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把李承乾逼上了造反之路?李泰其實只是為李世民背鍋
李世民本人就得位不正,他本人雖然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有很大功勞,但他的大哥李建成同樣也功勞很大,而且一直是被他父親李淵當作接班人培養的。李淵當皇帝之後,就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他弟弟李元吉為齊王。
因為唐朝的史書在唐太宗時期,由唐太宗自己親自查看並修改過,所以留下了很多黑李建成而吹唐太宗的資料,後來流傳下來,到民間故事比如隋唐演義、興唐傳之類的小說里,就把李建成描寫成了一個負面形象,無功無德,還嫉賢妒能,要還李世民,最後李世民被逼才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其實並不是這樣。李淵從太原起兵開始,李建成就是他確定的接班人。既然如此,為什麼宗室李建成留守,而李世民外出征戰立功立威呢?其實這恰恰說明李淵更在乎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外出打仗是有風險的,而留守相對來說更安全,更不容易遭遇危險。所以,李建成才經常留守,而李世民是在為李淵充當爪牙鷹犬。
這也就是朱元璋從稱吳王的時候,就已經確立朱標為太子,但從來沒有讓朱標外出打仗,卻讓秦王、晉王、燕王和寧王這些人分別率兵北伐,或者抵禦元朝殘餘勢力的反攻。就是因為對朱元璋來說,朱標是太子,是國家根本,不能輕易放到危險的地方去,而秦王、晉王、燕王和寧王則是用來充當鷹犬爪牙的,就應該去打仗。
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的做法也是一樣的。作為朱元璋給他指定的燕王王位繼承人,世子朱高熾一直都在北平留守,而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則一直跟隨朱棣四處征戰,履危蹈險。一直到靖難之役結束之後,朱棣當上皇帝了,才開始嫌棄朱高熾過於仁弱,反而是朱高煦更加敢於冒險,又比較奸詐狡猾,更像他,所以才像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但最終並沒有真正改換太子,還是讓朱高熾正常繼位了。
在李淵當皇帝之後,尤其是天下大定之後,因為李世民功勞大,又有賢名,自然很容易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位。所以,李淵給予李世民各種賞賜和特權,就是希望能用這些來安撫李世民。但從李建成的角度來看,這些也恰恰說明,他的太子位越來越危險,李世民越來越有可能奪走他的太子位。所以,李建成也採取了一些反擊措施,來保全自己。
這樣,結果就演變成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宮門政變中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又入宮逼著父親承認自己成為儲君,不久後再禪位給他,當上了皇帝。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在自己當皇帝之後,也很快就冊立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其他兒子也先後封王,確立名份關係,就是為了防止再因為爭奪太子位而出現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事情。
作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相互之間兄弟鬩牆,甚至於喋血宮門,自相殘殺,這是人之常情。李世民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正如李淵也不想看到這個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結果。
但因為李承乾有足疾,變成了瘸子,所以性情大變,變得越來越古怪,也不再像以前一樣聰明恭順的,李世民對他也越來越反感。與此同時,魏王李泰則因為招攬文人學士,為自己換來了賢王的名聲,而李世民本身也有比較高的文學素養,所以對李泰越來越有好感,以至於有了廢黜李承乾,改立李泰為太子的想法。
為了當上太子,李泰揣摩李世民的心思,知道李世民的心結是玄武門之變,所以特別在意幾個兒子之間能否避免因為爭奪儲君之位而發生自相殘殺的事情。李泰就故意迎合李世民的心思說,如果他當上太子,他將會殺死自己的兒子,等他當皇帝死後,他一定會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或者侄兒。
為了當皇帝,不惜殺自己的兒子,這個想法對李泰來說,當然是為了表示自己當皇帝並不是出自私心,而是為了整個家族的權力延續。但從李世民的角度看,就完全不同了。在這之前,為了避免別人說自己當皇帝是出自私心,而把自己所有的兒子都殺死的,最著名的就是王莽。
王莽是讓孔光、劉歆等人用符讖理論和禪讓理論為自己粉飾,從而讓漢朝宣布把皇位像堯舜禪讓一樣,禪讓給了王莽。按照當時的說法,堯舜之間是禪讓,舜禹之間也是禪讓,但禹在當皇帝之後卻沒有禪讓給其他人,而是把位置傳給了他的兒子啟,從而開啟了夏朝。所以,王莽為了避免別人說她是像大禹一樣有私心,就把自己的兒子殺死,以保證將來把皇位傳給更有功德的人。
王莽在後世留下的名聲並不好,多數時候的評價都是偽君子,尤其是殺死自己的兒子,更是超出了正常的社會倫理所能接受的範圍。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連自己的兒子都可以殺死,還有什麼人是他不敢殺的呢?所以李泰這種投其所好的表態,反而加重了李世民對他的懷疑和厭惡。
李世民率軍出征期間,李承乾留守,承乾在宮中扮成胡人,讓人稱呼他為可汗,奉命輔佐他留守的大臣勸諫他,讓他不要胡作非為,李承乾很不高興。李世民回到長安後,知道了這些情況,對李承乾自然更加不滿了,也就越發考慮要換太子。李承乾知道之後,變也想發動宮廷政變,先下手為強,逼迫李世民直接禪位給他,但還沒發動,就被人揭發了,從而被廢黜了。
痛定思痛,李世民得出的結論就是,李承乾之所以能夠走到這一步,就是因為李泰為了奪儲,步步緊逼,讓李承乾不安於位,不得已才鋌而走險。所以,在下詔廢黜李承乾的同時,也宣布廢黜了李泰。最後,李世民選擇冊立性格柔弱的晉王李治為太子,並對大臣說,無論是李承乾還是李泰繼位,其他兄弟都活不了,只有沒有參與奪儲而且性格仁孝的李治繼位,他的兒子們才能得以保全。
反過來說,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李世民是在讓李泰為他自己背鍋。既然早已發現李承乾性情大變,已經不適合繼續當太子,將來繼位當皇帝,那麼就應當早做決斷,改立其他人為太子,而不是到處和人說他想換太子,卻又並不真正付諸實施,這就等於讓李承乾和李泰都不安心,只能繼續兄弟相鬥。這個做法其實和孫權晚年讓太子和魯王孫霸相互鬥爭很相似,只不過孫權做得比較明顯,而李世民一直比較溺愛自己的兒子們,所以不大容易被人看穿,但本質上其實都是一樣的。
※漢賊不兩立與王業不偏安,曹丕劉備和孫權的稱帝理由
※如果劉備聽諸葛亮的建議,早點奪取襄陽,就用不著關羽北伐了
TAG:蕭武彈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