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完美落幕,別了,李嘉誠
泛維特
導語
不管怎麼說,李嘉誠的時代,是過去了。今天這個時代,是科技創造財富的時代,李嘉誠更多一位高拋低吸的商人。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李嘉誠已經向世人證明了傳承千年的最傳統的中華商業文化所能達到的驚人高度。別了,李嘉誠!一路走好!
一、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
「我明年90歲啦,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輕過,歷盡困難試煉,我深刻知道成長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長機遇巨浪中,愚人見石,智者見泉。」
去年6月27日,臨近90歲高齡的李嘉誠參加汕頭大學2017屆畢業典禮時如是說。
時光回到76年前,香港某條街上的一家塑膠錶帶公司,一名14歲的少年正在努力地工作。他白天當店員,晚上學習。不但學習有關塑膠工業的知識,還買來一些原本用作柴燒的舊書「搶知識」,包括初中至大學一年級教科書,還有《辭海》。
這個12歲就被迫輟學謀生的廣東潮安少年,曾被會看相的同鄉說「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
而他自己大概也沒想到,幾十年後,他會打造出一個巨大的商業王國,成為世界華人領袖。
眼下,他勤力做嘢,希望改善母親和弟妹的生活,「想怎麼讓我的家庭、我的媽媽不用受這麼多苦」。畢竟在父親去世前一天,他許下承諾︰「我們一家人,一定會過得很好。」
有趣的是,也正是因為有少年窮的經歷,今天李嘉誠就香港高房價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說:「不能把買房看得太重要,如果女孩子說沒有房就不結婚,那如果是我我就會說,不如趁年輕你再找一個吧,不可能很年輕就要買房。」
時光流轉,一晃大半個世紀就過去了。當年的潮安少年,還有4個月就要滿90歲。在最新的福布斯年度全球億萬富豪榜中,他排名世界第23,身家達349億美元。
既壽登耄耋,且富貴不可勝言。
他就是華人世界無人不曉的「超人」——香港上市公司長和董事會主席李嘉誠。
3月16日,他像平時的每個工作日一樣,按時起床做運動,運動間隙還朝樓外「偷拍」他的記者揮了揮手。下午就去了長和系業績會,並宣布了一個足以震動華人世界的消息:退休。
以下是其退休全文:
李嘉誠表示,主持5月10號股東大會之後,正式離任集團主席位置,由長子李澤鉅接棒長和系。退休之後,他將擔任集團的資深顧問,同時還會披上「新的戰衣」——投入到基金會的工作中去,特別是醫療和教育領域。
二、孤獨的李嘉誠
李嘉誠的辦公室陳設非常簡單,桌面上乾淨得一張紙都沒有,因為多年來他堅持「今日事今日畢」。
碼頭工潮中工人們把他畫成奸商和魔鬼,李嘉誠還開玩笑: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與自己相處
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熟悉李嘉誠的人,也常說他們看不懂他。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他真的沒有生氣過嗎?他會因為什麼事情而難過?他發過火嗎?」面對這一連串問題,幾位跟了李嘉誠十年以上的下屬一臉迷茫,想了很久,他們實在回憶不起是否有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問起李嘉誠強勢的一面時,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餘年的高層反問:強勢怎麼定義?
在她這麼多年的印象中,李決斷非常之快,但並不是個咄咄逼人的人,他很會傾聽下屬的意見,「如果你是對的,他會聽你的,而不是堅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誠時常表現出單純快樂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變成了一個念舊好玩的老頭,總是和身邊的人說,這裡原來是啥樣的。
李嘉誠還每周為兒孫們親任導師,自己準備課程、案例,據一位接近李的下屬透露,3年來,他給孫輩們上的課,既有道德討論,也有文化批評、世界經濟。孫子、孫女年紀都很小,要演繹生動,難度很高,但李卻樂此不疲。
為了告訴兒孫們風險是怎麼回事,李嘉誠甚至還專門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張AIG股票。他把這張股票裱起來,標註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故事,並且寫上「以此為鑒,可惕未來」。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孫兒們還不過幾歲。
另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透露,李嘉誠喜歡看電影,而且,看電影時,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後隨著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在這位下屬看來,李嘉誠其實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家中,開口就要20億,李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
李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張問他:你為何這麼冷靜?
李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當時他勸告張子強:你拿了這麼多錢,下輩子也夠花了,趁現在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如果再弄錯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再幫到你了。
有趣的是,據李嘉誠透露,後來張子強又打來電話,李說,你搞什麼鬼,怎麼還有電話?張子強在電話中說,李生,我自己好賭,錢輸光了,你教教我,還有什麼是可以保險投資的?
