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直播網紅轉戰短視頻,收入沒增名氣沒了

直播網紅轉戰短視頻,收入沒增名氣沒了

過去這半年多來,短視頻行業到底有多火?

看看有多少個短視頻平台APP就可管中窺豹。不完全統計,短視頻市場中,入場玩家已經多達100多個,除了部分現有的短視頻平台在奮力「廝殺」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新玩家躍躍欲試,準備入局。而在短視頻創作方面,也不斷有企業涉足,試圖通過內容「生產線」搶奪市場流量。

短視頻的火爆,以及資本的趨之若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兩年前火爆的直播行業,但是經歷泥沙俱下後,如今只有部分頭部直播平台在市場下滑中企穩,中小平台則做鳥獸散了。

隨之而來的,是直播行業的主播圈也呈現出馬太效應,大量三四梯隊的主播群體,漸漸轉行或者消失。或許,在許多局外人看來,如今火爆的短視頻和直播一樣,都是秀秀自己吃飯睡覺的「影像」,或是放首曲子對對口型,就能躺著把錢賺了。然而早在半年前,一篇文章《短視頻熱潮背後:變現難於上青天》文中指出,大量短視頻創業者(團隊)也面臨變現難的困境。

如今,仍有更多直播圈裡的小玩家,希望在頹勢中轉戰短視頻平台,贏得更大的收益。

那麼,他們成功了嗎?

泛娛樂直播領域已經發展兩年多,目前直播平台眾多,垂直領域又各不相同,呈現波瀾不驚、大者恆大的趨勢。然而,看似風平浪靜的直播行業,卻暗藏著洶湧的「波濤」,主播、網紅、公會、經紀公司之間的競爭,已經可以用「你死我活」來形容了。


直播這個行業就如同打麻將,有人贏就一定會有人輸。平台上一位聲名顯赫的KOL,勢必會把眾多普通主播的流量「吸」走;而大型經紀公司也絕對會打壓小規模的公會,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砸重金「挖角」,以維護自己的「寡頭」地位。


一個小經紀公司,最多時曾擁有近百名網紅主播,涵蓋各大主播平台。形式上既有秀場主播、遊戲主播,又有能夠實現快速變現的電商主播。然而,從2017年中開始,整體業務都在走下坡路,直播間也沒有了往日的熱鬧景象。


一個公司每月的打賞收益加起來不足30萬,為了儘可能留住現有的主播,一般付給大部分女主播的分成比例都超過了6成,最低也不會少於5成。而電商主播的傭金分成比例甚至達到7成,「但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主播的收入,每個月低於6000元。」

公司為了能夠讓旗下網紅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內容的策劃、素養的培訓方面更是投入巨大。光是直播內容策劃團隊,就已經超過了20人。而這一塊,每個月的開銷就高達12萬之多。這樣算下來之後,經濟公司每個月最多只能維持收支平衡,已經賺不到錢了。

一般為了能夠讓公司儘快重回盈利狀態,只能讓主播多方面搶佔流量。堅信在如此成熟的網紅經濟環境下,只要流量起來就能帶來收益,只要流量大了就能夠帶來訂單。

除了通過微信、微博等社群工具對旗下的「網紅」進行炒作,還將目光瞄向了碎片化流量海量聚集的短視頻平台。目前看來風頭正盛的短視頻市場,能夠為公司的網紅提供更多的曝光機會,加快影響力傳播。


由於短視頻時長只有一兩分鐘(甚至在數十秒),所以在內容策划上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大。公司10個人的內容團隊,每天就能拿出幾十個視頻腳本。「有些思維比較活潑的(網紅),自己都能搞定短視頻的內容,而且我們絕不會做那些只對對口型的小作品,太Low。」

從去年底開始,一些公司旗下的網紅主播,逐步從直播平台上「退」了下來,過渡到國內主流的短視頻平台(尤其是大力推動補貼政策的),開始施展拳腳。這些網紅能夠迅速成為吸流量拿補貼的「短視頻達人」,而他對於網紅們的定位,除了拿些補貼獲取收益,還要通過電商引流和廣告獲得收益。

那麼,把旗下網紅從直播平台「挪」到短視頻平台之後,這些機構真的能夠順利變現嗎?

「她們發現,與直播相比短視頻的用戶非常博愛,就是用戶粘性很差。」直播平台的用戶會固定關注一些比較喜歡的主播。例如愛美的女生,會關注一兩名擅長美妝、衣著搭配的主播;喜歡遊戲的用戶會關注幾名「吃雞」很牛叉的遊戲主播等等。

但短視頻並非如此,部分用戶在看過一條視頻之後,覺得很有趣,有收穫,就會點個關注;而看到另一條視頻覺得挺搞笑,也會點個關注。對於他們而言,短視頻平台上的「關注」,更類似於社交平台上的「收藏」功能。

