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芪在婦產科疾病運用技巧

黃芪在婦產科疾病運用技巧

臨床上,我經常使用黃芪治療多種常見病,一般劑量15—60克,病情特殊的要使用90—120克,甚至150—200克因為其性質平和,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寒,故而一般疾病適當配伍都可以使用。黃芪,亦名戴糝、戴椹、百本、箭芪、百葯綿、二人抬等,味甘,性微溫。 入脾、肺經。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功能補氣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和利水退腫。臨床應用時習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等;蜜炙黃芪多用於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於益氣健脾。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現通常認為黃芪具有「健脾補中、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常用於脾氣虛證、肺氣虛證、氣虛自汗、氣血虧虛之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等。然考據歷代文獻,古代黃芪的應用非常廣泛,尚有補腎、養血、活血、止血、祛風、止渴、止痛、除熱、通便等特殊功效。中醫認為,黃芪能補一身之氣,兼有昇陽,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安胎益血的作用。對於貧血、浮腫、體虛多汗、胎動不安、子宮脫垂、氣血兩虧、陰虛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療效。單取黃芪泡水飲用,可治身體睏倦,無力,氣短。中醫臨床以女性為多,故而臨床上黃芪運用於女科疾病的治療值得關注。歷來在婦產科疾病中使用甚廣,茲按經、帶、胎、產及雜病分類敘述如下:

1.月經病

用於月經先期:本病的病機主要是氣虛或血熱。因氣能攝血,氣虛則統攝乏權,經血妄行而先期來潮,且量多色淡,質清稀。唇舌淡、脈弱之氣虛證者,主以黃芪為君葯之補中益氣湯益氣昇陽,攝血歸經,氣足則經候自調,自無先期之患。

用於月經後期:如月經周期延後,量少,色淡紅,質清稀,無血塊,小腹隱痛喜暖喜按屬虛寒證者,主用艾附暖宮丸。方中即用黃芪以助肉桂補氣扶陽,以消陰寒而助氣血之生化。

用於月經過多:平素體質虛弱,或久病傷脾,中氣虛弱。經行之際,氣隨血泄,其氣更虛,不能攝血固沖,以致出血量多,主用舉元煎,以黃芪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氣升則血升,不治血而自有攝血固沖之效。

用於月經過少或經期延長:屬血虛或氣虛證者,用滋血湯或濟生歸脾湯、舉元煎等,均以黃芪為主葯。

用於痛經:《胎產心法·月經總論·疼痛潮熱》云:「經止而復腰腹痛者,血海空虛氣不收也。」主以聖愈湯或十全大補湯,皆用黃芪為主葯。

用於閉經:閉經屬氣血虛弱證者甚多。《蘭室秘藏·婦人門·經閉不行》云:「婦人脾胃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治當補氣養血調經,可選用人蔘養榮湯或聖愈湯,均用黃芪為主葯。

用於崩漏:脾統血而使血循其道,經行有期。若憂思過度、飲食勞倦而損傷脾氣,脾傷則氣陷,統攝無權,沖任失固,不能制約經血,故成崩漏之證。誠如《婦科玉尺·崩漏》曰:「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令妄行。」當補氣攝血,養血調經,方用固本止崩湯或濟生歸脾湯,均以黃芪為君。

用於經行發熱:屬氣血虛弱者,宜補中益氣湯或聖愈湯。

用於經行身痛:素體血虛或大病久病,失血傷津致氣血虛弱,經行時陰血下注,肢體百骸愈乏營血灌溉充養,以致不榮而痛,當以當歸補血湯或黃芪建中湯養血調榮,柔筋止痛,方中黃芪尤當重任。

用於經行眩暈:屬血虛者宜歸脾湯,方中黃芪亦為君葯之一。

2.帶下病

《女科經綸》引繆仲淳語:「……蓋以白帶多屬氣虛,故健脾補氣為要法也。」臨床治療脾虛證帶下,多以傅青主完帶湯,若方中更益黃芪一味,則健脾益氣,昇陽除濕之效更著。

3.妊娠病

用於胎漏、胎動不安:胎居母腹,賴孕母氣載血養而發育成實。若其母素體不足,氣血虛弱,氣虛而胎失所載,血失統攝,胎元不固而成胎漏、胎動不安之症,治當補氣養血安胎,可選用胎元飲加黃芪。因黃芪甘溫善能補氣,昇陽舉胎而免於下墮。

用於滑胎:母體虛弱,氣血不足,沖任失養,胎元屢墮而病滑胎之疾者,可用君以參、芪之泰山磐石散益氣養血固腎,則妊娠之後,胎居母腹若泰山之穩,磐石之安,焉有動墜之虞!

