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注射液問題
《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黃帝問曰:
【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故東方之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由此可見,地理因素使得治病方法有所不同,這在中醫早有所見。今注射之法從西方傳來,與中藥結合,固然是中藥應用的一種創新。但如果不能把握其中的分寸規矩,好事也可能辦成壞事。
首先,中醫治病的道理是借草木金石陰陽之偏性來糾正人體陰陽之偏性,使偏盛或偏衰的陰陽氣血重新恢復相對平衡。各種中藥的功效毒性是自神農氏以降,無數中醫藥家的觀察、品嘗,親身體驗得來的結晶,是中醫的巨大財富。中藥包含了大量植物、部分動物、昆蟲、少量礦物等的有效部分,甚至包含一些「不潔」之物(在治病救人這個大前提下,是給病人吃這種「不潔」之物不人道,還是讓病人花幾十、上百萬,傾家蕩產做手術更不人道?)
其次,除少數外用藥,中藥的功效大多數是「吃」出來的,或者說是經由消化渠道才有的。在消化過程中,食物(藥物)經胃、小腸被變化精華糟粕。經曰:受盛之官,變化出也。並輸水液精華於脾,而散布其精於五臟,糟粕則被排出。故脾胃之氣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對後天五穀精氣的消化輸布,也影響著對藥物的吸收利用。
因此,對於中藥的注射之法,與傳統中藥的煎服方法比較,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分優缺點列舉如下:
其優點一是起效速度快,由於繞開了中藥服用通常的腸胃消化和脾運輸布環節,直接進入身體部位,因此起效速度很快;二是病人使用比較方便;三是可治療某些脾胃之氣衰敗的危重病患。由於服用中藥對脾胃之氣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這類病患中醫通常感覺用藥困難,預後也常不好。這時採用注射之法,繞開這一環節,是個明智的選擇。
注射之法的缺點也不少。一是由於未經脾胃的消化環節,因此大量含有一定毒性的中藥不能採用。中藥古稱為毒藥,裡面大多數都或多或少含有一定毒性,但我們可以通過中藥的炮製、煎煮、腸胃的消化作用,最大限度的壓制其過量的毒性,而利用其藥性來治病。二是與西藥的單一起效成分不同,中藥起作用的往往是很複雜的複合成分,這給生產萃取工藝、產品一致性等帶來許多問題。三是注射之法直接給人體注射相當多的液體,當前中醫理論界一致認為這會壓制人的衛陽(通俗來講就是人的抵抗力),長期如此會導致人體陰盛陽衰的格局,用西醫話講就是人的免疫力或自主抗病力下降,成了病簍子。故用注射之法需要仔細權衡其利弊,短期危重病人可以使用,脾胃之氣未衰的普通病人最好不要長期使用。四是某些藥物唯有走消化環節才能起效用,比如石膏,大清胃熱,但很難想像可以通過注射之法來起相同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於中藥注射之法,做以下幾點建議:
一、由於注射之法從西方來,因此有關生產、萃取工藝、毒理檢驗等還是應該按照西方的標準。但是如何選取藥物和部位,注射液的功效鑒定,則應該根據中醫藥家的親身體驗,給出最終結論;
二、開具中藥注射液處方的醫生,必須具備相應的中醫知識和資質,能夠根據中醫的四診八綱用藥,而不是只會看化驗報告的純西醫大夫。
三、中藥注射液適用於急證、危證和脾胃之氣衰弱的病患,不適用於普通病人的長期使用。
TAG:醫經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