與文化是什麼呢?我歸結為:問題意識和鑽研精神,倡導學術討論和研究,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鍛煉文獻檢索、論文撰寫、組織協調、學術交流等綜合能力,砥礪創新精神和科學品格

關於學生學術論壇對學生的影響。參加學生學術論壇,這是一個綜合學習和鍛煉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立竿見影,所以老師要只管耕耘、不問收穫。這個措施在學生心目中影響是很大的,有多個第一次:第一次開展專題研究,第一次查閱專業文獻,第一次撰寫科技論文,第一次登台作學術報告。如果我們把時針退到2008年,這麼重要,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做呢

這項工作帶動了很多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包括我們學校教務處,在2013年開始,對全校的大創項目舉辦學生學術論壇。我的工作,也得到了校外的很多關注,我有四篇論文先後來介紹這項工作。我們教育部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主任,顧牡老師,給我們這樣評價: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形式生動的學生學術論壇,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我們原來中國物理學會的理事長,陳佳洱院士,給我們學生這樣的鼓勵:你們舉辦「原子與核科學」學生學術論壇,增強專業興趣,鍛煉交流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很有意義,祝論壇越辦越好,祝同學們成為我國核事業的優秀人才

這些專家的評價都是手寫的,不是一般寫好列印了去簽字蓋章的,我也沒有給他底稿。這是發自他們內心肺腑的。

教師在學生學術論壇中的工作,我簡單羅列一下。動員學生參與,重視科研意識熏陶;引導學生選題,鼓勵學生自主鑽研;講解文獻檢索,指導文獻閱讀方法;規範論文寫作,告誡遵守學術道德;指點學生報告,參與論壇的全過程。總之,老師必須提供研究性學習技能的指導,老師是論壇的主心骨。

這項工作我以為我做得夠早的了,但到國外一看呢,人家大一的時候一入學,教授來介紹學術研究,教學秘書老師介紹怎麼來利用圖書館和電子資源,怎麼來檢索文獻。這就是「授人以漁」的育人之道啊!

我給學生製作了論文模板。我們原來很多學生在大四的時候進行畢業設計,因為論文格式整得一頭霧水。我們把這項工作,論文的格式,提前到大二、甚至大一就開始鍛練。論文的模板,以這兩個學生的論文作為樣板。這兩個學生現在一個工作於航天五院,一個工作於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學生寫的論文,你的文獻引自於哪裡,都必須給我註明,並提交文獻。這個工作量非常大,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比如,有四五個學生給我提交論文的時候,論文的文件名都叫「新建word文檔」,我都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相信以後他不會犯第二次錯誤。學生需要鍛煉,要給他出錯的機會。

所以我的第四點教學體會是:要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和舞台;一個好的形式,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非常重要;好的措施要制度化,不斷傳承和發展,我們不是一步到位來做成的;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結合,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和研究;「授人以漁」,還要「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最後一點也非常重要,課程教學離不開專業院系、學生工作部(處)、團委、教務處等單位的支持。

這張照片非常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四家單位(注:教務處、學校團委、學生工作部、理學院)的領導為了一門課程,坐在一起。這在石油大學我不敢說是獨一份兒的,也是非常少見的。他們不是沖著我來的,沖的是學生。

最近山校長在報紙撰文,特彆強調教學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聯動,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銜接。這個我們七八年以前已經開始做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加強,靠什麼來加強呢?

工作這些年,我最值得自豪的不是我指導本科生髮表了十幾篇論文,也不是我參與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獎項。我最自豪的是,學生通過我的課程,通過我的教學,他們提升了能力。我一直講「科學,紮根於討論」,更是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追求科學、追求研究、創新意識和科學夢想在心裏面生根發芽。所以現在在山東省科學院工作的劉瓏同學,他說,從學生學術論壇,他邁出了科學研究的第一步。

【工科大學物理的教學措施】

前面大多是對理科物理專業課程的教學介紹。後來從國外學習一年回來以後,做的主要是工科的、特別是針對化學工程學院學生的基礎物理課程教學。除了前面的探索,我採用了以下幾點措施:

第一,把郵件作為學生與老師的主要聯繫方式。

第二,介紹一個物理量,會告訴學生它的英文全稱。這個符號不是隨便給的,符號不是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作為工科的學生,對標準一定要有深刻的認識。對作業我是嚴格要求標準化。

如果以後有機會,我要進一步探索「讓學生來發現物理」這麼一個學習和教學模式。我把我的課程稱為「培養未來石油大學校長們的物理課」,注意不是一位校長哦。我用自己的薪水為學生提供A4紙,已經堅持了兩屆,這一點投入是值得的。

學生是這樣體會的:通過我的課堂,感受到了物理的美,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以前很多課程到結課的時候,學生都沒有跟老師交流過,但是通過郵件這種單獨地與老師交流,師生關係近了,學習的興趣增加了,老師的話給他力量;也有的學生說,老師不光教會了學生知識上的東西,更是影響了學生。這是幾位學生記者寫的文章,標題叫《把心中的世界講給學生》,我們做老師,我們去教學,我們心裡該裝著什麼樣的世界呢?

所以我的第五點體會是:作為一個教師,始終把「培養人」作為最大的快樂;要把學生當作一個高尚的人去相信他,更要培養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要做對學生有影響的教育,做真正有意義的教學。始終把「培養人」放在教學的首位,培養創新研究型人才,就要不斷探索課程的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品格。

【結語與致謝】

我一直推崇我們石油大學物理教學的前輩,華東石油學院時期的戈革教授。他是西南聯大時期的才子,更是近代物理學史的專家。他一生著述有1500萬字,筆耕不輟。他歷經磨難,在文革的時候開始,以一個人的力量,獨立翻譯丹麥的科學家玻爾的文集,前後一共12卷。無奈曲高和寡,找不到出版社願意出版。但是戈先生相信「只要它們存在,就改變了中國」,所以美國物理學會稱他為「科學史的英雄」。

最近我很高興地發現,這一套書完整出版了,而且在石油大學的圖書館能夠借得到,書架上旁邊一套是愛因斯坦文集,戈先生在裡面也有貢獻。

老一代石大物理人熱愛物理、熱愛教學、嚴謹治學執教的作風,我們年輕人要傳承。戈先生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在新時代,我們石油大學在爭創一流的時候,我們的物理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單位,作為一個年輕老師,我是在一個集體中成長,老教師不斷地「傳、幫、帶」,給了我們很多鍛煉和學習的機會,也使我們分享了很多榮譽和成果,使得我們肩上承載著更多的責任。我們要一輩子做老師,更要一輩子學習做老師。

最後,非常感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歌曲,感情,你和我
火鍋:銅鍋、銀鍋、琺琅鍋……古人吃的刷火鍋簡直是一部中華器物進化史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