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讀與寫」∣張俊英:自主構建,由「教」到「不教」
為了祖國的未來,快來關注我們吧
閃亮的日子
河流
汪峰
00:00/03:18
100天讀與寫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讀書,是關乎拔節、關乎成長的累積。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有大量閱讀的積澱,需要有諸多反思的提點,還需要有化筆為犁的總結提升……帶著問題去讀,展開有讀有思的雙翼,將所讀之書與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歸納出所讀之書的精華,建立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連接體系,此謂讀書。
2018新年第一天,工作室正式啟動「100天讀與寫」挑戰活動,記錄有好書陪伴的日子。成長路上,我們與您同讀共享!
——工作室
自主構建,由「教」到「不教」
——《竇桂梅的閱讀課堂》對民間故事課堂教學的指引
□麻斜街中心小學張俊英
最近一直在看《竇桂梅的閱讀課堂》,有種豁然開朗之境,仿若輕輕推開一扇窗,清幽小徑就在眼前,指引著,向前探索這佳境。
一個語文教師精神殿堂的搭建,是需要學習品質和探究精神來完成的。只有從教師自己的心裡流淌出來,才能影響人,啟迪人,造就人。只有好學的老師,才能造就好學的學生,好學的家長,甚至好學的社區,好學的社會。傳統的語文教育,注重兒童語言文字方面的聽說讀寫訓練,卻相對忽視文學境界的感受的熏陶。主題教學從兒童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就比較好地處理了這兩者的關係,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促進兒童的精神發展與審美陶冶比較融洽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引導學生品味、理解、體悟,然後發現主題的過程。
《竇桂梅的閱讀課堂》要求語文教師能深入把握教材意圖,把握教材背後的信息,能創造性地解讀教材,要求教師藉助各種途徑解讀教材、運用教材、拓展教材。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以自身的思維深度、情感濃度和理解高度來引導學生對主題的體會、理解和感悟。
葉聖陶認為:學習語文就是「學習本國的語言。」也可以說:語文即道德,語文即工具,語文即人文,語文即生活,語文即文化,語文即語感。而竇桂梅提出的主題教學,希望語文不僅僅是停留在「語言和文字」訓練的程度與層面上,還要繼續向「語言和文字」之後的終深前行,力求在教學中,以文學的方式呈現語文,從選文、教學預設到最後的課堂呈現,緊緊抓住「文學」這根主線,力圖讓教學從理論到實際操作,從內容到形式都脫離文字的束縛,抵達文學的對岸。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竇桂梅認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它決定了教學內容的可能性,以《牛郎織女》為例,從文字層面講,《牛郎織女》故事通俗易懂,樸實無華,朗朗上口,可作為學生學習的典範,又具有值得模仿的價值,竇桂梅儘可能提取,並在課堂運用教學藝術加以呈現。在文學層面,《牛郎織女》「相愛-拆散-分離-回歸」的故事模式,是中國文學史上慣有的模式,其表現手法多樣,對於理解、體會故事的感情,參透故事的主題,起關鍵作用。在文化層面,《牛郎織女》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從側面記錄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風情,體現了民族感情、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漢族民間信仰的折光。
竇桂梅在對教材本身進行了系統的解讀與解構之後,借《牛郎織女》的例子,試圖通過同構文本的廣度拓展,帶領孩子走入廣袤的文學海洋。
今天的語文課堂呼喚與文本體的回歸,摒棄膚淺的對話和浮躁浮華的課堂,倡導用語文的方式,教出濃濃的語文味道,這樣的課堂要讓學生得到語言能力方面的訓練,要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學文化有所積累、有所沉澱。竇桂梅在教學《牛郎織女》時,順著故事的起源聊開去,以古代詩文進行穿插,如《詩經.小雅》:「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服箱。」從而引出和讓學生了解《牛郎織女》故事的流變,引出學生課前知識儲備,語文不再拘泥於課堂,而是遷移到了課外,再將課外所得重新帶回課堂,在學生的頭腦中由此搭建出一條完整系統的語文鏈條。
竇老師貫穿愛情文學主題,引出四大民間故事中的其他三個:《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學生感受民間故事中的柔腸百轉,跌宕起伏,體會到了這樣的悲喜交加、生死離別……種種情緒交加中,最終是表達大眾追求美滿愛情、美滿生活的決心和美好願望。
民間文學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內容,深深紮根於民間,口口相傳,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認識的變化,自然衍生出眾多的版本,通過比較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體會「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閑言語變瑰奇」的民間故事的樸素平實的文風。
可以說這樣的主題閱讀課的高度,對老師的要求是相當高的,所有的「教」都是為了「不教」,「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教師就是學生的最佳引路人。
教就是為了不需要教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竇桂梅給了我啟示,教學就是一個引導自主構建的過程,應鍛造「積極」、「豐富」、「自主」的語文課堂品質。
首先,引導自主構建方法。教師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要突出體現引導學生立足文本梳理人物關係,歸類,形成網路圖,清晰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引領學生充分體悟到由「人物及其關係」為起點,用事情來填充「骨架」的概括辦法,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從而實現「不教」。
其次,引導自主構建知識。面對民間故事的教材文本,竇老師是當故事講,而不是當課文講的,她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故事要素進行文學創編的,學會運用這些知識,為學生創編屬於自己的故事做準備,以期將故事描寫得引人入勝。民間故事涉及的語文知識很多,竇老師抓住這個切入點作為引子引發開去,讓學生在後面的改編乃至更多運用語言的機會中,親身體會到這些語文知識的妙處。用以印證葉聖陶的一句話:「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竇老師通過層層深入的引導,引導學生構建主題。逐漸讓學生經由教師的啟發,由「師渡」轉為「自渡」,這就是由「教」生成的可貴的「不教」。
東南大學喬光輝教授評論竇桂梅:竇氏《牛郎織女》將觀摩課由個人表演性質轉向真實的教學探究,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淡出」,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由「有我之境」走向了「無我之境」。如王國維所說:「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而如竇桂梅這樣的名師,不斷挑戰自我,大膽嘗試,引領時代潮流,亦不愧為時代之「豪傑之士」耳!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註是一種態度!
歡迎分享本平台文章,轉載請保留出處
感謝您閱讀本文,請點贊支持宋廣玲教師工作室(生態語文工作室)和本文作者。祝君天天愉悅,沐浴在溫暖幸福的光景中!
編輯:張俊英
TAG:宋廣玲教師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