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把好的紫砂壺陪你走過無數歲月!三個被忽略的細節幫你挑對好壺

一把好的紫砂壺陪你走過無數歲月!三個被忽略的細節幫你挑對好壺

很多時候,壺友對紫砂的問題除了詢問認識的人之外,也會上網搜索,而網上的文章質量參差不齊,有一些是作者為了吸引人閱讀隨便複製他人的紫砂文章,未曾驗證真假,即使其中包含的錯誤知識,也看不出來,就導致了很多壺友看完更加分不清楚到底該如何,就像網上用豆腐渣開壺的錯誤方式,也仍有人在不停的轉發,對此我們也是非常無奈的。

在這些網傳的紫砂「秘笈」特別多,諸如「壺內注水後倒立壺蓋不掉就是真的」、「出水的時候把壺鈕的氣孔摁住斷水利落」、「壺嘴、壺鈕和壺把呈三點一線是好壺」等等。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所謂的「秘笈」存在著非常顯而易見的問題,試想,如果這麼輕鬆的就能夠學會挑壺的全面方法,那為什麼還這麼多人都說紫砂壺「水深」呢?

很多不了解壺的人都說紫砂壺貴,但是從經濟角度來說,紫砂壺的入門門檻實在不高,三五百塊錢就能夠買到一把實用的壺,按照現在大部分人的消費水平來說,相當於買件比較好的衣服,或者是和朋友聚餐的花費。

有很多想省心省力的壺友不想在這方面耗費過多的精力,就直接上電商平台找,但也有很多壺友費勁心思,只想買到真正實用的一把壺,於是下面這些圖文,就是欣兒專心為這些願意費心思的朋友而寫的。這裡主要是想和大家將講紫砂壺的細節問題,有人說,玩紫砂一定不能拘於小細節,最重要就是看泥料的層次,發茶性能如何,講究那些無趣的細枝末節,俗!

紫砂行業中有一句話「一方抵十圓」,因為圓形的器物,相較方形的器物更容易被一些歪心思的人走捷徑用其他方法製作出來,而方器不同,你必須要把泥片製作出來,片片均勻,再一塊一塊的銜接起來,很多時候掌握不好,銜接之初容易裂開,還要經過高溫的烤制,又容易變形,所以在製作過程中就比圓器費勁很多,這樣看「一方抵十圓」這句話倒也是形容得恰當了。

紫砂壺具,無論方圓,由於紫砂壺獨特的結構性質,必須要捶打出泥料中的空氣,這打泥的過程相比拉胚壺和灌漿壺實在是複雜許多,市面上那些低端劣質的所謂「紫砂」,即是用劣質泥料加入高嶺土這樣的粘土然後拉出壺型,業內稱之為「手拉壺」,燒成後只是顏色和紫砂相似,摸起來卻完全沒有紫砂的手感。

例當一把紫砂壺完成了身筒,假底(想到與陶瓷的圈足)、嘴、把、壺蓋、蓋牆、壺鈕等的配件後,還需要脂泥把這些配件都黏合起來,最後通過精修細節處,和明針刮面,明針是唯獨紫砂才有的一道製作工序,最後生胚晾乾才進窯燒制。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製作一把紫砂壺大致就可以分為兩個步驟:

一、完成筒身和各部位的配件

二、將他們黏合在一起再精修

大家看到成品的壺嘴,可能覺得沒有什麼,但是假若細看你就可以發現,這些配件花費的單個製作的時長越長,它的做工越細,就越有神韻。就算是同一位作者,半小時草草製作出配件,和三四小時精心製作的,粗看樣子確實差不多,但是往往細看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同。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圖片的細節,就知道什麼是好壺!

一、壺鈕

壺鈕的樣式有很多種,一般我們看的最多的就是球形鈕,其次就是拱起來的橋鈕,很多石瓢就是橋鈕。還有的就是仿生鈕,大多出現在花器中,例如瓜形的就仿瓜蒂,仿樹木就做成樹瘤或樹枝。製作壺鈕最考驗功力的就是與蓋子的粘連處將脂泥處理的不到位,處理好的壺鈕,應該如下圖中的樣子。

二、子母線

子母線就是壺蓋邊緣和壺口處的兩道圓邊的線,蓋子上稱為「子線」,而壺口處稱為「母線」。我們要知道,不是所有壺都會做子母線,只是一些壓蓋式的傳統壺型上才會有,像仿古壺、掇只壺等等,大家可以多去看看。

但是也會有「例外」—— 同樣是壓蓋式,但是石瓢就沒有子母線,好的子母線,應該是圓潤、飽滿、挺括,沒有明顯瑕疵的。

而截蓋式的壺,就算沒有子母線,也要將壺身和壺蓋之間做出一氣呵成的氣勢,像是蓋子從壺身之間截取了下來,並且,紫砂壺燒制的時候會有收縮,容易把蓋子邊緣變大,壺口邊緣卻小,這樣是失敗了的作品,而好的截蓋是下圖中的樣子的:

三、壺嘴

最重要的還有壺嘴,壺嘴可以分為直流和彎流,直流又可以分出炮流和劍流,彎流又可以區分為一彎流、二彎流、三彎流,壺嘴怎麼看呢?不止是出水,一是看壺嘴和壺身鏈接的過渡是否自然,二是最外邊緣的處理是否精細。

配圖分別為彎流中的一彎流、直流中的炮流,他們在最外邊緣都進行了精細的倒角處理。大家如果想看自己壺的壺嘴的話最好用放大鏡或者微距鏡頭,因為以上圖片都是微距鏡頭下的展現,無法用肉眼看的到這麼大的細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陽光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論陽光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