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匠作之道:「砂人」張宏亮的手作與生活

匠作之道:「砂人」張宏亮的手作與生活

展覽「匠作之道——「砂人」張宏亮的手作與生活」 作為「大呂計劃」的第二回,將於3月24日在武漢大呂空間展出,展覽將從新的視角來觀照傳統工藝與非遺,同時透過張宏亮先生的手作之物和生活,讓我們領會傳統工藝是如何演繹其活態傳承,以及眼下熱議的非遺文化又是怎樣在當下語境中產生意義。

我有時在想,現在大家都在談論「非遺」和「文化」,一窩蜂地上,一股腦地談,好像只要提及「文化」就是一副肝腦塗地、欣欣向榮的氣象。但同時我也在想,當一位匠人、手作者、國家級傳承人,憑藉自身努力而功成名就之後,他又將如何書寫自己的歸途......

「匠人精神」、「工藝振興」、「非遺傳承」——這股股熱浪的前方究竟是什麼?是新的一輪造富神話?新的匠人階層之崛起?是一場上行下效的微觀政治實踐,還是面向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之革命?

要知道,工藝從來不是工藝本身,(傳統)文化及其遺產也是同樣道理。英國學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將眾說紛紜的「文化」定義劃分為兩類,其中之一專指藝術,而另一類則涵蓋人們所擁有的眾多宗教、政治以及社會信念,而我們今天所要展開、品賞的範例——在文化研究上——並不是將陶釜瓦罐、鍋碗盆瓢本身當作值得關注的對象,而是希望將這些「物」的製作過程與製造者一起視為一面折射生活秩序、經濟利益、社會制度和信仰的鏡子。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物」的主人,其製造者張宏亮先生,是平定砂器代表性傳承人,在成長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歷程中,張宏亮經歷了許多不同尋常的故事,更經歷了許多同我們每個人純然一樣的生活點滴和感悟。思想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說過,「生活的基本事實就是沒有什麼永垂不朽」,然而在某些領域,比如政治,或文化,我們卻需要某些東西來為我們指引方向,進而使我們超克此刻的疲敝和混亂。在這裡,先驅思想者給出了語言(或者叫論爭)是如何作為一種方法——的答案,但我想補充的是,對物質文化及其生產者、勞作者而言,要打開其效能與價值的「鑰匙」,正寓於我們所要探討的匠人及其生活之中。

在本次展覽中,透過張宏亮先生的手作之物和生活,我們可以領會到傳統工藝是如何演繹其活態傳承,而我們熱衷談論的非遺文化又是怎樣在當下語境中產生意義。

同時,「匠作之道」作為「大呂計劃」的第二回,我衷心祈願我們當代能夠誕生出更多傑出而有擔當的手藝人、工藝家,也滿心祝願吾巍巍中華再度綻放其璀璨的文化之暉。

——策展人 呂豪

▲ 張宏亮(右)與策展人呂豪(左)交流製作過程

▲ 記錄張宏亮製作過程

▲ 燒窯現場

觀點唱酬

王嘉寶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亞洲文化研究專業 博士候選人

青年學術團體Pseudo-Scholar(偽·學者)發起人

匠人之道,應是對物的敬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出再次打開了人們對生活化的工藝品研究的大門。此次展覽將砂器作為藝術品在當代藝術空間展出,是策展人在透析我們的日常生活,探討日常生活美學這一時代命題。在白盒子這個特定的展覽空間,砂器的功能性和審美性彼此發生了糾葛,卻又和諧的共生在一起。一件砂器,它不單單是一件藝術品,它傳承的是物質的平凡性和煙火氣,保護的是對物的凝視和喚醒記憶的能力。通過砂器,我們探究的不僅是手藝人的個人史,也是在書寫活的工藝美術史,文化史和社會史。匠作之道,記錄的是平凡,開始的卻是一場生活革命。

董晨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 助理研究員

最近幾年,復興「傳統文化」掀起熱潮,在某些情況下,也不可避免地淪為了很多商家的營銷策略。問題是,什麼是傳統?身處我們這個時代,如何去繼承傳統,又應該創造哪些值得被未來,被後人所繼承的傳統呢?張宏亮先生研製砂器新工藝的過程似乎為這些問題的解答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線索。

張宏亮的出生地山西平定本就有著砂器製作的悠久傳統。然而,有著諸多優點的傳統砂器卻因笨重的外型,烹飪功能相對單一等缺點在新型多功能炊具層出不窮的時代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在此情況下,張宏亮憑藉「憨直」的勁頭,耗十餘年之力,鑽研新工藝,不僅在外觀上讓傳統砂器煥然一新,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藝術品;在日常用途上適應了現代人的需要,保留其本身優勢的同時,增加了多種烹飪功能。更可貴的是,張宏亮將本人的工藝無償推廣,帶動平定重新成為國內知名的砂器之都。可以說,他不僅僅是「傳統」砂器工藝、「傳統」匠人精神的繼承者,更是有未來指向性的新的「傳統」的創造者。這也提示我們,「傳統」本就應該是個承載了我們的現實關懷,同時包含著我們未來願景的語彙。