李嘉誠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麼,我不會了。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
一位採訪過李嘉誠的記者寫道:李嘉誠的心胸之大——收購和記黃埔此等之事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撐出來的:喪父、養家、肺病、貧窮……當一個人在自己15歲左右經歷這一切挑戰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獨是他最自然的常態
「他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
「他11歲就逃出來,一路上都是一個人在奮鬥,他老和我們講自己縫衣服,到現在依然如此。」一位下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的襪子都是不能見人的,因為他自己縫補了好多次。
李鼻樑上的黑框眼鏡,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錶,也總是同一塊,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鐵城的太陽能手錶,他非常喜歡,才很大方地跟售貨員說:「你不用給我打折啦。」這款手錶的售價是3000港幣。
鏡頭前,李總是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而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李樂於向別人展示他穿了數十年的西裝皮鞋勝於向別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辦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
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每周在這裡工作五天半。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几。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擺著一個裝飾盒。
李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24個字,凝聚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孤獨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態。」那位熟知李嘉誠經歷的高層如此評價道。在她看來,經歷過少年磨難的李嘉誠,早已習慣了孤獨的感覺。
回憶早年的苦學生涯,李說,「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問』,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這是一個孤獨之旅,命運剝奪他的,李要靠自己搶回來。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誠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他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撿起教科書,李時而扮演學生,時而扮演老師,摸索教學和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說,「他現在的習慣,就是來自於此。」
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有兩塊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寫的兩段話,一段是: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2013年11月22日,李嘉誠如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這是這位華人首富的另外一面。
1980年起,李嘉誠決定設立個人基金會,希望「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時候,他們就已經捐獻巨資。2007年5月,《時代》雜誌公布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李嘉誠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齊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誠做出這一決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心路歷程。金錢,也曾經對李充滿誘惑。因為李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李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所以,在創業成功之後,李也曾享受過金錢帶來的快樂。
據媒體公開報道,1956年,28歲的李嘉誠已躋身百萬富豪之列。那時候的李,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李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香港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
但是,就在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誠徹夜難眠,第一次認真審視財富,「財富能令一個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後來回憶說。
至少在半年的時間裡,李嘉誠一直鬱鬱寡歡,晚飯後,常一個人駕車到西環半山上的寶珊道發獃。李說,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李突然領悟到:「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嘉誠開始不斷捐獻,直至1980年,李已經52歲,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首先,李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汕頭大學。辦學是個無底洞,李此舉曾引來一些朋友的擔憂,但李志氣堅定,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李說,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
而今,這片昔日的農田上,已經培養出了大批碩士和博士,一些人已經進入社會工作,採訪中談及這一話題,李嘉誠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現在,李逢人便稱,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然而,外界同樣很少知道的是,這一稱呼得來同樣不易。
據李嘉誠透露,2003年的某個夜晚,為基金會的未來,他再次徹夜難眠。因為他日漸體會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會停止運作,而基金會無止境地運作,就需要投入大筆大筆錢,他擔心,這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於子孫的財富權利?
彼時,李嘉誠也被家族財產的傳承所困擾。一端是自己的親骨肉,一端是自己的夢想,到底該如何取捨?
