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開花不結果」 :問題出在哪?
「我之前有專利論文十幾項,但最後沒有一項轉化成產品。」3月14日,武漢銳科光纖激光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大鵬代表對自己科研成果「零轉化」的往事深有感觸,「搞科研的不一定會做買賣,做買賣的不懂科研。科研對接市場,失敗的多,成功的少。」
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然而,這其中有多少專利創造出了經濟效益?據了解,在知識產權領域,專利權維持有效的時間,代表了其創造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價值。2017年,在我國有效發明專利中,維持時間10年以上的僅有4.6%,而國外維持時間10年以上的有22.8%。
一邊是專利擁有量逐年增加,另一邊是大量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科研「只開花,不結果」,問題出在哪?
「把成果一賣了事肯定不行。但是科研人員跟進項目,一是所在單位的態度不好確定,另一個就是取酬收入怎麼分配很難定奪。」閆大鵬代表說,科研成果的轉化,需要在市場檢驗下不斷修改,然而從實驗室到流水線,這條路上仍有許多障礙。
「科技成果只是具有潛在應用價值,往往難有準確的估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強委員表示,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往往缺乏可供參考的定價標準,這也給科技成果轉化帶來了風險。不少成果持有人因為無法承擔定價風險,往往採取了最保守的動作,「寧願不轉化,也不能便宜賣掉」。
易建強委員告訴記者,評估管理規定有弊端也會影響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據了解,現在科技成果轉化必須由第三方評估機構來評估。易建強委員的一項成果,走評估備案的程序花了半年多時間,除了要向評估方支付不菲的費用外,還需提供各種評估材料。
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有代表委員認為,根本問題在於一些科技成果的實用性不強。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研究員葉友達委員說:「什麼樣的成果容易被市場接受?當然是被市場認可、用戶喜愛的。」
「許多項目在立項時就沒有了解市場需求,應用導向不突出。」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群飛委員直言,部分研究更重視理論研究和論文,輕視實際成果的轉化。
聯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代表說,建議鼓勵企業牽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成果好不好?價值大不大?企業最清楚。讓企業出題目,科研單位領題目,實現『訂單式』成果轉化更容易成功。」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轉基因水稻「走出去」,歐盟為何不是第一站
※高血糖是導致糖尿病的結果,還是原因?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