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棣十字遺訓拯救了明朝,崇禎皇帝都不敢怠慢,這得多大的威嚴!

朱棣十字遺訓拯救了明朝,崇禎皇帝都不敢怠慢,這得多大的威嚴!

大明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從太祖朱元璋揭竿起義打下天下,到崇禎朱由檢煤山自縊,共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在這十六個皇帝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他從自己侄子建文帝手中奪下江山,然後在位期間雖說殘暴但是確實為大明朝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史料記載看,朱棣不是暴死,而是一天天病死的,有一個過程。作為大明帝國的主宰者,朱棣記掛的事情很多,牽掛的人也很多,故臨終前心事重重,說了不少話,也對後事做了交代。在這些話中,有一句話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很值得玩味,「北征……還至榆木川,帝不豫,顧左右曰:夏原吉愛我」。

夏原吉是明初傑出的政治人物,歷事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朱棣時官至戶部尚書,執掌戶部二十餘年,是大明帝國的財務總管。

把帝國的「錢袋子」交給夏原吉,足見朱棣對夏原吉非常信賴。事實上,夏原吉幹得非常出色,特別實在「發卒八十萬問罪安南、中官造巨艦通海外諸國、大起北都宮闕」三件花費驚人的大事上,統籌安排,精打細算,「悉心計應之,國用不絀」(《明史·夏原吉傳》),可謂兢兢業業,履職盡責。

遷都北京後,朱棣幾乎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北征韃靼上面,且不顧疾病,不辭勞苦,幾次御駕親征。之前,很多官員、近臣、醫官勸朱棣不要興兵,理由五花八門,有的說將士疲憊,有的說龍體欠安,有的說軍餉不足。

一腔熱血,一顆忠心,換來橫禍,夏原吉夠冤的。事後,朱棣兩次御駕親征,「明年北征,以糧盡引還。已,復連歲出塞,皆不見敵」(《明史·夏原吉傳》),兩次無功而返。北征期間,朱棣因「出塞已久,人馬俱勞,虜地旱寒」(《明太宗實錄》),最終病倒在班師途中,後歷「榆木川之變」而崩。

朱棣在死後給大明朝留下了一道聖旨,上面寫著:「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後來多爾袞入關看到這聖旨之後都自嘆不如。

人,在經歷挫折後才明白「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作為皇帝,朱棣也不例外。在最後的日子裡,朱棣幡然醒悟,臨終前才明白夏原吉勸諫時的良苦用心,但悔之晚矣,於是說出「夏原吉愛我」的話來。

朱棣臨終前說「夏原吉愛我」,應該有兩層意思。其一,朱棣嘴上沒說,但心裡已經認錯了;其二,朱棣留下這句話,就是為夏原吉平反。

這聖旨的主旨就是我大明朝應自強,保持現在國力強盛。實際大明也確實是個硬氣的朝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很令人欽佩。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明英宗朱祁鎮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仍然寧死不遷都,崇禎更是以死殉國。從「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更是能看到百姓的風骨。

而反觀清朝。多爾袞入關看到這聖旨之後留下祖訓有云:「丟尺寸之土,減一分版圖,即非我愛新覺羅子孫」,至於後來發生了什麼,大家都心裡清楚

朱棣駕崩的消息傳到北京,太子朱高熾「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獄,與議喪禮」(《明史·夏原吉傳》)。

夏原吉官復原職,朱高熾仍覺得對不住他,進少保,兼太子少傅,食三祿。夏原吉堅決不接受,最後只接受了二祿。鑒於夏原吉是魏徵似的諫臣,朱高熾送了他一塊四字銀章——繩愆糾繆,賜予他糾正皇帝執政錯誤的特權。

朱棣雄才大略,這無可厚非,但凡事應該量力而行,不能由著性子。夏原吉作為臣工,作為心腹,已經冒著被免職、被抄家,甚至被砍頭的風險,在勸阻朱棣北征的問題上盡了最大努力,但無法拉回朱棣任性剛愎的決心。朱棣與夏原吉只是君臣關係,但夏原吉對朱棣是關愛的,這種愛叫作「忠君愛國」

明朝在我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276個年頭,明朝末年朝廷內憂外患,當時朝廷一方面要對抗來自後金崛起的勢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對來自吳三桂、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勢力。

面對這樣的情況明朝最終不堪一擊,當李自成帶領著大順軍迫臨北京時,關外的後金軍也已經蓄勢待發,在這個危急時刻作為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禎最終選擇了自殺。

崇禎皇帝最終砍斷了自己女兒的手臂並殺了自己的皇后之後在煤山自縊,有不少人深感遺憾認為崇禎皇帝本可不必如此,為什麼他最後會做出這樣一個選擇呢?

要知道明朝是由朱元璋在南京建立起來的,在朱棣繼承帝位之後將其遷都北京,也就是說如果北京失陷崇禎皇帝無論如何也算是有條後路可以退守至南京,可是他最後卻沒有這樣做。

其實並不是崇禎沒有想到這個辦法,如果退守南京之後再建立南明,怎麼說明朝也能再苟活一段時日,實際上這都是因為朱棣曾經留下的十字遺訓。

朱棣這一生特別不服輸,也正是因為這樣他也不容許自己的後代認輸,所以在朱棣臨終前留下了十字遺訓,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都務必恪守這句話。

這十字遺訓「皇帝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就是只要是明朝的皇帝都要恪盡職守守住北京城的大門,自朱棣遷都之後北京就是一國之門,因此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守住北京。

所以倘若崇禎皇帝難逃,那麼就是棄北京於不顧,最終為了守住北京他放棄難逃,而在最後關頭他也沒有投降後金,保留了他作為一代帝王的最後的尊嚴,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剷除閹黨,革弊立新,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他在位時,北有清軍的威脅,內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可謂內外交困,幾乎無一日輕鬆。每天處理公文,召見群臣,從早到晚,難得休息。一次崇禎到慈寧宮拜見劉太妃,竟然就坐在那裡睡著了,劉太妃怕打擾他,命人給他蓋上被子。過些時候崇禎醒來,羞愧不已,解釋說自己因批示文書,已經兩夜未曾合眼,結果在太妃這裡」惛然不自持,一至於此「劉太妃聽後都黯然落淚。

而崇禎皇帝自縊前寫於衣襟的遺書,更是讓後世讀史者同情:」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可就是這樣一個心繫百姓的勤政之君,最終卻落了個亡國自盡的結局,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其實原因有二:

一是客觀原因,即」大勢已去,積習難挽「,崇禎皇帝即位之初,陝西已經爆發農民起義,幾年之間便成燎原之勢。而關外滿族勢力,日益強大,皇太極更是於崇禎九年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清,自此便不再是叛酋,儼然成為了敵國。崇禎皇帝東西難顧,敗勢已現。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剛愎自用,自作聰明,既不知人也不會用人。崇禎在位十七年,任用輔臣前後多達五十人,更換之頻繁,千古未有,而這五十人中入《奸臣傳》者二人。要知道明朝二百七十年,名列《奸臣傳》中的也僅有五人,崇禎執政十七年便佔了其中五分之二,可見崇禎識人、用人的眼光之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雨小諾 的精彩文章:

手機套餐費用將全面下跌,流量隨便花,網友感嘆這才是實在事兒 網友評論太有才了

TAG:雨小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