用於胎萎不長:氣血乃長養胎兒之本,若孕婦氣血虛弱,或久患宿疾,臟腑愈損,氣血愈虛,不足養胎,以致胎萎不長。可用黃芪散(《葉氏錄驗方》)益氣養血,滋養胎元,促胎自長。

用於妊娠小便不通:素體虛弱、中氣不足之婦,孕後胎兒逐漸長大,氣虛無力舉胎。胎重下墜,壓迫膀胱,溺不得出。治用補中益氣湯益氣舉胎,則水行溺通。

用於糾正胎位:產前檢查發現胎位不正,如橫位、臀位等,可於妊娠28周開始服用保產無憂散(俗稱保產十三太保方),方中黃芪益氣舉胎,有利於胎位轉正。

用於縮短產程:待產至產程中服用參芪佛手散,可使產程明顯縮短,產程中發生嘔吐、尿瀦留等亦明顯減少。

用於難產:孕婦素體虛弱,正氣不足;或產時用力過早,耗氣傷力;或臨產胞水早破,漿干液竭,以致難產。可用蔡松汀難產方,方中黃芪大補元氣,氣足則易產矣。

4.產後病

用於產後血暈:《傅青主女科·正產·氣虛血暈》曰:「婦人甫產兒後,忽然眼目暈花……是氣虛欲脫而然乎。蓋新產之婦,血必盡傾,血室空虛,止存幾微之氣……然血為有形之物,難以速生,氣乃無形之物,易於速發,補氣以生血,尤易於補血以生血耳。」治宜補血解暈湯,方中大劑參、芪,補氣而能攝血、生血、固脫耳。

用於產後腹痛:產後傷血,沖任空虛,胞脈失養,或因血少氣弱,運行無力,以致血流不暢,遲滯而痛。可用聖愈湯、十全大補湯等益氣補血而止痛。

用於產後惡露不絕:因產時失血耗氣或產後操勞過早,氣虛下陷,血失統攝而致惡露不絕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補氣以攝血,則惡露自止。

用於產後發熱:因產時或產後失血過多,陰血暴虛,陽無所附,以致陽浮於外而發熱者,可用八珍湯去川芎,加黃芪以補氣益血,其熱自退。

用於產後排尿異常:素體虛弱,肺氣不足,復因產時耗氣傷血,肺脾之氣益虛,膀胱氣化失調而致小便不利或尿頻失禁,治用補中益氣湯隨證加減可愈。

用於產後自汗:產後氣虛,衛陽失固,腠理疏鬆,以致自汗持續多曰不止,動輒益甚者,可用黃芪湯(《濟陰綱目》)補氣固表,和營斂汗。

用於產後身痛:《校注婦人良方》曰:「產後遍身痛者,由氣虛百節開張,血流骨節,以致肢體沉重不利,筋脈引急」治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養血,溫經通絡。

用於產後缺乳:乳汁為血所化,賴氣運行。若脾胃素弱,生化之源不足,復因分娩失血過多,以致氣血虧虛,不能化為乳汁,因而乳汁甚少或全無,可用通乳丹補氣養血通乳,氣血充足,則乳汁自生。

用於產後乳汁自出:《校注婦人良方》云:「產後乳汁自出,乃胃氣虛。」治宜八珍湯去川芎,加黃芪等大補氣血。氣血旺盛,胃氣得固,乳汁當不自出。

5.婦科雜病

用於陰挺:即現代醫學所指的子宮脫垂或陰道壁膨出。概由臨盆過早、難產、產程過長,以及臨產用力太過,或產後勞動過早,或長期咳嗽、便秘等,以致脾氣虛弱,中氣下陷,任帶二脈失於提攝,故陰挺下脫。可用補中益氣湯益氣升提,且黃芪分量宜重,可用至30~90g,以增強益氣舉陷之力。

用於陰吹:婦女陰道中時時出氣,或氣出有聲,狀如矢氣者,謂之陰吹。多產之婦,或素體虛弱,中氣下陷,胃氣下泄,不循常道,逼走前陰。治宜補中益氣湯益氣升清,調理脾胃。

用於陰痛:有婦人素體虛弱,或產後操勞過度,以致氣虛下陷,宗筋縱弛而陰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補中昇陽,其痛能止。

由上可見,黃芪在中醫婦產科中的運用極為廣泛,確是一味力大功宏的補氣中藥,且其益氣昇陽、固表斂汗、利水退腫的作用尤為人蔘、党參所不具。但其功用畢竟重在補氣扶陽,故凡氣滯濕阻、食滯胸悶、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則亦在所不宜,不可妄用之,免犯「實實」之戒!

