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藝術中的思想與行動

當代藝術中的思想與行動

當代首先要求的是顛覆性,強調批判,當代藝術在中國是很難討論的,因為這是個發展的概念,但實際上我們並不用被當代藝術這樣一個概念拖累,只要明確在藝術史的邏輯中,究竟要做什麼,要做藝術史之中,還是之外的事情,怎麼對藝術史中質疑的事情進行顛覆,怎麼去做他們沒有完成的,怎麼把前邊的問題划上句號,再重新開始,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可能更重要。

無名之地——王家增作品展


展期:2018年3月18日-4月15日

地點:築中美術館(新館)

GIF

展覽主要展出了王家增到北京後近兩年的新作,作品量不多,但體量與整個空間相得益彰,大氣、肅穆、純粹,作品的完成度很高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長久以來,王家增憑藉著廢墟的詩學確立了在中國藝術圈的地位,以北方大工業城市廢墟為主題對象,試圖在廢墟化的物性與殘碎的心性之間重建悖論的聯繫,其獨特的鐵灰色及其中的反省意識讓人難忘。而藝術家由於工作原因到北京後,他的作品發生了更為內在的轉向,更加明顯地突出了個體的生存狀態,並試圖通過「廢棄物」來推進繪畫的可能性和救贖,在研討會上,王家增說道,在近兩年的創作時間裡,他一直在推倒重建,發現一些偶然性的東西,並用抽象的空間關係探索作品中的內在節奏感。

劉韡:「幻影」

展期:2018年3月18日-5月6日

地點:長征空間

GIF

劉韡近期的裝置及繪畫創作持續回應著快速變化的城市肌理,並以抽象的方式讓觀眾注意這些材質本身,從而提煉這個城市的感性譫妄。在此次長征空間的個展「幻影」中,劉韡的興趣則轉向覆蓋於材質和顏色之上的陰影。與展覽同名的裝置作品「幻影」系列(2018)在金屬材質上展開噴繪,讓這個在空間中彎曲的鏡面既反射光線,也吞沒陰影。這些作品被交錯地安置在空間中,讓觀眾走入展覽中的同時,身體也隱沒在這些景色里。穿越「幻影」,劉韡的另一件全新系列創作「周期」(2018)則將長征空間的主展廳轉換為一個裝置勞作的場域。以水泥澆築的巨型球體(取自氣球的形象)和帶有城市肌理的拼裝物件分別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如同它們在車間內的裝配過程,並且回應著另一件多屏錄像作品之中近乎抽象的光點。而藝術家形容這些球體速度不一的軌跡「如同它們各自都帶有著個別的時間感」。

理查德·迪肯:新雕塑


展期:2018年3月17日-5月12日

地點:北京公社

GIF

「新雕塑」作為英國藝術家理查德·迪肯為在中國的第一次個人展覽,呈現了「Custom」和「Alphabet」 兩個系列的全新作品。藝術家將自己定義為一名「fabricator」(製造者),而不是一名雕刻家或塑造模型的人。讓理查德·迪肯感興趣的正是製造或者說建造的技能。正如「fabricator」在中文翻譯中可能對應的多重含義一樣,一名「製造者」既可以被當作是一位組裝不同材料的建造者,也可以被理解為一位有能力組建新事物的創造者。理查德·迪肯選擇處理材料的方法所具有的可能性與有限性對於他構想方案發揮著同等關鍵的啟發作用。藝術家為自己的創作設立遊戲規則,同時留出自由發揮的空間;他按照某種規則理論上可以製造出無限個排列組合,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會不加選擇地呈現所有實驗結果。理查德·迪肯的雕塑既像字母那樣將基本元素有機結合,實現材料與技術的多樣化,又符合定製的邏輯,讓每一次演繹都成為獨一無二的創造。

