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Blood》封面焦點文章刊登北大人民醫院黃曉軍團隊研究成果

《Blood》封面焦點文章刊登北大人民醫院黃曉軍團隊研究成果

2018年3月16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又一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血液學領域的頂級學術期刊《Blood》(血液)封面焦點文章。

該研究論文「Atorvastatin enhances bone marrow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in corticosteroid-resistant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atients」 (阿托伐他汀能夠改善激素無效型血小板減少患者的骨髓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第一作者為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孔圓副教授,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黃曉軍教授為通訊作者。

該研究首次發現阿托伐他汀能夠提高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受損血管內皮祖細胞的數量和功能,從而修復巨核細胞功能損傷,提升血小板的數量,減少患者出血癥狀,為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帶來福音。

血小板減少症,並不罕見,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可以發生於兒童、成年的常見出血性疾病。臨床上常因外周血小板破壞的增多及血小板產生的減少,表現為皮膚瘀斑、牙齦、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嚴重者可因腦出血危機生命。通常這類患者首選糖皮質激素治療。

黃曉軍指出:糖皮質激素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常用的一線治療,但是仍有15-50%患者出現激素治療無效或激素依賴,統稱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發病機理尚不明確、缺乏有效的臨床干預策略,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臨床科學問題。

作為學科帶頭人,帶出一支優秀團結的團隊被黃曉軍認為是職責所在。因此,黃曉軍帶領團隊積極開展以解決重要臨床科學問題為導向的血液系統疾病的創新性臨床轉化研究。從2014年開始,黃曉軍教授帶領孔圓副教授創建了移植患者骨髓微環境研究平台,針對移植後植入功能不良、血小板延遲植入等重要移植併發症的發病機制及修復治療開展了系列創新性轉化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礎上, 2016年該團隊啟動了從骨髓微環境角度,對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的發病機制及治療策略的探索。

黃曉軍教授課題組採用前瞻性配對臨床隊列研究,聯合原代骨髓血管內皮祖細胞-巨核細胞體外研究平台以及前瞻性小樣本臨床研究,首次闡明:

1.骨髓血管內皮祖細胞數量與功能損傷參與了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的發生;

2. 阿托伐他汀可通過修復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受損血管內皮祖細胞的數量和功能,部分修復巨核細胞功能損傷;

3.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該項研究首次從骨髓血管內皮祖細胞角度揭示了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的全新發病機制及其臨床干預策略,將為建立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的新型防治體系奠定理論基礎,有望改善臨床預後。

《Blood》特邀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Ishac Nazy教授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dam Cuker教授在本期Blood雜誌配發述評:「黃曉軍教授課題組工作提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不僅僅是一種疾病,而且是一類存在多種發病機制的異質性疾病,該項工作不僅開創了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新的研究領域,而且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的臨床干預提供了潛在的全新治療策略,為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孔圓解釋道:他汀類藥物是臨床常用的降脂葯,文獻報道他汀類藥物能夠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的血管內皮祖細胞數量和功能。我們前期研究發現,阿托伐他汀可以通過改善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功能不良患者受損血管內皮祖細胞的數量和功能,部分修復造血幹細胞的功能損傷,提示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血液惡性疾病患者的移植預後(該研究成果「Atorvastatin enhances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in post transplant poor graft function」 2016 年 12 月 22 日發表在《Blood》)。本次研究,是將已成熟建立的骨髓微環境研究體系推廣應用到常見血液系統疾病的新發病機制及治療策略的探究。

該項研究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中心和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支持。

1946年創刊的《Blood》由美國血液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主辦出版的醫學周刊,為血液學基礎實驗、翻譯及臨床研究原著的發表提供了國際論壇。該刊涵蓋血液學各方面,包括良、惡性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止血機制、血管生物學、免疫學異常及血液腫瘤學等研究。

圖1:黃曉軍教授骨髓微環境研究團隊成員

圖2:本期《Blood》雜誌封面採用了黃曉軍教授文章的實驗結果圖,提示阿托伐他汀能夠通過修復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骨髓血管內皮祖細胞,來改善巨核細胞的功能。

附:黃曉軍教授簡介

黃曉軍,血液病專家,亞太血液聯盟常委會主任、亞太細胞治療學會主席,第四屆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會長,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第八屆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九屆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及美國血液學會國際常委會委員。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項目」、「傑青」、「長江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擔任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教育部、科技部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國家重點學科、衛計委臨床重點專科負責人,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主任。

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項目、國自然「傑青」、重點項目等國家課題;以通訊或第一作者發表SCI 論文320餘篇,包括New Engl J Med(2篇Letter)、J Clin Oncol(2篇)、Blood(10篇)、Leukemia(7篇)、BBMT和BMT(61篇),入選2014,2015,2016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醫學);排名第一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任《中華血液學雜誌》總編輯、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影響因子5.8)副主編,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影響因子6.2)副主編, Chin Med J (Engl)副主編, Annals of Hematology高級編委;Blood,BMT,JHO及Blood Reviews的Editorial Board。牽頭制定10個血液病相關指南;培養博士後5名、博士生53名,碩士生9名,北京市拔尖人才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省級突貢專家1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專稿 的精彩文章:

酩悅軒尼詩帝亞吉歐正式入駐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
季加孚教授團隊獲得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TAG:騰訊專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