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數據環境下的隱形黑手

大數據環境下的隱形黑手

互聯網圈內圈外的人,幾乎都在說著大數據。而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大數據是什麼?大數據有什麼用?大數據在很多方面都能夠發揮巨大價值,但這次Facebook風波則讓更多人看到了大數據可怕的一面。

* 本文作者:Andy,轉載自:FreeBuf

作為全球用戶規模最大的社交應用,Facebook月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20億,因此一旦Facebook出現大規模的數據問題,必定會引發軒然大波,尤其是在高度重視隱私問題的美國。5000萬用戶信息被第三方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用於大數據分析,根據用戶的興趣特點、行為動態精準投放廣告和資訊內容,甚至被懷疑利用數據預測用戶政治傾向,成為間接影響總統大選的隱形黑手。

上一個被懷疑干擾美國總統大選的是俄羅斯,結果你也看到了,美國政府全面封殺卡巴斯基軟體服務。同時,偶爾的全球黑客攻擊事件矛頭也往往指向俄羅斯。

而Facebook這5000萬用戶數據是什麼概念,接近Facebook美國活躍用戶總數的三分之一,美國選民人數的四分之一。更可怕的是,大數據分析之後美國民眾究竟還剩下多少隱私?

這份龐大數據的根源,則是由一位科學家Aleksandr Kogan開發的一個Facebook個人測試應用收集的。當Facebook用戶參加測試時,他們都會允許訪問自己的數據,包括姓名、地點、年齡和性別等人口統計學信息,還包括「點贊」歷史,甚至一些Facebook好友的數據。

整件事情還在繼續發酵,更多的內容被挖掘出來,但筆者覺得還是暫時討論到這裡吧,畢竟牆外的事情,時刻關注也不過是一名吃瓜群眾。而我們真正該反思的是,我們現在的處境與美國民眾所所擔心出現的情形相比又相差多少呢?

大數據環境下智能推薦演算法隱患

其實在這件事情爆發出來之前,筆者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內容非常值得作為Facebook這件事的參考。問題為《有沒有以前很火,現在發現很危險的發明?》,幾天前的一個回答發布後迅速獲得了14K的贊同。答主直接點明:智能推薦演算法。這個的危險性遠比很多人以為的大。其中有幾個例子非常有意思:

某些人常瀏覽某圈帖子,刷幾次客戶端後,就容易誤以為這圈子已經成了網路時代主流圈子了——事實上依舊小眾;

某些人總看黑某女星的帖子,刷幾次客戶端後,就容易誤以為這女星已經人人喊打全民公敵就差貧病交加流落街頭了——事實上她依舊數錢到手軟;

某些人討論了幾次女權相關問題,刷幾次客戶端後,就容易誤以為天下年輕男女都不想著過日子凈想著搞鬥爭了——事實上依舊是過日子的人多;

某些人工作不順抱怨了幾個職場白領的問題,刷幾次客戶端後,就容易誤以為當前社會最普遍的艱辛就是職場青年的苦惱——事實上跟沒法被推送到你面前的人的艱辛比你那都不是事;

某些人沒事聊幾句皇漢蠻夷,刷幾次客戶端後,就容易誤以為這時代怎麼那麼多漢奸走狗,中華民族簡直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了——事實上真不是;

這其實是目前國內各大個性化資訊APP、社交應用、電商所採用的所謂「智能推薦演算法」或者「個性化推薦演算法」,這也是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結果導向之一。

所謂的個性化推薦,大部分公司只道出了其好的一面,可以了解用戶興趣而推薦其想要看到的內容。但也可能潛在意思是間接幫用戶選擇了他們將看到的內容,而屏蔽掉了其他的內容。所以,很可能出現一個非常極端的情況就是,當你長時間用幾款APP之後,每次打開你所看到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這就形成了你每天所了解的全球時事,逐漸形成你所認知的世界。

結合我們實際生活,很多人喜歡看微博熱搜榜,幾乎每個上榜的熱搜都會被數以萬計的用戶討論,可能有那麼一瞬間,讓你覺得微博熱搜榜上的事件就是今天的頭條。但其實,微博能夠給人展示的信息圈依然非常有限。

如果再陰謀論一點的話,就如Facebook事件一樣,Cambridge Analytica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用戶數據,對每個用戶進行高度定製的內容推送,不知不覺中逐漸影響其對某些事件的認知,甚至影響他們在總統大選中的投票。

這樣一來,所謂的大數據、智能推薦演算法甚至能夠逐漸影響民眾價值觀,而這樣用戶根本無法察覺。

曾經有一個叫楚門的人,從小生活在桃源島(其實是一個影視棚),看上去他的生活與常人無異,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每一秒都有上千部攝像機對著他,而他所有接觸到的人包括他的妻子、朋友都是只是演員,但只有他一個人不知道。這就是20年前由Jim Carrey主演的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的情節。

影片《楚門的世界》

我們誰也不想生活在楚門的世界,所遇到的事、認識的人、看到的畫面都只是某種演算法想讓我看到的部分,而我們自己卻以為是全部。當然,筆者希望這只是自己的杞人憂天。

國內社交平台可能也存在類似的信息安全隱患

除此之外,還有越來越多的網站、APP紛紛接入微信、QQ、微博登錄,第三方應用也可以獲取社交賬號的用戶名、頭像等信息。突然想起來一句話「當你接入互聯網的那一刻,也許你的隱私就失控了」,讓我們感受到害怕的不僅僅是凶獸惡徒,那些我們無法看見、無法控制的一些東西同樣能夠讓我們不安。

關注的Facebook事件的同時,我們更擔心Facebook事件在國內悄悄上演。


1.美國再爆驚天大丑聞:竊取5000萬Facebook用戶數據,為了操控人心

2.知乎《有沒有以前很火,現在發現很危險的發明?》

*本文作者:Andy,轉載自:FreeBu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告技術流 的精彩文章:

巨頭的透明化:Facebook承諾簡化測量驗證指標
為什麼年輕人都不用 Facebook 了?問題在於父母和廣告

TAG:廣告技術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