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朝的一個著名將領如果沒有投降皇太極,他會怎麼樣?
洪承疇,福建泉州南安人。其一生征戰無數,功高蓋世,文武皆成,位極人臣。一生功過,多遭誹謗。降清後,其好友弟子多與其斷交,後南下福建購買宅院孝敬老母,洪母拒而怒斥其變節投敵。洪弟遂供養老母於舟上,誓不住洪宅。洪承疇晚年抑鬱寡歡,漢人記恨他投敵變節,逐漸漢化的滿人也蔑視其行徑。死後,康熙帝厭其貳臣,僅授予三等輕車都尉,上謚號文襄。
雖然洪承疇被當時的漢人禮法所不容,但其在明末清初動亂之際,減少了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保全了明朝士子,安定了社會秩序,其豐功也是不可磨滅的。洪承疇投降清朝後,利用以前身為明朝大學士的身份招撫南方人士。不想,南方人士根本不想承認洪承疇的存在。他們更希望以前敬重的大學士洪承疇已經伴君自殺,留名於青史。洪承疇早年的學生金正希跑來看望老師。洪承疇此時心情煩躁,無心斟酌文章,便借眼疾不想看。金正希堅持要讀給老師聽。於是,他當眾展開書卷,高聲朗讀了上一年上吊殉國的崇禎皇帝為洪承疇寫的悼文。頓時,滿堂皆驚。
他對於清朝統一全國及統一後的治理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雖然他在明清兩朝位極人臣,得到了許多人永遠得不到的榮譽,但是他也遭遇了眾叛親離的結局,乾隆皇帝把他列入貳臣傳,甚至連他的母親都不願與他相認,直到現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也分為兩極:有人認為他是明朝的叛臣,漢族的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說,他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有功於中華民族。他可謂明末清初極大地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個關鍵人物。 洪承疇是明清交接之時的大臣,一直以來對於洪承疇的評價都有著激烈的爭論。大致上有著兩種說法,一是認為洪承疇本人作為明朝的官員,卻降了清朝,而且早年的時候洪承疇能夠身居高位也是從鎮壓農民起義開始的,過於血腥。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洪承疇在清朝初期為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開疆拓土,促進了社會安定、國家統一,這是大功,應該對其持肯定的態度。
洪承疇被押解到盛京後,他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每天披頭散髮,光著腳,不吃不喝,對皇太極罵不絕口。皇太極不僅不生氣,還動員了盛京城中所有能動員的力量前去勸降,這其中大部分是洪承疇以往在明朝的同事們,讓他們現身說法。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范文程。名士就是有名士的風度,他面對洪承疇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惱怒,反而和風細雨與之談古論今,讓洪承疇不得不反思:恰在這時,積在房樑上的灰塵飄落下來,落在了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不由自主地用手輕輕撣去。這個細微的動作被范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隨即告辭出來,徑直向皇太極稟報:「承疇不會死,這種時候,他連衣服尚且愛惜,何況生命呢。 」
洪承疇在清朝經歷了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康熙四個時期。皇太極時期只能算是顧問,未真正重用;多爾袞和順治兩人雖重用洪承疇,但沒讓他進人決策層。康熙繼位時,四大滿族大臣分割了輔政大權,而洪承疇已到古稀之年,空頂著大學士的頭銜,備受冷落,此時康熙皇帝也只是授其微不足道的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襲職街,更給了別人諷刺挖苦的口實。
※跟明朝相比,清朝應該給好評還是差評?
※明朝的皇帝大多昏庸無能,那麼明朝為什麼還存在了近三百年?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