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於那些真正的修道者而言,現代文明是多餘的

對於那些真正的修道者而言,現代文明是多餘的

山居不易,尤其是沒有水的時候。

開始修建廣福茅棚的時候,山上還有水有電,山民遺留下來的房屋也基本完好,稍加改建就可以居住了。但住下來不到一年,水就斷掉了,後來電也斷掉了,外緣艱辛,住山的日子非常不容易。

斷水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當時沒有經驗,冬天關閉了水龍頭,結果凍裂了水管。後來連管子、水龍頭也都被人拆卸走了,到了第二年春天,水就徹底斷掉了。

也想著去維修,但當時埋管子的路線我們不是很清楚,來回找了幾次,也就放棄了。茅棚不遠處有一眼山泉,據山民說,一年四季都不會幹涸,於是住山的明印師就擔水吃。

擔水很不容易。我試過幾回,扁擔壓得肩膀疼痛且不說,水桶來回顛簸就很不好受。往往打了滿滿兩桶水,等擔到茅棚時只餘下小半桶,褲腿也被打濕了,很狼狽。有一天雨後擔水,因為山道滑,又是上坡,不小心摔倒了,水桶滾到一邊,鞋子在另一邊,好在那時候尚且年輕,筋骨結實,咬咬牙,又去重新打水,一步步終於挨到了門口。

自那次後,我就改擔水為提水了。

明印師笑道:「你這樣提水,要提到什麼時候?」

我笑道:「慢慢提。你一次擔兩桶,我一次提一桶,多跑一趟而已。」

如濟贅語:

說到住山,真正相當不容易。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工業文明很發達,無論城鎮還是鄉村,基本生活居住條件都已經具備了,水、電、煤氣、交通設施等一應俱全,糧食、蔬菜、日用品等,都可以在專門的農貿市場和超市購買,生活很便利。

山居就不一樣了,水要從溪流里汲取,如果遇到天旱或者山洪暴發,飲水就成了問題。終南山很多茅棚距離水源很遠,有些將近十幾里地,完全靠人力挑水吃,相當困難。南五台附近的一些茅棚,包括後山的大茅棚,吃水都很艱難,由此可見古今住山行人生活的艱辛和道心的堅定了。

對於現代人來說,沒有電可能很難適應,除了照明,手機、電腦都要靠電補充「能量」。另外,使用電器燒水、煮飯也很便利。但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情況,終南山很多茅棚至今仍然沒有通電,也談不上使用手機、計算機以及電磁爐等現代化電器設備了。

所以對那些毅然拋棄現代文明,隻身來到終南山茅棚參學修道的年輕人,我總是心懷敬意,也感到很慚愧,因為我自己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電能和電器了。

我自己在終南山的幾處茅棚距離水源很近,最遠不超過半里地,取水很方便。為了預防乾旱季節缺水,我還準備了大水缸,保證水缸里的水每天都是滿的、新鮮的。如果遇到缺水,可以保證茅棚一個星期有清潔的飲用水。

我時常在考慮一個問題:現代工業文明是我們必需的選擇嗎?從全世界目前發展情況來看,似乎確實如此。但地球的能量是有限的,電能的使用也是有限的,真正到了資源枯竭的那一天,我們該怎樣生活?

我們已經離不開電能,離不開手機,離不開電視,離不開計算機,離不開鋪天蓋地的所謂「信息」,離不開現代文明了。我們既是現代文明的獲益者,也是受害者。

對於那些真正的修道者而言,現代文明是多餘的。

一個人端坐在蒲團上,山風吹來花香,山鳥帶來問候,山峰靜默相對,山月點亮山窗,行人的心地一片寧靜明亮,所有的一切都是多餘的,包括這一頂茅屋。

我們已經離開大自然很久了,我們的身心以及神經都變得麻木不仁,感覺不到季節的變化,感覺不到陰晴晦朔,感覺不到大自然壯闊而又細緻的美。這難道就是現代文明帶給我們的利益嗎?

大自然是有生命的,只有貼近大自然,將自我身心融入大自然,才會察覺到天地運行的節奏和韻律。

大自然一直沒有拋棄我們,是我們拋棄了大自然。我們總是貪圖便利和享受,我們迷失了自心本性,忘記了自己原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沿著蜿蜒山道,我們能擔起這一挑水嗎?水會不時潑濺出來,打濕我們的鞋襪。那就停靠在山道樹叢旁休息一會兒吧,水面漸漸平息,倒映在水裡的,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嗎?

住山修行,就從擔水開始吧。

本文原題《擔水》,收入《嶺上多白云:南山如濟的茶飲生活》一書

《嶺上多白雲》由多篇散文連綴而成,講述了中華茶道文化研究會會長南山如濟在終南山茶隱時的衣食住行等平淡事以及飲茶、吹簫、作畫等雅事,展現了普通人很少能接觸、體驗到的住山生活。書分為山中草廬、山居茶事、修心怡情、茶禪一味四個大的部分,全書既有平實生活的寫照,又有類似心靈感悟的慨嘆,同時包含了諸多典籍故事、詩詞歌賦、佛家公案,另配有作者的山居生活圖片以及作者自創的詩歌,既清幽雅緻又莊嚴有味,平淡之中蘊含高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看到方英文作家的《落紅》再版,就想著購來讀讀
白鹿原為什麼叫「白鹿」原?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