「可以觀察周圍親戚和朋友的手機,打開短視頻應用驗證是否真的如此,卻發現他們所關注的賬號,主題、類型、風格完全是散的。」這些賬號中,絕大多數都是無厘頭、惡搞、炫富等低質量、泛娛樂的內容,越惡俗關注度反而越高。「

有部分網紅開始覺得,公司轉型短視頻的戰略是錯的,並導致了他們的「人氣」、「名氣」雙下滑,長此以往怕是前景堪憂,所以在新年後就陸續提出辭職,想「跳槽」到別的經紀公司或公會,重新回到主播崗位。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這句話用在短視頻領域在恰當不過了,隨著互聯網用戶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面越來越廣,可供選擇的娛樂形式也越來越多,用戶對於內容的需求更是越來越挑剔。

無論是經紀公司也好,PGC團隊也好,在視頻內容上策劃得再好,也總有一天會被別人趕超。而用戶只在乎短視頻主題是否合符自己的「口味」,而不會過多關心內容層次的高低。說白了,休閑娛樂時間有限,短視頻只是消遣,不是娛樂生活的全部。

因此,博愛幾乎成了眾多泛娛樂短視頻平台的用戶特點。只不過相比直播而言,短視頻平台上的用戶更青睞碎片化內容的獲取。也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好玩的信息。因此,對於行業的關注度會更加分散。


一般認為在短視頻中植入品牌廣告,應該也能夠獲得較為可觀的收益。

「帶著策劃團隊,熬了幾個通宵,做了一套廣告植入方案。」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植入方式,甚至不同知名度的品牌,費用是完全不同的。美妝類廣告植入費用要比家電類高得多。而知名品牌費用可以適當少收點,「畢竟人家大牌搞植入,獲益的還指不定是誰呢?」

這套詳細的方案,看起來雖十分理想化,甚至令人懷疑其真正落地時可行性。但在實際的招商中,效果居然不錯。「有家居、有小家電、有廚衛、有休閑食品,這些傳統企業都想通過短視頻植入的方式,讓自己看起來更『互聯網』。」而在廣告內容的策划上,團隊也是如臨大敵般,謹慎做好每一絲細節。既要保證短視頻內容的可看性,又要讓廣告出現得不那麼突兀,還要考驗網紅達人們的表達能力。「說白了,就是要把植入做到『潤物細無聲』。」

然而,短則幾十秒,長則幾分鐘的短視頻,並不能讓品牌得到一個充分展示的空間。許多植入的廣告,其實際的觀看效果,僅僅是一閃而過,有時候連品牌名稱都沒有看清楚,視頻就已經結束了。而部分口播類型的廣告植入,卻又給人一種非常倉促的感覺,頗具違和感。

「短視頻不像直播,沒辦法慢慢的向用戶聊這些品牌和產品的話題。」因為有這樣的弊端,所以部分品牌商認為在短視頻上投放植入廣告,是「有毛病」的做法,花了錢之後卻完全得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因此也越來越不青睞短視頻營銷方式,「短視頻可以通篇用來介紹產品,但是要兼顧權衡主線內容,篇幅顯然不太夠用了。」

有些專門為部分「金主」,策劃更加「純粹」的短視頻,整個篇幅只有產品介紹,而沒有其他主線內容。雖然從客戶的角度來說,他們覺得品牌充分得到了展示,十分滿意。但視頻內容一經發布,就在不少平台上引起了用戶反感,還有用戶不分青紅皂白就一通黑。甚至春節後部分平台的短視頻賬號還出現了大量「掉粉」的現象。

而且,有的在直播平台上頗具實力的「人氣主播」,在轉戰短時頻領域之後,成了只能接接廉價廣告,拍拍搞笑短劇,完全無處發力的「普通達人」。

用戶們所看到的優質內容,都是經紀公司、策劃團隊用錢「燒」出來的。在商言商,如果這些團隊沒有可變現的渠道,缺乏收入來源,那麼生存都成問題,還哪來的內容情懷,「大哥,創業公司也不簡單,也要吃飯的。」

可是,場內的競爭就是如此殘酷,而且會越來越殘酷。

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去年,我國短視頻市場規模達到57.3億元,同比增長183.9%,業內預計2020年短視頻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00億元。

直播和短視頻都屬於泛娛樂領域,也都紅極一時。它們之間雖有共同點,但更多的還是差異化。直播的互動性較強,所以適合一些時效性比較強的話題。而短視頻更多是為用戶提供密集的信息,其長尾效應也是直播所無法比擬的,所以更應該重視內容規劃。

只可惜的是,直播和短視頻都有著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除了極少數頭部機構之外,其餘的團隊都出現了變現難的問題。而激烈的競爭環境,用戶逐漸退去的新鮮感,越來越少的打賞、補貼,或許將迫使更多的經紀公司、公會、網紅走向維持生存的臨界點。

無論是將直播模式往短視頻領域上「挪」,還是把短視頻的套路往直播平台上「搬」,都無法解決目前泛娛樂產業變現難的窘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噓後只能聆聽 的精彩文章:

TAG:噓後只能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