山內祈信(日)

雕塑藝術家 雕塑形態學博士

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助理教師

在日本「職人藝」或者「職人技」不僅僅指工藝,它可用於指稱各個領域的優秀技術。體育、醫生的手術、廣播投稿等各行各業都有職人,因此「職人」或者「匠人」一詞意在讚美技藝的出類拔萃,並且在日本,人們通常對精湛技藝持有敬仰的態度。也正因為這樣,那些乍看起來似乎沒有特別突出的技巧,且以創意為主導的現代美術往往比較難以欣賞,從而不被觀眾接受。不過,這些詞儘管能表達現代工藝美術持有一定水準,但另一方面,又存在對其價值觀多樣性缺失的擔憂。

孫衢駸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 博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博士後

手工藝作為傳統文化振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可貴之處在於通過生產具有一定觀賞性的常見、常用的生活器物實現對大眾持續而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面對當下人們對生活品質不斷增長的個性化需求,我認為,怎麼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手工藝融合對彼此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傳統手工藝可以藉助現代科技的規模化生產特徵增強對需求擴張速度的適應能力,並對其繼承的經驗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和更有針對性的改進,進而形成更加持久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現代科技也能汲取傳統手工藝的製作經驗、材料和意象開發價值取向更為多元的產品。

當然,作為解放生產力的主要手段,現代科技生產的無人化傾向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為什麼目前科技對傳統文化的開發總是精巧多於溫情。因此,傳統手工藝在和現代科技的融合中如何保證作品中的人性情味仍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Lena Kilina(俄)

復旦大學視覺人類學與城市研究專業 博士

世界各地那些美麗又充滿智慧的古老手工藝都快瀕臨消逝,擁有高超技能的工匠和婦女已成為「瀕危物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其他的職業...... 在日益膨脹的機械化、全球化生產方式的影響下,許多以傳統手工藝為基礎的企業都難免為之「頭疼」。 因此,那些仍然是家族式經營的小型企業,它們缺乏有效的財政資源吸引和培養新的人才,同時又欠缺足夠的技術以創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儘管它們依仗著傳統工藝,但又如何在現代世界中生存下來呢?

要知道,大機械化生產,即是以專業化、分工化、標準化作為自身的運作單位和原則,進而生產製造的貨物。 這種製造工藝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輸出,並且便於管控。 批量生產的方法都無外乎基於兩個原則:(1)所擁有的專業化的勞動力和(2)所使用的工具、機器、設備和其他裝備——通常是自動化的、模件化的、可互換的部件和產品。 這種現代的大規模生產帶來的進步極大地豐富了在成本、質量、產品數量或品類上可供選擇的範圍,而全球人口和我們的一般生活水平也因此處在一個歷史最高點。

關於張宏亮

▲ 張宏亮

張宏亮,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平定砂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970年生於山西省平定縣,中學畢業後,進入平定縣冠庄瓷廠學習陶瓷製作技藝,其間幾度輾轉,於1996年跟隨父親創立張氏陶藝坊;1999年定名為平定縣張氏沙器陶藝坊。2009年,「平定砂貨燒制工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平定縣張氏砂器陶藝坊被山西省文化廳列入「省級非物質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014年,平定砂器製作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批代表性項目」。經過多年努力,張宏亮傳承、創新了傳統砂器的藝術效果與功能價值,積極推動了砂藝文化的當代傳承與發展。

▲ 張宏亮製作的古韻砂器茶壺,圖片來源:湖北電視台

▲ 張宏亮製作的日用砂鍋,圖片來源:湖北電視台

▲ 父子兩代人製作的刻花瓷器,圖片來源:湖北電視台

▲ 張宏亮作品,圖片來源:湖北電視台

關於策展人

呂豪,青年學者、獨立策劃人。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致力於工藝美術、視覺文化與思想史研究。現工作生活於北京、武漢。他所發起的「大呂計劃」旨在傳承、探索中國優秀傳統工藝及其生態的當代發展,試圖以前沿的視角發掘、推介優秀的手工藝術創作者,形成一個匯聚工藝家、思想者、藝術家與愛好者的共同體。

展覽信息

匠作之道——「砂人」張宏亮的手作與生活

開幕時間:2018年3月24日17:00時

展覽時間:2018年3月24日-4月9日

出品:大呂空間 (武漢創意天地·藝術家工作室3#201)

策展人:呂豪

(鳳凰藝術綜合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的精彩文章:

在京都 觀賞透納的「風景之詩」

TAG: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