觸目——郭振宇藝術作品展


展期:2018年3月17日-4月8日

地點:今日美術館3號館

GIF

展覽主要集中體現了郭振宇近年來創作的思路與探索歷程,不難發現,他的畫面下埋藏著一種身體性的視覺感知,它能夠觸及到與繪畫有關的情感、內容、形式甚至語言。實際上,郭振宇大量的繪畫都充滿了災難意識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擔憂,在充斥著基因學、核武器、人工智慧等等各類不可預知的危機重重的現實中,必然有一種災難的感受力,這種感受力必然既是情感精神性的,更是身體性的,郭振宇以此為基點,觸及繪畫,構建出一個充滿生命表現力的肌理世界,無疑申明了一種明確的態度:進入生活的暗處。一條暗的線索,一種「陰影式」的生存模式。郭振宇的繪畫正是試圖將這種行動的手的觸覺力量引入到觀看和視覺認知的維度上來,用以考證表現性的激情是如何轉化為觀念性激情的。此時,觸覺就成為一種思想,觸覺就是思想觀念本身,郭振宇試圖在一種觸覺性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呈現一種思想的激情。

介質轉換


展期:2018年3月17日-4月22日

地點:成當代藝術中心

GIF

展覽以新媒體及互動藝術為主要對象,彙集了藝術家鄧悅君、何盛源、彭顯鋒、阮悅來、宋戈文、吳夢詩、許仲敏、許倬爾、張麗丹、張沐辰、鄭路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及近年最新創作,呈現他們具有鮮明個人特質的藝術實踐。展覽以「介質轉換」為名,有著三重內涵。首先,當科技成為藝術表現的「介質」,藝術家如何在創作中將其合理「轉換」就成為驗證作品成立與否的試金石。其次,觀眾經由與藝術作品的有機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造型、聲音和運動軌跡,也改變了作品的內涵與外延,觀眾因此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現場「介質」,最終完成了藝術敘事的「轉換」。第三,相對於傳統藝術形式,新媒體及互動藝術存在的空間和場域,乃至與公眾之間的傳播「介質」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轉換」。而「介質轉換」就旨在提煉並強化新媒體及互動藝術以藝術體驗和互動質感為核心的當代藝術語言和轉換特徵。

康靖:過去都是假的


展期:2018年3月17日-5月14日

地點:墨方MOCUBE

GIF

2014年康靖將一塊金屬板錘擊至凸起並輕微撕裂,錄下錘擊的噪音,展覽時播放。此次展覽中,金屬板徹底洞穿,如同敞開自我擁抱虛空,鏤空的金屬字母「過去都是假的」、「回憶的路沒有盡頭」環繞裂口。這兩句話是小說《百年孤獨》中加泰羅尼亞智者離開馬孔多後給奧雷里亞諾等人的忠告。書中關於記憶與失憶,人們行為的循環往複,以及事物的隕滅等隱喻給他很大啟發。康靖近年的創作多圍繞個體的處境及心理空間的探討展開,對於自我,這種內外的認知須不停試練求證。

卜雲軍:IMAEG


展期:2018年3月17日-5月14日

地點:墨方MOCUBE

GIF

展覽標題來自「image」,英文「圖像」的變體,與藝術家在創作中對於圖像信息的重新認識相關。在一層展廳,藝術家從繁雜的網路圖像中,抓取、重構、翻拍而成新的圖像。由於網路傳播中圖像信息的斷裂,這種重置便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陌生化,藝術家利用通感幽游於其間。類似於音樂或詩歌,當它們被打亂並重新組合,增加新的元素,全然可能實現為一種新的形式。由此,藝術家的實現方式成為了一種非常古典的、以圖像為主的詩意語言。構成展覽的另外一組作品,則出自於藝術家對於光的理解。光與物構成了曖昧的關係,藝術家試圖尋找到兩者之間的臨界點,以此出發記錄在黑暗的環境中,當光開始出現的時刻,物質始被發現的瞬間,這個臨界點也同時被藝術家視為藝術創作的起點,接下來的過程中,則充斥著數不清的意外發現和偶然捕獲。在這組作品中,卜雲軍以視覺的方式呈現了認知開始的可能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不確定性。

