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兩軍對壘,怎麼知道對方有多少人?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古代兩軍對壘,怎麼知道對方有多少人?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打仗在古代是常有的事兒,兩軍打仗前第一件事兒就是先要弄清楚對方有多少人,這樣才能進行布兵調整。

古代冷兵器時代,沒衛星沒監控,是怎麼知道對方有多少人馬的?這就需要提到古代軍中的一種特殊兵種--「斥候」了。所謂斥候,「斥,度也;候,候望也;也就是古代的偵察兵。

古代雖是冷兵器時代,但是打仗絕不瞎。「斥候」是軍隊的眼睛,這些人不僅需要擅長逃生,因為一旦被發現,沒命將信息傳遞迴來也是徒然;還需要有刺殺,懂地貌,定水源,繪地圖,有山開路遇水搭橋等本事。

斥候怎麼判斷對方人數?

1、偵查敵軍營地

古代軍隊駐紮非常有講究,一個帳篷里能睡多少人一般是規定了的,斥候只需稍微偵查一下就能得知。對於一些經驗老道的斥候來說,一般不需要細數營地和帳篷數量,觀察敵方駐地面積以及帳篷稀疏程度就能大致判斷出人數。

2、看炊煙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偵查對方在飯點了多少炊煙,以及運糧隊伍多久來一次,一次大致運多少,也能大概的推算出對手的人數。

軍隊

3、查對方編製

古代軍隊為了便於管理,都是有固定編製的,每個編製下還有自己的旗幟,所以,古代斥候通過數編著,旗幟的數量就能夠推算出人數。

正式由於這些常見的偵查方式,敵對雙方的都清楚,所以很多時候為了迷惑對手,都會進行造假營,建空灶,豎假旗等等。孫臏就是這方面的行家。

「孫臏減灶,智滅龐涓」

孫臏剛到齊國後,由於身體的殘疾,在幕後給田忌充當軍師。一日龐涓率領魏國軍隊攻打韓國,韓國和齊國相鄰,由於唇亡齒寒的原因,韓國向齊國求援。

孫臏帶領齊軍和龐涓的的魏軍決戰,孫臏採取欲擒故縱的策略,見到魏軍就慌張撤退,而龐涓心急想活捉孫臏,見到齊軍撤退,拚命追擊。

孫臏刻字

第一天,龐涓派「斥候」去偵查齊軍營壘中的灶跡,竟然得出齊軍人數有十萬之多!便放緩的追擊,恐遭埋伏。第二天,再派人去偵查,發現齊軍灶跡,不到五萬。龐涓大喜!第三天,魏軍斥候偵查出齊軍灶跡只剩三萬。龐涓便親率兩萬輕騎追擊。

等龐涓追到馬陵道山谷的時候,孫臏砍下一個大樹,在樹上寫道「龐涓死於樹下」。並在周圍埋伏五千弓箭手。

龐涓到的時候,發現被一個大樹攔住去路,親自率軍進入峽谷,由於天色過暗,他點起火把看到樹上的字時,大呼「中計了!」話音未落,就被齊軍射成了刺蝟。

冷兵器時代,行軍打仗講究的是智謀策略,並不是單一的肉搏,其中的「智慧」,還是值得我們今天好好借鑒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力說 的精彩文章:

百團大戰中最難啃戰役:《亮劍》中,扔3600顆手榴彈戰役原型

TAG:大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