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國政協委員劉家成:創作要常做常新,講故事的本事不能丟

全國政協委員劉家成:創作要常做常新,講故事的本事不能丟

「我們所說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就是一定要有真實的表達。這種『真實』包括表演的真實和細節的真實。」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與《廣電時評》記者分享了自己對文藝創作的感悟。

3月15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閉幕。今年兩會期間,新時代、新觀點、新「通道」、新改革、新目標和「新面孔」等備受關注,一個「新」字,成為貫穿兩會的重要關鍵詞。

「大家都在說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然後我們又是『新面孔』,因為有這個『新』,也令這屆政協充滿了活力。」影視劇導演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劉家成不是第一位,但他卻是今年頗有代表性的「新面孔」。

在接受《廣電時評》專訪時,他結合自己多年創作經驗,聊了聊一線創作那些事兒。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

作為一名新委員,劉家成有著自己對文藝創作的感悟和對政協委員這個新身份的新理解。

創作講究「真實」和「表達」

在3月12日的政協文藝界別小組會議上,劉家成代表小組發言,他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無愧於新時代的作品,要落實在行動上。

現實主義題材重新回到主流,令劉家成和很多影視創作者感受到創作的春天又來了。2017年底,《情滿四合院》火了,但這中間所經歷的曲折坎坷,沒有人比身為這部劇導演兼製片人的劉家成更了解。

「從產生劇本創意到開機,一晃就是五年。」據劉家成介紹,2009年他在拍攝《傻春》時就有了創作《情滿四合院》的想法,之後耗時兩年打磨劇本,到2017年開播歷經八年,期間一波三折,甚至一度因「地域色彩濃重」「沒有流量明星」 「不夠時尚」等遭受質疑和撤資。但好在劉家成身上那股「執拗勁兒」並沒有讓他妥協,在堅持創作初衷的基礎上,這部劇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現」。

《情滿四合院》

現實題材創作要「沉下去」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真實」。「我們所說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就是一定要有真實的表達。這種『真實』包括表演的真實和細節的真實。」對於劉家成而言,遠離浮華的生活氛圍,對於藝術創作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在他看來,現實主義的創作就是:客觀描寫、真實體現、典型的人物和環境。

《情滿四合院》通過傻柱這樣一個典型人物及普通四合院里最普通的一個群體,展現了改革開放帶給百姓的生活變化和社會變遷。劇中,有對二十世紀六十到九十年代老北京生活細節的大量還原。「每個作品表達的情感不同,觀點不同,所以在故事節奏和故事結構上的把控也不同。」劉家成之所以認為這些生活細節重要,是因為那是每個住過大雜院的人都親身經歷過的。只有把握準確的細節,才能讓觀眾瞬間回到那個年代裡。包括在演員的挑選上,劉家成也堅持「只選對的角色不選貴的演員」,於是,主角傻柱和秦淮茹最終定了何冰、郝蕾,包括劇中很多演員都是北京人。「他們了解北京習俗,操著熟悉的口音,做著熟悉的事兒,他們沒有在演戲,那就是在生活。」

《情滿四合院》中的「傻柱」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今年兩會上,文化「走出去」依然是一大熱點話題。「現在大家都在強調文化『走出去』,這符合我們國家的強國地位,但切忌一窩蜂。」在劉家成看來,對於本身就具備「走出去」條件的作品,宣傳部門要大力扶持,從前期的開發、人物的設置、語境、結構,到後期的翻譯、包裝、發行,方向和目標明確,要下大力氣。「要『走出去』就要走到人家的主流去,在周邊的華人圈轉一圈,那是形式主義。」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京味兒劇是劉家成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情滿四合院》之前,他曾執導過另兩部京味兒電視劇,《傻春》和《正陽門下》。雖然地域特色濃重的題材也曾受到市場的質疑和限制,但在劉家成看來,這種『限制』影響可能沒想像得那麼大。「不管是什麼類型、何種題材的影視劇,故事所傳達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即便台詞帶有北京味兒,環境帶有北京味兒,但情感是共通、可以跨越地域達到共鳴。」

《正陽門下》

同時,劉家成也坦言,針對有地域色彩的題材,創作者應靜下心來,認識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能既考慮自己觀眾的欣賞口味,又去顧及海外觀眾的欣賞習慣,否則作品出來會『不倫不類』。「我們應該心無旁騖地創作,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創作出『原汁原味』的作品。這種『原汁原味』的展現,說不定就能成為一匹黑馬。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當然在創作手段上我們會不斷的創新和發展。」

「回到那句老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講故事的本事不能丟」

在現實題材創作中,要緊跟時代,對現代社會的人就要有充分的了解。在拍戲時,劉家成經常會在導演和觀眾兩個角色之間轉換,「調度完演員,安排好拍攝角度,坐在監視器後,導演就是第一個最挑剔的觀眾」。劉家成說:「知道觀眾想什麼?不忘自己要表達什麼,這是最關鍵的」。

「傳統媒體跟網路媒體還是有一些差異的,因為它的觀眾群不同,所以敘事方式跟手法也會不同。」劉家成總結道,針對年輕人的題材,要把節奏刻意調快些,有些表達可以稍微跳躍一點;但如果創作偏向中老年觀眾,就要娓娓道來,因為他們特別想知道一些細節。「在客觀描寫的同時要把兩代人的需求拿捏準確。」

《情滿四合院》的創作經歷雖不易,但也令劉家成多了幾分思考。反思當下的市場和創作環境,他認為,不是傳統觀眾的欣賞水準下滑了,不是年輕觀眾的欣賞口味低俗了,是創作人員變得浮躁了。「現在的市場給了我們充分的創作空間,我們應該無愧於這個美好的時代。」

《情滿四合院》

「我們要與時俱進,但該堅守的一些東西,還要堅守。」全國政協委員的新身份令劉家成多了一份責任感。他表示,作為一個文藝創作者也要從『數量』到『質量』進行轉換,「我之前是兩年拍三部劇,以後要一年一部,放慢速度,為的是打磨精品。同時也能騰出一點時間,多參加社會活動,更好地擔起政協委員這個職責」。

目前,劉家成與新麗傳媒合作的新劇《芝麻衚衕》已進入籌備階段,並將於4月10日正式開機。而在此前,劇組已提前四個月開始搭景、建景。「因為那個年代的很多建築已經沒有了,要去還原真實的情景必須要精緻,要對得起觀眾,包括它的品質,其中的一磚、一瓦、一木,都要求能夠呈現齣電影的品質,令大家都覺得真實。」

劉家成表示,接下來他依然會挖掘「新北京」題材,也會換一種風格和方式去創作更多題材的作品,包括開始嘗試網劇創作。「無論什麼題材、哪個平台,關鍵是講故事的本事不能丟,要有人物、有故事,才能讓更多的觀眾喜歡。」

作者:張新

編輯:於安琪

【版權聲明】本文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電時評 的精彩文章:

製片人高琛:情感與職業都有「酸鹼度」,行業題材要做的是「測量」
融合傳播進入2.0 時代,媒體人轉變角色是關鍵

TAG:廣電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