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慶:追尋與摯愛攝影藝術的純粹
第十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第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商業類)銀質收藏,第24屆全國影展金質、銅質收藏,2017年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胡國慶一路走來獲得榮譽無數,他的影友粉絲圈更有著「國內商業攝影方向見賢思齊,要看向胡國慶」的說法。在與本報記者唐瑜的對話中,胡國慶不僅分享了自己在商業攝影領域的個人成長史,也表露了對攝影的摯愛和追尋藝術的本心。
訪談對話,這就開始
唐瑜:您是武漢大學新聞攝影專業出身,何時開始轉向了商業攝影方向?
胡國慶:我是1990年從武漢大學新聞攝影專業畢業的。在學校學的主要是新聞攝影,但我喜歡待在暗房擺弄,做一些「再創作」。當時除了嘗試紀實攝影、新聞攝影、風景攝影、人像攝影等,還會去拍一些帶有觀念性的個性攝影。我不太喜歡純粹再現客觀現實的紀實拍攝,而更鐘情於一些創造性的東西。
1992年,我到了深圳,創辦了自己的攝影公司,正式涉足商業攝影。攝影的路有很多條,我只是找到了比較適合自己的那條。
商業攝影是一種集合了商業性、藝術性的行為,要求符合商品本身的屬性。它的使命是美化商品,傳達商品的賣點,要求將產品訴求同藝術表現完美地結合起來。商業攝影是有門檻的,甲方市場的存在,決定了它必須立命於非凡的思想、創意和品質。唯有這樣,才能得到甲方認可,並最終量化為與之等同的貨幣價值。對於我來說,傳統攝影奠定了我的攝影基本功,商業攝影的多樣性則拓展了我的創作思路,而純粹的藝術創作則是我的至愛。
胡國慶學生時代作品,攝於1990年
唐瑜:武大的新聞攝影系培養了一批攝影中堅力量,那時候的攝影教育模式是怎樣的?
胡國慶:我們那時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是校園生活的主旋律,滿懷理想與人生憧憬,我很慶幸經歷了那個時代。記得當時開設了「美學」「哲學」及「藝術學」「攝影專業」等課程,授課老師都是當時國內外各個領域的泰斗級教授及攝影家、藝術家。武大濃厚的人文氣息使我們深深受益,每個學期都會舉行多個不同樣式的攝影交流展,且每逢全國大學生攝影沙龍展及全國高校攝影藝術展,我們都能包攬大多數獎項。我認為攝影教育,很關鍵的一點是要培養學生的攝影精神。
胡國慶商業攝影作品,攝於2007-2014年
唐瑜:您很早就在商業攝影領域業績驕人,對於目前國內的商業攝影現狀,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胡國慶:到深圳後,也就是1992年到1993年,才能說是真正進入商業攝影行業,拍攝面逐漸變得廣泛。那個時候還是膠片時代,基本要靠前期真刀真槍地去拍。到了1995年後,Photoshop開始普及,我的攝影風格步入了創意時代。可以說我是完整地經歷了中國商業攝影行業的發展。在膠片時代,日積月累的拍攝為我的商業攝影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攝影基本功是至關重要的。到了數碼時代,紮實的前期拍攝配合恰當的數碼後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作為一位商業攝影師,只有前期和後期同時掌握,才能在這個行業真正做到遊刃有餘。
從2004年開始,我就和歐美多家著名設計機構、廣告公司合作,也為國際頂尖品牌提供優質的攝影服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我相信有很多國內的商業攝影師跟我一樣,只是迫於和國外品牌的保密協議,不能廣為宣傳,也不能參加一些重要的攝影賽事及展覽。他們面對的都是國外最挑剔的藝術總監、圖片總監,對品質的要求極其嚴苛。大家看到的國內外優秀廣告照片,不少都是出自中國商業攝影師之手。我認為中國的商業攝影師相較於國外的商業攝影師,更像是一個多面手,專業水準是相當高的。
《一花一城》系列
《水殤》系列
唐瑜:最近網上有人對您的那組《一花一城》提出質疑,說這組作品借鑒西方的超現實主義繪畫。您對此抱持怎樣的態度?
