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遺忘的大漢奸文人

被遺忘的大漢奸文人

GIF

春暖花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提起張資平,現在知道的人很少,他也曾大大地有名,請閱下面的文字。

張資平是1930年代紅極一時的作家,是「創造社」中最多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有眾多的讀者,著名作家張愛玲自己就曾明確說過,她曾迷戀於張資平的小說並深受其影響。在當時的上海灘,貴婦人在閑聊時以手捧張資平的戀愛小說和張愛玲反映市民生活的散文為時髦。

張資平故居

張資平,廣東梅縣人, 出身破落世家。1893年5月24日出生。1910年考入廣東高等巡警學校,1912年到日本留學,1919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讀地質科,1921年和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成立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宗旨的文學團體——創造社。1922年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沖積期化石》。

1922年回國後,任武昌任師範大學岩石礦物學教授,1926年擔任武昌「第四中山大學」地質學系主任。1928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教授,兼教大夏大學的「小說學」,開辦樂群書店。1928年10月16日至30日他參加以陳文祥為代表的學術團體訪問日本,回國後寫了篇日記體小說《群犬》,形容日本偵探之多。

隨後,他的《梅嶺之春》、《曬禾灘畔的月夜》、《約伯之淚》、《苔莉》、《最後的幸福》、《明珠與黑炭》、《愛力圈外》、《青春》、《糜爛》、《愛之渦流》、《上帝的女兒們》、《群星亂飛》、《跳躍著的人們》、《時代與愛的岐路》、《愛的交流》、《戀愛錯綜》等戀愛小說一版再版,便專門從事小說創作了,並用稿費在上海真茹建了一幢「望歲小農居」的精緻別墅。張資平所寫的二十幾部中長篇小說,都是描寫戀愛的作品。

張資平成為公認的「戀愛小說家」。魯迅先生曾辛辣地嘲諷張資平小說:「現在我將《張資平全集》和『小說學』的精華,提煉在下面,遙獻這些崇拜家,算是『望梅止渴』雲。那就是——Δ。」

抗戰爆發後,1938年11月,張資平參加了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的下屬機構「興亞建國會」,是一個以文化為幌子的特務組織,正式淪為漢奸。

1940年3月29日南京汪精衛偽政府成立,張資平任農礦部技正。同年7月,中日文化協會在南京成立,張資平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候補理事,任出版組主任,主編1941年1月創刊的《中日文化》月刊。極力宣傳「中日親善共榮」。一年後,他又辭去出版組主任之職,擔任中央研究院博物委員會委員,保存整理岩礦標本。

張資平的妻子是同鄉大家閨秀熊淑琴,據學者沈立行說,他曾親眼見過熊,非常美麗,二人生有几子。熊不願附逆,堅守於「望歲小農舍」,張資平獨自在南京任偽職,結果與下屬劉敏君戀愛,張時年48歲,劉24歲。張、劉的戀情被小報廣為傳播,劉被戲稱為「小花瓶」,張資平乾脆在南京租屋與劉同居,並稱住處為「瓶齋」。

最早指責張資平的是郁達夫先生,,1940年4月19日,在新加坡的《星洲日報·晨星》上發表文章《「文人」》,文中指出:「從這一張同人合寫成的信中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張資平在上海被敵人收買的事情,確是事實了。本來,我們是最不願意聽到認識的舊日友人,有這一種喪盡天良的行為的:譬如周作人的附逆,我們在初期,也每以為是不確,是敵人故意放造的謠言。但日久見人心,實在是中國人千古洗不掉的羞恥事,以春秋的筆法來下評語,他們該比被收買的土匪和政客,都應罪加一等。」

1947年5月,張資平因「漢奸罪」被司法機關逮捕,1948年3月20日,張資平連去兩封信給胡適,並附上他的辯明書,要求胡適為他辯白,請求胡適將他的《我之辯明》轉送給陳立夫。胡適並沒有為他申辯。

1948年4月,上海法院判處張資平有期徒刑一年零三個月。張資平不服,提出上訴。1949年1月,最高法院特種刑事庭裁決:撤銷原判,發還上海高等法院重新審理。

張資平被保釋後,在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無業可從,只好靠翻譯一些東西來維持生活。

建國後,張資平因「漢奸文人」的臭名聲,難於尋覓一份工作。張資平給潘漢年多次寫信,潘也是創造社中人,兩人當年同在鄧演達手下共事,但潘未作回應。張資平又寫信求郭沫若,郭沫若不忘舊情,東北人民政府高級人才招聘團赴滬招人時,郭曾私下遞話,張資平化名張聲通過了筆試,可一政審,發現他居然是張資平,當然不敢要。

1951年秋,張資平給周恩來寫信,要求安排工作,後又給劉少奇寫信,最終被安排在上海市振民補習學校(現上海市成都二中前身)教書,月薪100餘萬元(即新幣100餘元),已不算少,可張資平家中孩子多,實在困難,便再度上書劉少奇,信轉到上海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政策是不能餓死人,張資平不屬於這種情況。嫌收入少,可以多教幾節課。

1955年6月,在「肅反」運動中被上海市公安局逮捕。在審查他的「漢奸文人」罪行後,1958年9月,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張資平有期徒刑20年。1959年7月,送安徽省公安廳,1959年12月2日,張資平病死在勞改農場,時年66歲。

魯迅先生批評他「忽而普羅,忽而民主,忽而民族」。他是一個有文采沒思想的文人,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長按上面二維碼加關注, 帶你去神遊民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拾英 的精彩文章:

一位受到國民政府最高禮遇的外國人

TAG:民國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