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打假第六篇:中途島海戰日軍飛行員損失慘重,那也是想當然了
老周
摘要: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被譽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在這場海戰中,日軍損失了4艘主力航母,開戰以來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的推進勢頭被遏制了,所以也就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日軍飛行員也損失慘重,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圖1: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被譽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意義並不比歐洲戰場上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遜色。在這場海戰中,日軍4艘主力航母被擊沉,進攻中途島的計劃被挫敗,此前日軍在太平洋上橫掃千軍如入無人之境的勢頭被遏制了,兩個月之後的1942年8月,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確實損失慘重,4艘最精銳的主力航母被擊沉。不過4艘航母並不是日本海軍的全部家當,日軍還有「鳳翔」號、「龍驤」號、「祥鳳」號、「瑞鳳」號、「翔鶴」號、「瑞鶴」號、「大鷹」號和「雲鷹」號等8艘航母在役,另外「飛鷹」號和「隼鷹」號2艘航母剛剛建成。再看美軍,1942年10月,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也只剩下「企業」號一艘航母,在航母數量的對比上,還是日本海軍佔據絕對優勢。而且即便日本的造船工業遠遠不如美國,但在整個戰爭期間還是建造了大大小小15艘航母,排水量總計也有31萬噸,彌補中途島的航母損失也是足夠了。
圖2:中途島海戰中日軍損失4艘精銳主力航母
航母的損失是在明面上的,毫無疑問。但是航母只是硬體,要形成戰鬥力,光有航母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更重要的軟體——人,也就是發揮航母戰鬥力的最重要資源——航母艦載機飛行員。而日本海軍航空兵飛行員在中途島海戰中的損失,真實情況卻鮮為人知,在老周看到過的資料就有從300人到700人等各種不同說法,總之基本上都是用損失慘重來形容。
但很顯然,這些說法都是想當然了,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
日本海航在整個中途島海戰中總共損失了110名飛行員,其中在空戰中損失81人,在航母沉沒時損失29人。日本海航參戰的飛行員,包括4艘航母上的編製飛行員和準備在佔領中途島之後部署在中途島機場,作為岸基航空兵的飛行員,總共約有700人,如此算下來戰損率只有15%,這樣的戰損比例,遠遠談不上損失慘重。而相比之下,美軍在中途島海戰損失的飛行員就有208人,將近是日軍的兩倍!
在戰爭中,其實飛行員要比航母更重要,建造一艘航母也就三五年——擁有強大造船工業的美國,建造一艘艦隊航母差不多隻要一年,但是培養一名合格的艦載機飛行員,卻至少需要三年。
圖3:日本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
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航的飛行員整體素質全面超越了盟軍飛行員,日軍飛行員不但經過了嚴格甚至可以用嚴苛來形容的訓練,而且不少人都參加過在中國戰場的實戰,這樣既有充分訓練又有實戰經驗的飛行員,絕對是非常寶貴的資源。也因為這樣,所以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飛行員幾乎掌握了壓倒性的優勢,無論是戰鬥機飛行員還是轟炸機飛行員,都是飛行技藝超然的高手。特別是在戰鬥機方面,日本海航幾乎就是憑藉300架零式戰鬥機就橫掃了半個太平洋,讓盟軍飛行員產生了極為嚴重的「零式恐懼症」,甚至不少飛行員拒絕起飛作戰。
真正讓日本海航飛行員損失慘重的是在隨後的瓜島戰役和南太平洋一系列的島嶼爭奪戰,日本在戰爭初期的熟練飛行員是在中途島戰役之後的半年間逐漸消耗殆盡。到1943年,開戰前的老飛行員,那些經過高淘汰率嚴苛訓練出來的高手就所剩無幾了,隨之而來的後果就是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制空權的逐步喪失。所以日本海軍飛行員整體素質的大幅下滑要到1943年才開始出現,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之後還不存在這樣的危機。這也是日軍仍然能在1942年6月的索羅門群島海戰和1942年10月聖克魯斯海戰中給美國海軍造成很大損失的原因。
於是,1943年以後日本海軍不得不陷入了一種極其無奈的惡性循環——隨著飛行員的損失急劇上升,前線對飛行員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後方飛行員的訓練就不得不逐漸簡化;而訓練越簡化,飛行員在戰場上的損失就越大越快;損失越大越快,就只能要求訓練進一步簡化以儘快向前線輸送飛行員,這樣培養出來的飛行員損失就更大更快!
圖4:日軍航母上正準備出動的艦載機
當1944年下半年,日本海航好不容易積攢下的一些飛行員在台灣空戰中損失殆盡,所以在1944年10月的萊特灣大海戰中,日本海軍的飛行員不但數量少而且技術差,幾乎難以形成戰鬥力,航母編隊就只能淪為吸引美軍注意的誘餌。再以後,日本海軍就只能採取非常手段——神風特攻了,因為到1945年日軍飛行員的訓練已經簡化到只會起飛、編隊和降落,根本不可能實施正常情況的攻擊,那就只能用這種同歸於盡的自殺攻擊了。
所以,中途島海戰在戰略上確實意義重大,但日本海軍飛行員的損失卻真沒有到元氣大傷的地步。
※《亮劍》里天不怕地不怕的李雲龍為什麼那麼怕旅長?
※芳華已去,歲月無痕,但神龍護衛的傳奇卻依然永恆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