胡國慶:從2014年到2017年,我創作了兩組帶有畫意色彩的古典超現實攝影作品《水殤》和《一花一城》。靈感來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的超現實主義繪畫流派。當這種流派通過攝影語言表達出來時,就必然繞不開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創作過程中,我運用了大量超現實的表現手法,打破常規視覺經驗,以求具有衝擊力的視覺表達。在我的創作前言中,我特意註明並闡述了展出的作品與繪畫之間的關聯。在這兩組作品中,各有一幅對經典模仿而「似曾相識」,這很正常,我也不會刻意迴避,個人認為繪畫是攝影最值得借鑒的一種藝術樣式,在向經典致敬的同時,我也在向繪畫致敬。
莫奈《草地上的午餐》,馬奈《草地上的午餐》,Dior廣告片
陳逸飛《夜宴》,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師都有模仿和借鑒的經歷,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藝術領域只要存在交流,就會有模仿發生。模仿是學習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是藝術家走向成熟的必然經歷,最終不斷吸納取捨,才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1992年,陳逸飛傳承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的《夜宴》以198萬港元被邵逸夫收藏,至今仍為美談。
當然模仿要有度,淺嘗輒止,一味地模仿是沒有出路的,更重要的是賦予新意,體現個性,藝術家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風格。
唐瑜:隨著國內影像收藏市場的發展,您作為藏家偏愛的創作者之一,能跟普通影友傳授一下攝影收藏方面積累的經驗嗎?
胡國慶:任何一個攝影家、藝術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被一些權威的美術館、藝術博物館、知名畫廊及藏家收藏,讓作品比藝術家的生命更長久。這對於藝術家來說是一份至高的榮譽,在肯定他們藝術價值的同時,也產生了可觀的經濟價值。畢竟藝術家是要生存的,只有生活能夠繼續,藝術創作才能接著搞。
《沉默的庫區》 鉑金印相作品
《上海,2100年?!》 鉑金印相作品
我是一名職業攝影師,有相當多的作品進入了藝術典藏領域。作為被收藏者,在行業內要保持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始終保持旺盛的創作激情,不斷湧現新的作品。同時要積极參加圈內的活動和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展覽及賽事,讓更多的人認識你並了解你的作品。
另外,我也收藏了很多藝術家的作品。作為藏家,我有些心得。藏家自身要對攝影及藝術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對藝術家的未來判斷要有敏銳的眼光,要了解作品背後的時代背景和語境、作者經歷等,真正讀懂影像藝術品的收藏價值。最關鍵是一定要收藏原作,也就說要有攝影家、藝術家親筆的簽名及限量版數。目前的攝影作品收藏剛剛興起,依然還不成熟,但勢頭很好,令人充滿期待。
唐瑜:參與重大攝影活動評選工作中,您秉持的判斷好作品的標準是什麼?另外,您能不能談談對當代攝影的看法?
胡國慶:有人說選擇了什麼樣的評委就選擇了什麼樣的標準。我一直堅守的標準是,好作品一定要有技術性和藝術性。技術性代表了難度,藝術性代表了高度,二者同等重要。
我們知道攝影是最年輕的藝術門類。不管是傳統古典攝影、現代攝影,還是後現代攝影(當代攝影)都是相互依存的,藝術應該是多元的。很多人說現在的攝影越來越看不懂了。我個人覺得當代攝影和現代攝影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觀念的,後者是形式的。它是藝術家個人人生哲學、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的直接表現,因而不能用傳統的審美方式去評價和解讀後現代藝術或當代攝影作品。我個人從來不認為當代攝影是純粹的攝影,它不局限於攝影本身,當代攝影中的「攝影」只是一種媒介、一種體驗。在我眼裡,它們的作者是藝術家而不是攝影師。
從一般觀者的角度來說,觀看當代攝影作品是很累心的。這需要不斷地學習和了解藝術史、藝術流派和藝術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識,才能避免在當代藝術作品面前顯得無助。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22期·2版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