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這個年輕的中南博士生開創新學科,編寫國家級教材,立志普及安全文化
填補領域空白,以自身能力促進安全科學;
開拓研究思路,以獨特思維開創學科分支;
協師參撰教材,以敏銳視角普及安全文化。
為改變「安全學科基礎理論薄弱」現狀,
他一直在安全的路上前進!
王 秉
中南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
2017級博士研究生
學科經歷
主要從事安全文化學、安全信息視域下的系統安全學及安全學科建設等交叉學科領域的安全科學基礎理論研究;
先後創立安全文化學學科理論、安全信息視域下的系統安全學理論、安全標語鑒賞評價理論等新創安全科學理論,以及循證安全(EBS)管理學等新創安全科學新分支;
以一作(或導師一作、本人二作)在《Safety Science》、《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中國安全科學學報》、《情報理論與實踐》等期刊公開發表(含錄用)SSCI/SCI/CSSCI/CSCD論文50多篇;
以一作(或導師一作、本人二作)出版《安全文化學》、《大學生安全文化》等專著教材4部;
兼任《現代職業安全》雜誌「安全論道」等欄目特約撰稿人。
獲獎經歷
2015-2016年中南大學「優秀碩士研究生」;
2016年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2016年-2017年中南大學「十佳優秀碩士研究生」;
湖北省優秀學士論文;
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第十六屆、第十八屆及第十九屆「開拓者」學術論壇之學術風采大賽二等獎。
踏實的科研人
Q:你為什麼會選擇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
A:剛開始沒有什麼想法,大一大二時都是正常學習。大三時聯繫了吳超教授,後來一直跟著吳超教授開展安全領域的科研。在老師的指導與鼓勵下,我在關於「安全標語研究」的學士畢業論文基礎上,分類收集整理了一些安全標語,大四撰寫完成《安全標語鑒賞與集粹》第一本專著,研一時該書得以出版。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培養了我的交叉學科研究視野與研究思維,也找到了成就感,便一心鑽入了安全領域研究。
Q:你怎麼會想到從安全標語為切入點展開研究?
A:我平時是一個比較善於觀察、發現與思考的人。首先,安全標語隨處可見,它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具備實踐性與應用性。而目前對於安全領域專門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這使得研究它同時具備了創新性。
安全標語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深厚的理論基礎,其創作與應用主要涉及安全科學、語言學、文化學、管理學、心理學與傳播學等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因此,主要應基於上述學科的交叉視角來審視與研究安全標語。作為交叉綜合學科研究視角,它把我的學科面打開了,讓我明白可從多學科的角度來對某一安全問題或要素進行研究,對我以後的科研幫助頗大。
Q:你的安全文化學研究體會有哪些?
A:總的來說,我是「瞄準安全文化學研究空白,一心創建學科理論體系」。儘管安全文化是近30年內安全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但安全文化學作為安全科學的一個重要的三級學科分支,在之前尚未有學者基於學科建設高度系統開展安全文化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研究,這既導致安全文化學研究與發展缺乏堅實的學科理論基礎,亦導致高校安全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育一直缺乏一本適宜的《安全文化學》課程教材。
研一入學以來,我與導師吳超教授一同商定將安全文化學這一空白學科領域作為碩士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方向。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裡,我總計發表安全文化學方面的研究論文20多篇,並於2017年底與導師合著正式出版50萬餘字的國內外第一部以「安全文化學」命名的著作。更可喜的是,《安全文化學》這本著作將有望成為高校安全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育中課程的選用教材。
Q:在參與安全科普與安全培訓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收穫?
A:因為安全文化最重要的是傳播傳承,即安全科普。我從大三下學期就開始嘗試做安全科普。從安全標語與安全詩歌等入手,起初從寫QQ空間日誌與科學網博文開始,後來《現代職業安全》與《中國婦女報》等雜誌報刊看到了我的博文,就開始向我約稿。安全科普的另外一大收穫是,我撰寫發表了一篇關於「安全科普學的創立研究」的文章。
2016年開始我發表了十餘篇安全方面的文章。之前的研究一直在理論層面,參與科普後轉入到了實踐層面。一些企業看到我的文章後,邀請我去做安全培訓,大多是針對企業的負責人和領導人。在培訓時,大家的反饋也會對我接下來的科研指明方向和不足。這是一個收集信息的過程,能夠對自己的研究加以改進。
創新的科研人
Q:你對國內的安全現狀有什麼看法?
A:的確,近一二十年來在安全領域,中國是全世界發展和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大家有目共睹。例如,安全學科體系、安全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安全監督管理體系、應急管理體系、安全技術保障體系、安全宣教與人才培養體系、安全信息化體系已基本建立;安全科學技術研發投入及成果均顯著;安全中介服務機構、安全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安全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等等。
但是,個人覺得目前我國在某些安全工作方面,其實還是屬於一種「蠻重視」的狀態。這句話的具體意思是,儘管意識方面「蠻重視」,但具體操作方法有點「蠻幹」,還需進一步科學化。例如,一律的「安全大檢查」;「被動管制」嚴重,企業「自律」及主動權缺乏;安全法律法規標準等繁多複雜,甚至相互間內容交叉,給企業造成很大的負擔;等等。在安全管理方面,我覺得大多數人具備安全意識,但會出現嚴重的安全認同缺失,安全意願不強和安全知識技能缺乏的問題。這需要提升人的安全素養、促進安全宣教、加強安全信息供給及安全文化建設。
Q:你和吳超教授合著的多本書籍被選為國家級教材,能和我們分享一下這個過程嗎?
