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中的張蔭恆:推薦康有為,高官死於變法唯一一人
說起戊戌變法,總讓很多國人扼腕嘆息,它的失敗,讓中國錯失了追趕世界的一次機會。戊戌變法中,領袖康有為、梁啟超是最讓人熟知的,所以也將此次變法稱為康梁變法。另外,戊戌六君子殺身成仁,也讓後人永遠銘記。然而有一個人,他才是變法的幕後導演,儘管也成為了殉道者,卻因各種原因,湮沒於歷史當中。
這個人就是張蔭桓,是廣東南海人,也就是康有為的老鄉。他參加過一次科舉,連秀才都沒考上,不過家中很富足,捐錢買了個知縣的頭銜。這只是虛銜,他實際上入了山東巡撫的府中做了一名掌管文秘的幕僚。
張蔭桓讀書不怎麼樣,但見識不凡,也懂得在當時的時局下,靠四書五經那一套根本不管用。於是,他閑時學習外語,研究洋務,因為辦事得力,被晉陞為道員,後來又升任湖北按察使。
在擔任蕪湖道台的時候,他回京述職時被慈禧太后召見。慈禧見他談吐不凡,很有見地,順口問了一句:「中國究竟應該做什麼?」 張蔭桓沒有猶豫,叩頭說出了一句無人敢說的話:「向外國學習。」
一小時後,一道諭旨將他調到總理衙門任職,並授予了授三品卿銜,成為擔任要職的京官,也拉開了他更為傳奇人生的序幕。
第二年,張蔭桓被任命為特派出使美國、秘魯、西班牙三國大臣,這一走就是三年,見識了大量的風土人情,也積累了豐富的洋務知識。回國後,他被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兼戶部侍郎,賞加尚書銜。這位秀才都不是的落第書生,竟然執掌清朝外交、財政大權。
不光慈禧賞識他,光緒也非常信賴他,將他視為臂膀。蘇繼祖回憶「南海張侍郎曾使外洋,上喜聞之,不時召見。然啟誘聖聰,多賴其力。」後來,光緒更是離不開他,以至於「雖不如樞府,而朝夕不時,得參密勿,權在軍機王大臣之上」連李鴻章也不無嫉妒的說張蔭桓「深結主知」。
在《張蔭桓日記》中,記載了他和康有為相識的過程。這是康有為在1894年進京參加會試之前,拜訪京城達官顯貴,曾在法源寺巧遇張蔭桓。不過這一次,他們雖然和幾位文人一起共處一室,但討論的多為禪學佛學,十分投緣。
會試之後,康有為約人一起找到張蔭桓,打探考試情況。就在這一次見面中,康有為大發對國家變法的言論。張蔭桓出國多年,還是總理衙門中唯一懂英文的官員,自然比康有為的紙上談兵見解更深。
張蔭桓一面對於康有為的見解覺得膚淺,認為他嘮嘮叨叨自以為是,對國際形勢並無所知(長素屢言謀國自強,而中外形勢惜未透闢),另一方面他又為老鄉的精力和幹勁所感染,認為人才難得。(此才竟不易得,宜調護之)
這一次康有為沒有考中進士,在次年的恩科開考中,他再次來到京師,並且拉開了公車上書的序幕。而在此前此後,張蔭桓多次在光緒皇帝、帝師翁同龢面前提到康有為的見解和能力。
梁啟超也說過:「因摩出電力,遂於前月二十間有催總督議復先生條陳」。就是因為張蔭桓的不斷嘮叨,並未與康有為見過面的翁同龢才力挺他,讓他能進入光緒的法眼之中。
後來,康有為和翁同龢見面了,這是光緒皇帝親自安排五大臣與之見面。由於公車上書獲得巨大的輿論支持,康有為飄飄然,以救國者的形象侃侃而談,這讓翁同龢對其的印象驟減。翁同龢對康有為只有兩個字的評語:甚狂。
另外的幾名大臣,包括榮祿在這次見面中甚至提前離場,張蔭桓在日記中也流露出對康有為的失望。然而,在康有為的記錄中,則將這次見面描述得如同諸葛亮舌戰群儒一般,令人難以置信。
戊戌變法主張令人瞠目結舌。一旦變法開始,理論家康有為變得癲狂,他幻想殺一二大臣,就足可以讓變法進行徹底,叫囂著廢除貴族的特權,政治幼稚病極其嚴重。這不僅讓翁同龢擔憂,與其劃分界限。同時,也讓張蔭桓主動疏遠,從此不願認是康門。
本來,很多官員都說「張蔭桓和康有為往來最密,舉國皆知。康有為時宿其家,無異於家人父子。」後來張蔭桓自行與康有為疏遠,康有為也不再提因他而受舉薦之事,讓這位戊戌變法的幕後導演終究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但是,在慈禧心目中可看得清清楚楚。戊戌變法失敗後,她就要以「張蔭桓居心巧詐,行蹤詭秘,趨炎附勢,反覆無常」為名處死張蔭桓,還是在外國公使的干涉下才改為「發往新疆,交該巡撫嚴加管束」。
八國聯軍入侵的前夕,慈禧還忘不了張蔭桓。因為當時已經與洋人撕破臉了,慈禧毫無顧忌的在戍所將他處死,也讓張蔭桓成為參與變法的朝廷大員中的唯一殉難者。更可笑的是,在英法公使的照會下,第二年已經向八國聯軍乞和的慈禧不得不下令為張蔭桓平反。
參考資料:《清史稿》、《張蔭桓日記》
※唐太宗將四百名死囚放回家,九個月後結果讓人吃驚
※慈禧的新年怎麼過?三項活動雷打不動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