古人不僅善用黃芪治療疾病,而且善用黃芪補益身體。黃芪不僅是醫療中的常用中藥,而且也是經濟實惠的滋補品和調味品,可用於煲肉、泡酒、做菜、調味、去腥。民間常用黃芪煨大棗,黃芪燉母雞,黃芪煮黑豆,則更是美味佳肴,補益上品。其營養豐富,既補身體,又別有風味,為產婦、老弱、病後體虛者的上好補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體質增強,榮顏潤膚,延年益壽。

黃芪的功效

一、黃芪有補腎的功效

黃芪補氣,通常認為主要是補脾肺之氣,然《名醫別錄》中言其「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藥性論》雲黃芪「主虛喘,腎衰,耳聾」。可見,黃芪亦有補腎作用。元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指出黃芪「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葯,又治膚痛,則表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葯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葯,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葯」,明確指出黃芪可以「補腎臟元氣」。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腎臟·補腎第八》59首方劑中,含黃芪的有13首,以黃芪冠名的方劑有5首,即黃芪建中湯、黃芪湯、樂令黃芪湯、黃芪丸2首,表明運用黃芪補腎氣在古代非常廣泛。

二、黃芪有補血的功效

李東垣創製當歸補血湯,方中重用黃芪,一般多認為該方意在補氣而生血,但筆者認為黃芪也有直接的「補血」功效。黃芪「補血」之說首載於《日華子本草》,書中言:「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即明言黃芪「助氣」與「補血」並存。從補氣生血角度認識黃芪「補血」功效的文獻記載頗多,清代楊時泰在《本草述鉤元》言其「生血」,乃「試就其益衛而即能生血者參之,血故液所化,液即氣所化也」。清代陳士鐸《本草新編》亦認為黃芪「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

故黃芪的「補血」之功,無論是直接補血還是補氣生血,補血之功明矣。

三、黃芪有活血的功效

黃芪「活血」之功首見於《名醫別錄》「逐五臟間惡血」。《日華子本草》言黃芪能「破症癖」,張元素《用藥心法》載黃芪能治「血脈不行」,張璐《本經逢原》認為其「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擬於壅滯也」。仲景名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就是以黃芪與桂枝、芍藥、生薑、大棗合治血痹、肌膚麻木不仁。

《聖濟總錄》中記載「黃芪散」用於治療傷折疼痛,該方主要組成為黃芪、續斷與當歸。現代藥理實驗證實黃芪有活血之功,一是通過擴張血管、提高心泵血功能來改善血液動力學;二是改善血液流變學,表現為減少血小板黏著和聚集、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改善動脈硬化。

四、黃芪有止血的功效

止血通常認為,黃芪能補氣攝血,其止血作用是通過補氣而發揮,主要用於氣虛出血證。但考古代文獻黃芪亦有直接的止血作用。《日華子本草》載黃芪治「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證類本草》引《孫用和方》云:「治腸風瀉血:黃芪、黃連等分,上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聖濟總錄》載:「吐血不止,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為末。每服一錢,姜蜜水下。」鄭曙琴等報道,黃芪在3058首古方中有141首治療吐血、嘔血、鼻衄、咳唾膿血、尿血、便血、婦科出血等證,可見黃芪有較好的止血療效。

黃芪的作用

一、黃芪有祛風的作用

清代柯韻伯在《古今名醫方論》中有言:「惟黃芪  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葯也。」柯氏認為黃芪「功同桂枝」,可用於內外風疾,屬「補劑中之風葯」。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云:「《本經》謂主大風者,以其與發表葯同用,能祛外風,與養陰清熱葯同用,更能熄內風。」,明確指出黃芪有祛風之功。宋代《本草衍義》記載:「唐許胤宗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告術窮。胤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芪、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文中並指出防風與黃芪世多相須而用治風疾。鄭曙琴等報道在治療中風古方中含黃芪者有140方,風疾包括諸風雜治、五臟中風、偏風、中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風偏枯、風不仁、風癱瘓等。

二、黃芪有止渴的作用

《名醫別錄》雲黃芪「止渴」。清代張山雷《本草正義》釋曰:「甘能益津液,溫和則潤澤,而芪秉升舉之勝,助其脾胃津液,斯口渴自止。」張氏認為黃芪具升舉之性,能助津液而止渴。《本草綱目》引《外科精要》曰:「治渴補虛,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後發瘡疥,或先癰疽後發渴,並宜常服此葯,平補氣血,安和臟腑,終身可免癰疽之疾……名黃芪六一湯。」表明黃芪可用於各種渴證。《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運用黃芪湯治癒胡適的消渴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有降血糖及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作用,常用於糖尿病的治療。

