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深度解密:兩宋時期的對外戰爭一直賠款割地,宋朝真的弱嗎?

歷史深度解密:兩宋時期的對外戰爭一直賠款割地,宋朝真的弱嗎?

我國古代自宋之後,無論是文人墨客、高堂將領還是黔頭百姓,似乎對宋朝的軍事都是比較不認可的,很容易跟兩晉相匹配在一起,強唐弱宋的看法也一直深入人心,清人的小說《楊家將》甚至讓女人上戰場,藉此諷刺宋朝的軍人連女人都不如。究其最大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宋朝滅亡於外族之手,北宋滅亡於金人,南宋亡於蒙古。以現在比較客觀的看法來說的話,因為其滅亡於外族就說宋朝的軍事薄弱其實是有失偏頗的。有資料就顯示,有宋一代對外戰爭的勝率達到了70%,而且遠遠超出了唐朝,還有在北宋滅亡之前,宋朝的疆域還是在對外拓展的。

造成宋朝對外軍事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比較不穩定的因素就來源於這個王朝本身的先天不足,造成宋朝在地理位置中一直處於被動局面。我們都知道宋朝是個不完全統一的王朝,雖然宋太祖在周世宗的奮鬥基礎上結束了五代十國七十年的亂世局面,但五代時期各割據遺留下的歷史問題始終沒有完全解決,北宋的疆域比秦朝還少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很多天然屏障都在外邦範圍內,幽雲十六州就一直在遼國手裡。宋代局面南有大理、西有吐蕃、北有西夏和大遼,後來的東北面又崛起了一個金國,最後崛起的蒙古不要說對中原對世界都虎視眈眈,諸邦的合圍局面,讓有宋一代在對外的攻守之勢中一直處於守的局勢。宋太宗曾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外都是守勢。相對於南邊與世無爭的大理,西北兩邊的諸邦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影響宋的戰略布局,宋遼一開戰,怕西夏趁機來犯,宋夏一動干戈,又怕大遼甚至吐蕃來襲。因此,宋朝無論是跟遼還是跟西夏金國的戰事,都是不敢傾全國之兵力來打的。

基本上都是做好防守,不敢主動出擊,一旦佔據戰爭主動馬上就派遣使者議和。大戰傷不起啊,宋朝不像漢唐,那時的戰線是在對方的家門口,宋朝對外戰爭的戰場其實都在自己的地盤,打贏打輸遭難的還是自己的百姓自己的地方。因此只要不打戰,不再來犯,用錢能搞得定的坑,一律用錢填上,北宋時期最主要的塞北三朝對於議和也樂意,本來打戰就是為了掠奪戰利品,現在不用大戰每年都能再增加收入多一筆,那是相當理想的,宋初的檀淵之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的。檀淵之盟雖然給宋遼帶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但是也把議和當做一種不明文的政策給定型了下來,所以往後無論是跟哪個外邦一起戰事,宋庭都會出現主和派和主戰派兩個陣營,而主和派往往都是佔上風,看李綱和岳飛的下場就知道。靖康之難可以說完全是一個意外,因為當時的宋庭一直以為到最後也只是議和而已,只是想不到當時的金國是不帶你這麼玩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宋朝皇室重文抑武的思想引起的。自唐末潘鎮割據以來,有軍隊的野心家們都會有個做皇帝的夢想,所謂「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五代十國也就是這麼來的。我們都知道宋太祖也是武將起家,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下子就把後周柴家的天下改姓趙了,因此在他登位之後,一直提防他的手下們有一天也會學模作樣的叛亂,不只是他,他的繼任者們都一樣。北宋最有名的戰將狄青就是因為這個被猜疑至死的,狄青戰功赫赫,就因為文彥博向仁宗皇帝說一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的諫言被貶出朝廷最後鬱郁而亡。前面說靖康之難是個意外,這也是其中一個因素,金兵第一次圍開封時,作為當時北宋最精銳的部隊西軍(征西夏的軍隊)都沒有回來救援解圍,除了前文所說的為了防止西夏趁機進犯,最大的原因就是根本不敢動,沒有朝廷的調令,誰都不敢擅自行動,「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在宋朝根本沒人敢做,領軍的將帥怕事後被亂扣帽子。為了防止武將叛變,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開始,分割禁軍統帥權力,到實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徹底肅清將兵的隸屬關係,直至發展到凡將帥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陣圖,訓令,將帥只能按圖作戰的方式,即使宋軍的兵器戰甲都很精良,但這些都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造成了宋朝的軍隊作為不多。

基本上無論是北宋時期對最主要的塞北三朝,還是南宋時期對陣蒙古的鐵騎,有宋一代對外的戰事局勢都是屬於守勢,雖然有南宋之初岳飛等人的北伐,但都並不長久,在宋庭的眼裡議和的政策始終都是最佳的選擇,造成宋朝對外軍事不作為的局面也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不能單單因為說兩宋亡於外族就說宋朝軍事實力薄弱。

此文由本人{歷史深度解密}原創,抄襲必究!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想和我討論歷史相關知識或者問有關歷史問題的朋友們,歡迎評論,謝謝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朱卓鵬:英雄們未能守住的「正氣硯」
中國古代從來沒有被偽造過的東西原來竟是它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