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人致死」事件引發的思考
文 | HeyCars 秦義勇
熱點聚焦
時間:當地時間2018年3月19日(周一)晚上10點左右
地點: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Tempe)的一個十字路口
事件:一輛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倒一名騎行者並導致後者不治身亡
一大早,有關「Uber自動駕駛撞人致死」、「全球首例自動駕駛汽車致死事故」、「Uber路測全面暫停配合調查」等新聞就鋪天蓋地砸向睡意猶存的我,一方面,不得不佩服移動互聯網時代熱點新聞的傳播速度,以及廣大媒體朋友的敬業精神;另一方面,願逝者安息!
據悉,事故發生時,車輛處於自動駕駛狀態,時速 65 公里且沒有減速,車上有一名司機。目前事故正在進一步調差中,而Uber也在第一時間叫停了在亞利桑那州、舊金山、匹茲堡和加拿大多倫多的自動駕駛車輛測試,並發了官方推特進行道歉,宣稱會積極配合警方調查。
Uber 官方推特截圖
這是全球第一例自動駕駛車輛致行人死亡事故。
說實話,看到這則消息,腦子裡挺亂的,畢竟,我既不在事發現場,也不是任何責任方,更不是自動駕駛行業的「磚家」,對此,我能說(瞎攪合)什麼?
身為這個社會99%坐等自動駕駛成果的普通大眾中的一員,我也有諸多疑問:
1.自動駕駛研究這麼多年,為何還是問題百出?
2.尚不成熟的技術就上路測試,有的甚至開始自動駕駛載人服務,這種盲目自信的底氣在哪裡?
3.在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面前,如何避免類似悲劇的發聲?
事故回顧
事實上,此次事故並不是Uber在坦佩遇到的首次自動駕駛事故,幾乎剛好在1年前的3月25日(美國時間),Uber的一輛XC90 自動駕駛汽車與一台民用車輛發生碰撞並側翻,引起全球科技圈與自動駕駛業內的強烈關注。
發生在2017年3月份的Uber自動駕駛碰撞事故
而在前不久的2月24日,一輛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與另一輛車相撞,好在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在事故中的車輛損毀比較嚴重。據當事人透露,事故發生時,「我想要左轉,他(Uber測試車)想要右轉。當我在左轉的過程中,他仍然繼續行駛,直接撞到了我的車的右側前方。」
發生事故地點的谷歌街景照片(上)及損毀情況(下)
如果說此前的事故都是Uber自動駕駛測試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小打小鬧」,那麼此次事故就是「人命關天」了,對Uber本身乃至整個行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Uber這一撞,不僅「撞斷」了Uber自動駕駛研發的進程,也「撞開」了整個自動駕駛行業的危機,甚至「撞死」了一部分人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信心,再度引發了人們對自動駕駛安全性的質疑和擔憂。畢竟,這不是自動駕駛事故的第一次,或許,也不是最後一次。
頗為諷刺的是,Uber 研發中心負責人曾表示,「駕駛員可以隨時選擇自己掌控車輛。在駕駛過程中,這輛車的感應器還探測到阻礙交通的路邊停車、亂穿馬路的行人、騎自行車的人甚至一隻正在過馬路的鵝。」
自動駕駛等級劃分
技術難題
掐指一算,自動駕駛技術在20世紀就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並於21世紀初呈現出接近實用化的趨勢,並在近幾年爆發。
接下來發聲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國內外汽車大佬、科技大佬、甚至與汽車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和人也參與其中,儼然一副全民進軍自動駕駛產業的架勢。
隨著技術研發的推進,關於自動駕駛的法案、規則、測試場地等也相繼出台,甚至有的地區(譬如迪拜)開始實踐自動駕駛載人服務,自動駕駛看似一帆風順,行情大好。
迪拜測試首款自動駕駛計程車
但理想是美好,現實是殘酷的。一次又一次的大大小小的事故告訴人們,革命的道路是艱辛的,甚至是要流血的。
至於為啥自動駕駛經歷了多年的研發依舊問題百出?原諒我不知道。畢竟,千千萬萬個行業專家一時半會兒都難以解決的複雜的技術問題,我等一介凡夫是無法給到正確滿意的答案的。
但我知道,即便如此,在技術進步、時代發展的大趨勢面前,自動駕駛的研發和實踐征程還會繼續下去。我能想到的是,既然意外難以避免,如何將意外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譬如,既然道路實測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專門場地內的測試也有,但是不是可以通過更加逼真的場景模擬檢驗自動駕駛車輛的狀況呢?