突然,李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李嘉誠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透露,這個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讓他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用筆墨難以形容!」
三、商人李嘉誠
2008年金融海嘯後,歐洲經濟陷入低迷。從2011年開始,李嘉誠持續從亞洲市場的高點套現轉而抄底歐洲。從數據上看,李嘉誠幾乎是在國內經濟發展的最高點開始分批從香港和大陸撤離,然後投向了歐洲。
在撤離的過程中,中國的房地產開始了「去庫存」的戰略,房地產價格一度出現了飆漲,而李嘉誠重金投資的英國,則由於「脫歐」而被外界看淡。看上去,這一次抄底不是那麼成功。
一時間,各路媒體開始對李嘉誠進行了各種諷刺和討伐,有人認為李嘉誠來回損失了上千億,這一次老爺子失算了,有人則認為李嘉誠是個賣國賊,在中國經濟不穩定時開始大規模撤資,而最有名的,則是官媒新華社旗下智庫機構「瞭望智庫」,發表了署名羅天昊的《別讓李嘉誠跑了》,文章非常的辛辣,直指李嘉誠利用了大陸的政治優惠建立了龐大的帝國,然後在經濟不景氣時悍然撤離,完全沒有擔當,羅天昊認為李嘉誠「不能輕易一走了之」。
文章引起了極為熱烈的討論,也將李嘉誠推向了輿論的旋渦,這在這麼多年來是非常罕見的。李嘉誠曾對此文專門作出過回復,以下節選自該次回復原文:
我說一下現在網上各種對我的指責,說我忘恩負義,唯我是利,佔了便宜之後轉移資產到歐洲,面對經濟危機不是承擔責任而是全面撤資、影響到中國的面子和信心,並高呼「別讓李嘉誠跑了」。甚至說香港目前的經濟停滯困難,是我們這些「豪族」畸形的經濟手法導致的。
我想寫這類文章和贊成這些觀點的,也是抱持善意,他們愛國愛民的心我能理解。但是他們不懂起碼的商業原則,以及市場經濟的運作真相,甚至於,他們不懂真正的人性。
讓我們回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90年代初重啟改革、97年香港回歸之際,香港的社會波詭雲譎,各種傳言甚囂塵上,對是否改革開放、是否會回到文革、是否會全面實現市場經濟、是否保持一國兩制等重大問題,抱有疑慮的非常多。
在每一個政治關鍵的節點,都有大量的動搖者裹足不前,甚至逃之夭夭。每一個人都面對這些艱難的選擇。
我只是一個商人,在每一個關鍵節點的選擇上,我認為風險與利益同在,和很多人判斷不同。於是我在大陸遍地投資,港口、地產、金融、科技等領域都有涉及。指責我的文章說我與官方走的很近,利用了權力資源。這是典型的事後判斷。
回到當年,我選擇與官方進行合作,官方在政治上同樣獲得了巨大的回報,這本質上依舊是一門生意,尤其是風險和利益同在且巨大的生意。
我感謝當時的官方和政府,我也幫助了他們,帶來了急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讓香港乃至全球商界對中國更有信心。
在本質上,我們可以相互感恩,但是互不相欠,這就是生意。有人希望商人能夠承擔政治責任,甚至在政治領域有所建樹,我想說,商人沒有這個能力去承擔政治責任。
中國經濟整體依舊是向好的,這個我肯定。13億的人口和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機會肯定是無限的。但是經過了這麼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及信貸過度,已經來到了一個峰值,下一步會怎麼樣,我也不會貿然下結論,但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商人的首要目標是讓資本更安全,其次才是增值更快。
我當年大舉投資大陸和現在全球布局,時間點不一樣,考慮的自然不一樣,但都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除此以外,沒有其他原因。就是現在,我在大陸依舊還有不少投資。
如《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所說,1967年、70年代末、90年代初、97年香港回歸這些重要的節點,我的選擇正確,因而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但事實上,正常的商業是不需要經過這種政治選擇的,而是相對純粹的經濟考量。有正常的政治氛圍和良好的商業環境,就不會存在誰跑不跑的問題。存在這個問題,恰恰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在職業上,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個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職業是失敗的,人生也是殘缺的。
不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沒有資本利潤去做善事。
……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神化,也不要把我妖魔化,其實我像你們現在的同事,也像你鄰居的老頭而已。
我和他們一樣犯過錯誤,也和他們一樣慈祥友愛。我承擔了我的錯誤,也獲得了我的榮耀,我的人生由我自己負責,你們每一個人同樣也是。
不要給我過多的褒揚,也沒有必要潑給我很多髒水,雖然我不在意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在意你對你自己心靈的灼傷,以及毒化中國人脆弱的輿論環境。
我的生意或許部分不在中國,但是我的心一直在這裡,根依舊扎在這裡。我是潮汕人,也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也是加拿大籍,最終我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的故鄉,我愛我的祖國,我也愛我們共同居住的地球,我的愛真摯而深沉,和你一樣。
這是我的真心話,也是我的誓言。
四、功與過
不管怎麼說,李嘉誠的時代,是過去了。
今天這個時代,是科技創造財富的時代,你看世界排名前20的富豪,幾乎全是從事科技行業的。就算是在華人富豪榜中,李嘉誠的排名,也在馬化騰、馬雲之後。
歸根結底,李嘉誠更多一位高拋低吸的商人,他的產業,主要集中在港口、零售、基建、能源等產業里。這麼多年來,你看過一樣震撼性的新發明、新產品,是李嘉誠搞出來的嗎?
所以,這些年,局限於自身的眼光、視野和路徑依賴,李嘉誠基本上沒有參與多少高科技的投資。就算移師英國後,李嘉誠仍然打的是搞基礎設施、房地產這種拳路。
李嘉誠畢竟老了,要重新換另一個跑道,也有心無力了。仍然做自己熟悉的老本行,也算是相當穩健了。
當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宿命。李嘉誠從一個只讀完初中的人,一個茶樓卑微的跑堂者,一個五金廠普通的推銷員,敏銳地抓住了塑料花生產、房地產大漲、收購和黃進入航運等先機,成為了香港首富,已經企及了他那一代企業家中的極限。
(香港街道)
這麼說吧,如果你在1972年買入長江的股票,那麼今天的回報是1500倍。如果再加上受到的股息,回報已經超過5000倍。也就是說,當時你只要投入2萬元,那今天你的財富已經達到一個億!
更值得嘉許的是,李嘉誠做了很多慈善事業,盡了他的可能去服務社會。特別是投入巨資建設汕頭大學,更是贏得普遍讚譽。
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李嘉誠已經向世人證明了傳承千年的最傳統的中華商業文化所能達到的驚人高度。
江山代有才人出,任正非馬雲馬化騰,一代代企業家都有他們自己的奮鬥之路!至於對一位90歲的老人來說,李嘉誠已經完成了他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我們不必苛責於他。
往深處講,一個人活著,也不僅僅是為了名和利,更重要的,也許是求得一種心安理得。畢竟,每個人都兩手空空而來,也終將赤條條而去。
正所謂: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天知曉!
一個時代的完美落幕,別了,李嘉誠!一路走好!
——END——
歡迎關注我們公眾號,以下是部分家族信託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