三、黃芪有止痛的作用

張元素《珍珠囊》載黃芪「諸痛用之」。本草文獻關於黃芪止痛闡述不多。但據鄭曙琴等報道,古代治療各種疼痛如風濕痹痛、頭痛、腹痛以及婦科疼痛等方劑和醫案中,常配伍黃芪,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止痛功能。如《本草綱目》引《永類方》:「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黃芪、人蔘等分為末。以大蘿蔔一個,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兩,淹炙令盡,不令焦,點末食無時,以鹽湯下。」 通便黃芪還具有潤腸通便之功,可用於老年習慣性便秘。《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黃芪湯,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澀」。黃芪湯主要藥物為黃芪、陳皮,書中並指出「秘甚者不過兩服愈,常服即無秘澀之患。此葯不冷不燥,其效如神。」現代醫家多在黃芪湯基礎上加減,用於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

通過整理古代文獻,發現作為補氣良藥的黃芪還具有補腎、補血、活血、止血、祛風、止渴、止痛、通便等作用,可見其臨床應用甚廣,值得進一步研究與利用。

重用黃芪以升陷,其適應證為臟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腎下垂等)、重症肌無力、肌肉萎軟、呼吸困難、眩暈等屬氣虛下陷者,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湯加黃芪30g,再配枳殼3g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殼反佐,因胃屬腑主受納,胃氣以降為順,雖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氣需降.故重用黃芪補氣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殼以順應胃氣以下降,以促進胃黏膜之復原。治脫肛,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載方:黃芪120g,防風9g。此方實出王清任治脫肛之黃芪防風湯。王氏方:「黃芪四兩,防風一錢。」李東垣認為: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可見王清任之黃芪防風湯實源出於東垣.防風之分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脫肛的確有效。子宮脫垂,治以補中益氣湯加首烏。加首烏之意,一者在於引經,二者因胞宮沖任所系,全賴陰血所養.氣得血養,血得氣行,氣血充和,沖任得調,所系之胞宮則能復其原位。若能配合針灸,加強沖任之調理,則取效更捷。重症肌無力,治以強肌健力飲,此方為自擬經驗方,亦重用黃芪為主葯,重症肌無力證候較複雜,除眼瞼下垂外,可有復視,吞咽困難,構音不清,四肢無力,重者呼吸困難,大氣下陷,危及生命。鄧鐵濤認為該病的最大特點是肌肉無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氣虛之證,並由虛至損,且與五臟相久治療上緊抓脾胃虛損這一病理中心環節,重用黃芪以補氣升陷,同時針對兼夾之證調理五臟,重補脾胃,以運四旁,促病痊癒。

丹青三甲散(干祖望)

組成:三棱6克、莪術6克、山甲10克、土鱉蟲10克、蟬衣10克、鱉甲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落得打6克。

功能:破氣消瘀,攻堅化痰。

主治:聲門慢性病,其中以聲帶長期水腫,室帶嚴重腫脹增生以致把聲帶全部或部分覆蓋。披裂嚴重腫大如槌。發音長期嘶啞,各種治療均告無效。並排除惡性腫瘤者。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兩次飯後服。

方解:方中三棱、莪術,重劑盪氣破血,峻猛攻堅,否則即無法應付此類痼疾。土鱉蟲功亦破血積,攻堅結。鱉甲則散結破瘀。後兩者與前兩者,功效似乎相近,但 蟲類葯畢竟比植物葯更為猛峻而容易見效。再加以穿山甲的通經竄絡,消散積滯而相得益彰。昆布、海藻消痰退腫軟堅。桃仁、紅花、落得打活血化瘀。再藉助於蟬 衣的清虛之氣,著意於揚聲開音,而且十味重猛之葯,調濟一味輕清之品,更顯示出配伍的寬猛相濟。

加減運用:偏於氣滯者,加九香蟲、枳殼。偏於瘀者,加五靈脂、王不留行。偏於頑痰者,加白芥子、萊菔子、川貝粉(吞)。充血較甚者,加蒲公英、銀花、蚤休。當然以上諸葯,並非都要加入,只需取其一二。而加味之後,原方也可根據病情減去幾味。

烏扇——射干

紫薇——凌霄花

鼠婦——地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玉龍醫論 的精彩文章:

診余課讀,博採眾長
保胃,健康過春節!

TAG:張玉龍醫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