謝南星:香料


展期:2018年3月17日-5月27日

地點:UCCA甬道、長廊、中展廳

GIF

這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謝南星近兩年創作的7幅探索其自身創作與歐洲藝術史和圖像研究之間關係的油畫新作。特別規劃的展覽路線貫穿甬道、長廊和中展廳,繪畫則被置於為與藝術家作品意圖相呼應而塗成綠色的展牆之上。相關作品草稿與其他材料亦於展覽中呈現,以此勾勒出謝南星的創作與思考軌跡。謝南星的創作多變,始終處於不斷的自我更新與顛覆過程之中。在過去的幾年中,謝南星在現實與觀念中來回遊走,展覽「香料」中,藝術家卻重新回到基礎原點,試圖回溯油畫的古典時代。然而,藝術家對這些古典油畫常見題材的援引顯然並非簡單的因襲,而更接近於一種創造性想像:藝術家從其個人印象中抽取出的、來自古典世界的線索僅僅為其畫作提供了隱約曖昧的語境,古典題材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元素被漸次剝離並進行置換,而成為謝南星自身具有調侃意味的藝術表現形式中調味的「香料」。

黑夜未至-許宏翔個展


展期:2018年3月17日-4月25日

地點:藝·凱旋畫廊

GIF

《黑夜未至》是許宏翔在藝?凱旋畫廊的首次個展,呈現了藝術家許宏翔近兩年來的一系列繪畫作品。許宏翔的近期作品展現出一種近乎於超現實的形式美感和視覺效果。這來自於他獨特的光感運用。畫家僅從一個方向將光投射在圖畫的少數區域,讓其餘部分留在陰影中,鑒於許宏翔的經營,一種神秘莫測之感油然而生。在他的近期作品中常常會出現樹枝、灑滿陽光的林間空地或瀑布,這些元素被轉置到一種特殊的氛圍中。當我們考量他繪畫的圖景如何形成時,藝術家體現的獨特視角便會顯豁:這些油畫沒有一幅可以從中看見完整的風景,許宏翔每次都摘取某些片刻,和通過一扇小窗窺見的局限性視野相似。當他被人問及畫筆下的圖景有何來源,藝術家否認那些風光是真實存在的東西。景色本身對於他的吸引力並不大。他的興趣點在於某些樹枝中可以發現的形式特徵,也在於其形狀、外觀在畫面背景中造成的累積。

王海洋的個展


展期:2018年3月17日-5月2日

地點:空白空間

GIF

此次王海洋的個展是繼「變形記」(2012)後,王海洋的第二回個展,展出了他近期的繪畫、雕塑、影像及裝置作品。新作將人類分泌物、特異的口腔運動,甚至是嗜血生物作為媒介對語言的模擬,這是王海洋對同質(普遍經濟學)世界運行機制與傳播媒介的隱喻,也指向一種在其過程中無法被同化的排泄物。而這種異質性的實踐觀念,同樣出現在他新的繪畫中——炫麗的爆發如同藝術家個人對規制化形制空間所進行的反向施虐,將個人的瞬間感性經驗與生命完整體驗整合在一種生命的純粹耗費中。

劉商英:《穿行》


展期:2018年3月17日-4月12日

地點:橋藝術空間

GIF

《穿行》是藝術家劉商英近日於橋藝術空間舉行的繪畫展,此次展覽作品皆是劉商英近些年來經長期寫生感悟後的創作而出,展覽主題名為「穿行」,也是作者近年來心路軌跡的梳理和表達。藝術家說:「我穿行於胡楊和沙之間,穿行於繁華和洪荒之間,穿行於過去和當下之間,穿行於現實和非現實之間。每次長途跋涉後,我回到生活的原點,這註定是一種必然。穿行,既是我的生活現狀也是我的藝術現狀。它們之間有距離,有衝突,也有默契。」在展覽現場,主場布景以暗處理為主,少數聚光燈精準而明亮的投射在藝術家的作品賞,觀者則穿梭在黑暗的空間中,默默體味著藝術家所要表達的過去與當下。