A:在我來中南之前,大學生安全文化這門課是吳超老師多年悉心培育和開設的通識性選修課,過去就是國家級精品課程,現在也成為了慕課。在碩士2年,我因為專門研究安全文化學,業餘進行安全科普,作為大學生的同齡人更容易理解以哪種方式能接受安全知識,所以在吳超教授打算修訂書籍時,就讓我來參與了其修訂工作。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吳超老師架構和撰寫的,我只是參與修訂更新或替換完善了部分內容。最後,吳超教授作為第一作者,我作為第二作者,共同努力完成了教材的修訂。
非常感謝吳超教授能夠給我這次機會。我們師生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也非常默契,經常互動交流,吳超教授治學嚴謹,做人簡單,對學生特別關心,非常支持年輕人發展,我非常喜歡他。我所取得的一系列小成果絕離不開他的悉心指導與付出。在此,謝謝我的導師。
Q:安全科學比較抽象,你是怎樣研究的呢?
A:安全科學的發展源於兩個重要的驅動力:一是多個學科的科學家對安全問題的共同關注和研究興趣,二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前者使學科交叉融合成為安全科學的鮮明特色,後者則是安全科學的社會價值與意義所在。安全科學是一門典型的大交叉大綜合學科,是一門介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不僅涵蓋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個自然科學領域,技術科學(材料、土建、機械、採礦等),還涉及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管理學及政治學等社會科學領域。簡言之,它是由各個學科穿插起來的一門學科。所以我在研究安全科學時都會使用審視交叉法,採用多元學科思維模型,安全科學可以與任何學科交叉,採用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來尋找解決方式。
有趣的科研人
Q:你對自己的評價是什麼?
A: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有趣的科研人」。從我的專業角度來講,安全應該是讓每一個人去了解的,要讓人有一種親近感和有友好感。我不想把科研搞的固執、呆板,儘力去做到有趣,不管是對於自己的研究還是對於大家的接受來說,有趣都很重要。此外,科研不是單純為了「考核評獎」,若這樣的話,就無趣了,應以興趣與實際需要為導向。
Q:你平時都有那些興趣愛好?
A:我最喜歡農耕,因為我從小是在農村長大,對農村的感情比較深,而在農村最特別的事就是農耕了。我小的時候很喜歡嘗試農耕有關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對家鄉的情結。一直到現在放假我還會每年回家干一些活。我覺得以後的孩子對於餐桌上的東西是怎麼來的都不知道,也是很遺憾的。農耕的體驗是很好很有意義的。
Q:你對未來安全科學的發展有哪些看法?
A:安全科學因事故、傷害與安全風險而生。在未來,安全科學的研究實踐會發生一些變化,例如:會從「事故防控」拓展至「傷害防控」,努力做到「儘力防控事故,堅決避免傷害」;會從「簡單系統安全」與「單一系統安全」研究過渡到「複雜巨系統安全」研究,這應是二十一世紀安全科學的重大挑戰;從單一安全或「小安全」研究過渡到安全一體化或「大安全」研究;從「傳統安全問題」研究過渡到「非傳統安全問題」(如工業4.0背景下的智能安全等)研究;從「安全融入部分政策」過渡至「將安全融入所有政策」;從運用單一安全策略真正過渡至運用系統性方法,即「4E+C(即Education、Engineering、Enforcement、Economy+Culture)」綜合安全策略的多方位解決安全問題。總之,安全科學尚極為年輕,安全發展任重而道遠,安全是每一人的事,還需我們進一步努力。
此外,安全科學是近年才獨立出來的。我認為,安全科學未來發展之路應是「先獨立出來,再融合進去」。對於安全研究者而言,要將安全科學融合進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實踐,最好的辦法就是積極嘗試在其他學科領域發表、傳播與應用安全研究成果。總之,在未來安全科學研究中,我們的研究視角仍有待進一步開闊。立足於自身學科特色,立足於安全的附屬性特徵,致力於運用安全科學理論解決各學科領域、各行各業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并力爭將安全融入所有制度與生產生活活動之中。這是安全科學進一步取得快速發展與提高學術水平、學術影響力及學科地位的關鍵。
Q:你對自己的規劃是什麼呢?
A:我畢業以後想當一名老師,還會繼續從事安全領域的研究。從安全標語,安全文化到安全信息學,系統安全學,我一直在循序漸進的展開研究,也想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科研架構,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安全領域學科是一個相較於其他行業比較空白的領域,我也想去儘力填補這個空白。
寄語
在學習和生活中,要樹立一個好的時間觀念,以保證足夠的科研時間與適當的生活放鬆時間;
要養成一個好的科研習慣,以保證科研活動有條不紊的展開;
要基於好的研究視角,即基於交叉學科視角研究、探索和解決問題。
大 道 至 簡,寧 靜 致 遠
心 之 所 至,安 全 等 隨
達人爆料方式
採訪|張沁心 趙一勵
編輯|趙一勵
圖片|王秉
審核|王靜怡
責編|王軒
TAG:中南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