盲目自信
我們並不排斥自動駕駛帶來的技術革新,但技術發起人群是否盲目自信就值得斟酌了。
2016年的特斯拉自動駕駛撞車致駕駛員死亡的事故,首次引發了業界的劇烈討論。且不說討論結果如何(其實無論結果如何,自動駕駛的研發照舊),就特斯拉本身這種將自動駕駛率先普及的「敢為人先」的做法,業界也是褒貶不一。
2016年的特斯拉自動駕駛致死事故
社會上本就有那麼一群敢於冒險(相對激進)的人,也有懼於嘗試(相對保守)的人,還有處於兩者之間的中立者。這種「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遊戲,每天都在上演,每天都有人參與,我們無法干涉別人的選擇,但我可以阻止自己成為「小白鼠」——其實我是一名中立者。
時代的發展也好、政府的支持也罷,或者僅僅是為了滿足利益的追求,我想說的是,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起者,同時也是引導者,研發自動駕駛的企業可以自信,但不能冒進。
借用激光雷達公司禾賽科技CEO李一帆的話說:「我們不願意接受的不是交通死亡本身,而是由新技術帶來的新增的、本來可以避免的死亡事故。從這個角度說,自動駕駛遠沒有成熟…(自動駕駛公司)應該用性能最好最穩定的感測器來儘可能增加系統冗餘…一切試圖走捷徑的低成本感測器方案,人肉小白鼠眾包都是無稽之談,是犯罪。」
行業警鐘
對整個行業而言,此次Uber自動駕駛致死事故也給所有參與者敲響了警鐘。
前美國交通部長 Anthony Foxx 在推特中表示:「這起事故是對整個自動駕駛行業和政府的一個警示,應該更加註重技術的安全性。」
目前,Uber、Waymo、百度和通用旗下 Cruise Automation 等多家國內科技公司,以及一眾傳統車企都在研發、測試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以期在未來幾年內將這一技術進行普及。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平台
但技術的發展往往是靠前的,而約束技術革新的相關法律法規則往往是滯後的,這也導致了目前自動駕駛領域的混亂、無序。如何保證自動駕駛技術的健康發展和有序應用,不僅僅是每一家相關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政府方面需要承擔的責任。
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國會議員 John Thune 曾一直提倡通過立法以加速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落地。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起事故「突出了對自動駕駛汽車制定相關法律的規定的重要性」。他說:「國會應該行動起來加強立法,指導汽車製造商們制定安全要求,並增加政府部門技術專家的數量。」
前路漫漫
當然,我們也不必對此次自動駕駛致死事故過度反應。正如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前主席馬克·羅森克(Mark Rosenker)所說,「公眾不應對Uber自動駕駛汽車致死事故反應過度。他提醒稱,美國平均每年發生逾600萬起交通事故,造成6000名行人和近40000人死亡。」
同時,他也說到,「但這起事故仍將是一個阻礙,我們必須設法應對來重獲公眾對自動駕駛汽車的信任。」
Uber訂購2.4萬輛沃爾沃CX90 SUV組建無人駕駛車隊
可見,自動駕駛的前景依然是好的,我們不能因為偶爾的事故就否定這一時代趨勢下的技術革新,但前路漫漫,需要客服的困難和挑戰還很多。
HeyCars點評:
自動駕駛是一場「技術革命」,革命的道路充滿了艱辛,也灑滿了未知。還是那句話,我們不排斥技術革新帶來的便利和進步,但希望革命的道路上少一點冒進,多一點謹慎;少一點意外,多一點安心;少一點心思,多一點真誠。
我們也堅信,自動駕駛的前景是好的!
※東邊日出西邊雨 馬斯克有苦說不出
※大眾汽車:有些人,我看你不爽已經很久了!
TAG:HeyCa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