保羅·麥卡錫:無辜

展期:2018年3月17日-6月17日

地點:木木美術館

GIF

美國當代藝術大師保羅·麥卡錫近日於中國的首次個展在木木美術館舉行開幕。生於1945年的麥卡錫不僅是洛杉磯藝術圈的常青樹,也對全世界範圍內的眾多藝術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充滿實驗精神的藝術實踐審視著傳統藝術表達的缺失之處,對當代文化,尤其是充斥在美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和主流媒體價值觀的黑暗面進行著曝光。在麥卡錫長達五十年的藝術生涯里,他對我們所熟知的各種媒介,無論是繪畫、雕塑、表演、影像、故事片還是最新的虛擬現實技術均有涉獵。本次木木美術館的展覽中,藝術家選擇以錄像反映其創作全貌:43件由麥卡錫及其合作者創作於1970年至2013年的錄像作品將首次面向中國觀眾展出,集中表現了麥卡錫的藝術實踐中不斷探索的精神狀態。

邱註上元燈彩計劃


展期:2018年3月16日-5月5日

地點: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GIF

作為邱志傑「上元燈彩」系列展覽的終結篇,此次展覽共展出了170餘件(組)作品,包括《邱註上元燈彩》、《金陵劇場繡像譜》、《金陵劇場》裝置系列與《不夜天》、《歷史劇考釋》、《歷史劇推演》等。「邱註上元燈彩計劃」是一個大型綜合藝術計劃,由《上元燈彩圖》出發,囊括了一系列的寫作、繪畫、裝置和劇場表演等藝術形式。《上元燈彩圖》是一幅珍貴的古代市肆風俗畫,由佚名畫師繪製,成畫時間大約在明代中晚期,畫作描繪了明代年間南京地區元宵節時的街市景緻,畫中各色燈籠營造了新春佳節時的熱鬧氣氛。邱志傑從2009年開始專註研究《上元燈彩圖》,其成果逐步形成了「邱註上元燈彩計劃」,在一系列由《上元燈彩圖》生髮出來的創作中,邱志傑始終用當代的眼光重新解讀這樣一幅明代城市的社會風俗畫,試圖從中提煉出中國文化的隱秘基因,並尋找合適它們的當代表征方式,演繹出一個龐大的研究、創作、遊戲的構架。它是對於中國歷史的述說方式的演義和基因圖譜繪製。

敬亭山


展期:2018年3月16日-4月21日

地點:Tong Gallery+Projects

GIF

群展主要展出了董大為、陳督兮、李戰豪三位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在藝術上各有不同,但都代表了某種傳統在當代意識中的轉化和新的生髮。陳督兮的藝術創作以傳統的絹本繪畫為主,繪畫的主題延續著中國文人的美學習慣,善以用線來勾畫水波浩渺和山石洞天之境像,並傅以「淺降」渲染,他作品中的形式美感和筆墨趣味,充分玩味出當代人的人文關懷和時空觀念;董大為實驗性的「色彩機體」既體現出其對色彩應用的敏銳天賦,又反映出他對繪畫藝術創作上觀念性的探索,尤其是他的色粉繪畫猶如一次詩性的行為,外延出多維的空間——使得繪畫具有了明確的時間、空間和行為屬性,意義非凡;李戰豪的作品大多視覺上機械、冷漠,製作上理性繁複,他以訴諸工藝美感的操作實現對繪畫性的理解,從中能感受到時間和心智的對抗,而這種跡化氣質的手工勞作,使得藝術家都市煩躁的日常生活回歸平靜,正是這種深層次心性的訴求,使他飽有對藝術理想的初衷。

物外:「CAI青年藝術家實驗室」第二回展


展期:2018年3月16日-4月16日

地點:非凡仕藝術中心

GIF

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主辦的「CAI青年藝術家實驗室」第二回展「物外」在北京非凡仕藝術中心開幕,這是繼2017年CIA系列第一屆聚焦的「自我認知」後的又一次展出,本次展覽以「萬物」為主題,旨在發掘尋常之物中的不尋常一面。此次展覽共展出米傑、孫一鈿、鄢來超三位青年藝術家的近作五十餘件作品,他們從不同的關注點和表現語言切入,進而對「物」特別是「日常之物」產生某種精神關切。展覽的主題「物外」與中國傳統「格物致知」的方法論相契合,既包含「物」的本體,又包含「物」的展開,既是在世界之中,又在具體事物之外得以表達對「自然之物」和「人工之物」的感受。正如范院長在開幕式上所言,「注重和尊重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成長體驗」是走向自身探索的方式,更是保持藝術生命力恆久的秘訣。

