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

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

因為發覺生活中有很多感悟,如果不用筆記下來,很容易忘得乾乾淨淨,而這些大大小小的感悟,對於我來講,都是生活彌足珍貴的一部分,就這麼丟棄了,很可惜。

比如去泰國旅遊,清早去跑步時,碰到化緣僧人,那種烈日下赤著腳、手捧滾燙銅缽化緣的辛苦,很感人,於是寫了《晨跑和化緣僧人》一文;再比如,讀了好書,自己大快朵頤般享受完,還想分享出來,就會寫讀後感,《《晦儂往事》讀後感》、《胡適眼裡的諸子百家》、《從寫實到走心----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是這麼寫就的,也算是我寫作中最多的一種文章類型。

就這麼斷斷續續地寫了4年多,每年成文數量不超過20篇,雖然總數好像也不少,但發覺如此低頻低產對自己寫作能力提升幾乎沒有幫助,一篇千字的文章,寫寫改改,從立意、構思、布局、提綱、初稿、修改/潤飾到完稿,要花自己3個小時以上。

和所有初寫者一樣,寫的過程非常痛苦:常常是寫了幾個字,就寫不下去,不得不擱筆,把已經寫過的再從頭讀一遍,才能再「擠出」一些內容,終稿時,第一段早已被讀過無數遍,完全體會不到寫作樂趣。另外,這種低效寫作需要大塊時間,對我而言平時工作中幾乎沒有這種奢侈,所以前些年的文章主要利用假期/周末寫就。

由於本職工作不是作家,所以也就很快「原諒」了自己:畢竟不是科班出身,能寫已經不錯啦,於是心安理得地就這麼過來了(每年寫個十幾篇左右)。。。可是最近讀了萬維剛談寫作的文章,無法繼續「淡定」了。萬維剛之所以是個高產作家,訣竅是充分利用了Evernote(手機版+PC版),平時一有寫意,就會爭分奪秒地在手機上將立意/大綱寫好,等有大塊時間了,繼續在這個「骨架」基礎上補充「鮮肉」和「臘肉」,「鮮肉」指自己的原創思想,「臘肉」是前人觀點或為了支持論點調研而來的事實/論據。

對比高手,讓人慚愧,也對自己在手機上浪費的時間感到心痛不已,這個惡習有愈演愈烈之勢,於是靈機一動:不妨用寫作去治療自己的手機癮 ---- 鄭重其事地立下年度小目標:最起碼每周一好文(即有營養),平均2天動筆一次,到年底成文180篇。

村上春樹談起自己剛轉行成為作家那會兒,常常寫了一段時間後文思枯竭,怎麼也寫不出東西的窘境,因為已經將自己經營的居酒屋賣掉了,又不願回去當朝九晚五的白領,毫無退路的他不得不逼著自己每天寫二千字,雷打不動,居然逼出了一位暢銷書作家和諾獎提名人。

這種寫了一段時間後的文思枯竭,我深有體會,因為剛開始寫的時候,你還有很多未開發的人生歷練/經歷可以當作素材,但寫著寫著,你會發覺素材越來越少,最後變成沒有東西可寫。

「素材荒」對所有寫作者來講,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我也一樣,曾經好幾次都想放棄自己的年度小目標,最後還是用「逼迫」這個方法挺過來了,回想起來,居然和學攝影時得到的教誨神似:「這個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把這句話中的「美」換成「素材」就對了。

我們之所以覺得沒有什麼好寫,覺得素材越寫越枯竭,是因為沒有發現素材的能力,只要你足夠熱愛生活,足夠仔細,那麼寫作素材到處都是,俯首可拾。

我最近寫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瑣事:《女人?女孩!?》來自於女兒的一句戲言;《記性》因中年記憶力退步而有感而發;《小確幸》更是瑣碎生活中各種片段匯成。。。

到現在,素材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高效,敏銳地組織素材,寫出新意,讓文章變得有營養。

營養的問題,我之前是不屑一顧,因為寫作於我,本來是一種純粹的自我娛樂,一開始並沒有分享的企圖,可一旦開始分享,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在眾多粉絲面前,寫作不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

沒有營養的文章,寧願讓它爛掉,也絕不分享。

從年初(2018年1月1日)寫到今天,共計75天,連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居然寫了55篇文章!但真正分享出去的,也僅1/3左右,從時間上來講,相當於將原本浪費在玩手機的時間追回了80多小時!

文字真的可以修鍊一個人的心性和境界。不管是做什麼研究的人,基本上都要通過文字去記錄和梳理,因為線索太多,事情太複雜,書寫可以讓人冷靜,思考清晰,甚至像是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換句話講,寫作可以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樣的事情上,給出一條非常棒的出路。我記得很多不清晰的問題,我把它寫下來,寫的過程中自己就越來越清晰了。寫完之後,再回頭多看幾遍,就可以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中立客觀地看待這件事情。通過書寫和「廬山」拉開一段距離,就可以短暫不被捲入地看見這個發生本身,這個非常重要。

古時候的很多文人,能為官,能作詩,能縱情山水,能哲思,能處理各種繁瑣事物。不管身處何等境遇,他們的心性見解都那麼有高度。現在看起來,是那麼自然和順理成章。

以前,很多人都把寫作等同於寫小說,或者寫詩等文學創作,透過文字去表達作者的寄託和情感。比如一個很懦弱的人,可以能創造一個很勇敢的人物形象來滿足自己的期待。或者是通過一些朦朧的東西,表達一些情緒。這些文字可以提供閱讀體驗,卻未必帶來清明和覺知。當然,必須承認,能成功通過寫作創造出這種藝術「真實」世界的作家是非常讓人羨慕的,如莫言,用獨特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將高密的鄉村重現在世界面前,讓讀者被他的虛幻真實深深打動,其成就感一點也不亞於金融家獲得巨額交易利潤,或扎克伯格賬戶上又增添了幾億美元。

其實寫作不僅僅指進行虛構的文學創作,寫作還可以意味著對自己進行「頭腦表達訓練」,將無序紛雜的思緒,通過樹狀的句法,變成線性的文字表達出來,一個真正優秀的作者,就像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高明將軍,能將自己的士兵(即各種文字、詞語、典故)組織成一支強大的軍隊(文章),去縱橫馳騁、去衝鋒陷陣,這是一種高級享受,不通過努力,絕對得不到,更別談能用金錢買到。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不在於財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在於他們從生活中獲得快樂的方式,現在越來越多的白領開始跑步,跑步變成他們獲得快樂的方式,他們收穫了健康,所以跑步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身體如果用之於夜生活、無效社交和低俗精神產品(韓劇、碎片閱讀),等到年紀漸長,身體不可避免老去之時,是不是我們就無法再得到快樂?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除了身體,你還有頭腦/心靈,它們才是持續快樂的源泉。可是如果不刻意訓練,根據用進廢退原則,你可能在老年時無法再啟動它們,甚至會過早得上老年痴呆病(阿爾茨海默症)。

閱讀和寫作,就是對大腦最好的訓練,更是一種積極持續的快樂生活方式。

既能讀又能寫的人,他們的快樂,是你能想到的,還要多很多倍。

【聲明: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追風箏的人 的精彩文章:

中年感點很LOW
你們崇拜馬斯克,馬斯克崇拜誰?

TAG:追風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