自我有乾坤——呂壽琨與早期水墨運動


展期:2018年3月16日-4月14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GIF

由中國美術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聯合主辦的「自我有乾坤——呂壽琨與早期水墨運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出了香港「水墨運動」的先驅者呂壽琨於上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代表性作品51件,全面的呈現了呂壽琨的藝術創作脈絡。本次展覽中展出許多傳承傳統筆墨的山水畫作品,包括呂壽琨臨摹古代大師的經典之作,如臨摹吳鎮的《漁父圖》和倪瓚的《春風江亭》等等。「自我有乾坤——呂壽琨與早期水墨運動」不僅是呂壽琨藝術生涯的回顧,也可展示出香港水墨運動發展的一個側面,他以中國畫傳統的素養為依託,將筆墨作為媒介,從純粹的藝術觀念中剝離,以語言的張力展現多元文化語境下相互交織的藝術樣態。

郭工個展「切問」


展期:2018年3月15日-4月16日

地點:蜂巢(北京)當代藝術中心

GIF

郭工的作品,背後都有一個代碼,需要介入,才能理解,明白的瞬間,便被俘獲了。「切問」在蜂巢(北京)當代藝術中心A、B 展廳近千平方的空間內集中展出了郭工近20件作品,以藝術家逾3年創作的不鏽鋼系列作品為主,同時也展出了過去的一些重要作品,譬如《一棵松》《二分之一木樑》《鋼筋肖像》等等,與此同時現場還一併展出了與作品相關的手稿資料,可以說是藝術家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大型個展。郭工作品首先打動觀眾的還是來自形式上的,或許在初見的一瞥時還帶有西方極簡和物派的影子,但那僅是表面的,郭工的閱讀量和內在邏輯十分豐厚,但他把思考都壓縮到最純凈的形式中,亦或反之如同現成品般不見一點人工的痕迹。但在儘力消除自己的痕迹中,藝術家實際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後呈現出簡單精鍊的表達,這需要對「物」有滲入內里的、極為苛刻的理解和詮釋,甚至對其精神進行剖析,才能得到的通達透徹。因此當你深入了解他的製作過程、細節以及理念架構時,就會被他作品背後的支撐所震撼,形式反而不值一提。

蜂巢·生成 第二十九回 於霏霏:色目


展期:2018年3月15日-4月16日

地點:蜂巢(北京)當代藝術中心

GIF

在長期的工作中,於霏霏持續對凝視(Gaze)進行了大量的視覺及理論梳理和研究。她起初的創作只是對男性的凝視解讀的一個泄洪口,但縱觀其系統性的創作,隨著之後實踐中使用的人工製品逐漸增多,帶有歷史指向的圖像亦越來越多,關於歷史及當下的對照及追問便隨之變得迫切。在此,「凝視」既是一種描述也夾帶了一種暗示,同時它還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一種多意性的懸置狀態。它可以是一種觀看的全神貫注的狀態,以至於豁免了一種日常的狀態,隨之變成一種懸置的實踐,一種出離的狀態;它還可能是一種帶有驚奇的靜觀其變,以此試圖去固定或者抓著某物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中的主體既無法動彈,也像沒有著落,一種無法紮根的瞬間性。更多被達成共識的是「凝視」為一種帶有階級性的審判態度,一種打擾與否定。凝視所具有的這些不確定性與多意性,是於霏霏試圖在作品中討論的,她通過探究「凝視」所存在的歷史性和時間性去探究其出現的可能性。

- end -

《Scope藝術客》 總第024期 2017秋季刊

ISSUE024

歡迎廣大讀者前來訂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ope藝術客 的精彩文章:

書畫船駛過的地方——長江太湖間的風雅水路

TAG:scope藝術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