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趣的人生悲哀

無趣的人生悲哀

這是十二的第002篇文章。

1

有趣(interested)是一種和不確定相關度很高的情緒;愉悅(comfortable)是一種和確定性相關度很高的情緒。而有趣和愉悅,是兩種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緒:當一件事情複雜、新奇且不確定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有趣;而當一件事情簡單、穩定和確定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愉悅。愉悅的事情,不一定有趣,而有趣的事情,不一定會愉悅。變態辣雞翅有趣而羊肉串愉悅,創業有趣而公務員愉悅。

2

好生活=愉悅+有趣

什麼是愉悅,什麼是有趣?

拿旅遊來說,有人喜歡探險,去窮山惡水異國他鄉;有人喜歡休閑,嚮往水清沙幼舒適恬靜。前者有趣,後者愉悅。

再比如,春運時擠火車回家,坐在咖啡館喝下午茶,在冬日懶洋洋的曬太陽,這或許談不上有趣,但會讓我們心跳放慢、血壓降低,內心寧靜。它溫暖,簡單,安全,帶給我們幸福與愉悅的感覺;我們接到一項全新的挑戰性任務,我們站在一個新鮮的繁華都市的入口,和旅途中遇到的一見如故的陌生人徹夜長談,我們決定要探險穿過一片森林……這些都讓我們心跳加速,手心發汗,同時讓我們覺得新奇、複雜且有趣。

進化心理學發現,興趣是一種應對成長中的「不確定」的情緒——當我們遇到了「不確定」,我們會下意識地躲回自己的舒適區尋求「愉悅」。所有的成長都來自舒適區之外,這樣一來,我們永遠也無法成長。這時候「有趣」的情緒會出現,幫我們渡過難關——此時大腦跑出來個小人挑逗:「多好玩啊,要不試試看?」於是我們繼續前進,越過那些不確定。興趣鼓勵我們走出安全區,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強,而世界變得越來越大。興趣是成長的催化劑。

開始穿越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覺得有趣。他的勇氣變得更大,他的信任感變得更強。

有趣和愉悅的界線,在於「不確定性」的程度。過於不確定的生活毫無愉悅可言,充滿焦慮;而一旦不確定太少,日子又無趣得很,日復一日能淡出個鳥來。有智慧的人懂得調配出適合自己的「不確定」。有趣如菜里的鹽,而愉悅如菜本身,如調配得當,管自己、做項目、辦公司、治大國如烹小鮮。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加有趣,適當的不確定。但是很多人對「感興趣」的事情持有幻想,他們認為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是特別快樂、舒適、天生就會的。有這種信念的人把自己玩得很慘——他們終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難與不確定,就聲稱自己「不感興趣」,然後閃人,尋找下一個「感興趣」的事情。其實,他要的不是興趣,而是愉悅。

如果是不愉悅,則需要做減法,找到核心價值,降低其他目標,進入一個相對簡單、清晰的職業環境中去;而如果是無趣,則需要做加法——提高一些難度,或讓自己進入更複雜、更不確定的職業環境。很多人只想活得愉悅舒服些,卻給自己挖了個更大的坑跳進去,結果更痛苦了。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過得特有趣,就讓我告訴你興趣的真相吧:興趣不是那件讓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結果的事,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苦笑著罵娘一邊咧著嘴幹完的事情。這才是興趣本來的樣子。

3

為什麼人會活的很無趣

一、你太有用

有趣等於適當的不確定。但是一件事物只有有明確、可計算的回報,才能被歸納為「有用」。一旦一件事被要求必須「有用」,事情就明確得無趣起來。在「有用」的人看來,有趣的人總是顯得不安分、特立獨行、樂呵呵、莽撞、好奇與想像力四濺,終日做著些「沒什麼用」的事情。

無用的人生卑微,而無趣的人生悲哀。

所以,一旦一個人把是否「有用」作為事情的唯一評價標準,那麼這個人活得無趣就天經地義。這種功利與短視的背後,是深刻的不安全感與焦慮。

就別困惑於為什麼他/她會在高考前選專業毫無主見,追逐熱門的「有用」的專業,在戀愛的時候找「少奮鬥10年」的另一半,在選擇工作時謀「定下來」的工作,在生活中選擇「別折騰」的方式,明確地活成一個確定、無趣、毫無想像力的人。標準答案,只能產生標準笨蛋。沒有了興趣老師的提醒預習,我們只好等生命任務來臨再開始補課——我們在該談戀愛的時候學習,在該學習的時候玩,在該工作的時候學習,在該結婚的時候又在工作,專註副業一百年。

當你一次次地解釋後,也就開始懶得對他們說明——從功能主義心理學來說,有趣是我們為未來做的準備,給未知的未來的存款。有趣是勇敢者的遊戲:有趣的事情可能有用,也有可能無用;有趣是投資能力,而不是消費生活。有趣能讓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可能,同時也越來越生機勃勃。而無趣之人逐漸長大,世界與他們越來越無關了。在我自己看來,有趣怎麼也不為過,有趣是種活著的、元氣淋漓的狀態,有趣證明我們還年輕,還在打開新的世界,還在長大,沒有長老。

興趣攻略:避免活的太有用

要想在生活中創造不確定性,先要留出生命中的空白。我們的大腦喜歡空白,一旦出現空白,就會把自己潛意識裡迫切的東西填進去。給自己留下空白時間,讀些有趣但沒什麼用的書,去看看電影,結識一些有趣的人。

二、深陷感官興趣的泥潭

我們從讀書時代迅速進入博客時代、微博時代、讀圖時代、視頻時代。這都是為了滿足我們永不滿足的感官興趣——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不要停。請注意這種碎片化信息流的危險,它們無窮無盡、日益刺激、頻率切換太快,這些都讓我們沒有時間深度思考,進入自覺興趣。

你走入地鐵車廂,看著每20秒刷屏一次的微博和微信,快速回復一封工作郵件;門緩緩關上,車內的電視響起,準備推薦某檔電視節目;車啟動了,搖晃的車身讓你看一眼扶手,扶手上端有個牌子告訴你某洗髮水有多好;隧道內車窗閃過的LED屏串成動畫,告訴你該去哪裡上課;你走出地鐵站,街邊商場的音樂、麵包店的氣味撲面而來,你的書包里放著想讀的幾本書,但是每次你的手指都越過他們,拿起旁邊的iPad mini。

活在感官轟炸中的人,往往依賴性地看著一條又一條新信息,感受那種瞬間的推背興奮感,以及結束後的深深失落感。當你的大腦吃慣街邊麻辣燙,就再也無法感受到食物細緻的原味了。人的注意力資源有限,當你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陷入感官刺激的泥潭,你也就沒有精力發展出那個興趣金字塔的尖,取而代之的是,你把自己發展成一塊板磚——知識面狂寬,但是膚淺得可怕。

你時常覺得耳鳴、目澀,注意力無法集中;你懶於記憶,習慣於張口就問;你不喜歡冗長的陳述和表達,喜歡直奔主題和搜尋答案。這種狀態被稱為「忙者生存」。在能夠輕易獲得信息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喜歡簡短、支離破碎而令人愉快的內容。

從生物學角度出發,你很容易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第一,我們感官有閾值,這讓我們能感受的快樂有上限。其次,感官刺激有適應性,這意味著我們貪婪無限——如果僅憑感官帶領,我們會很快適應一個刺激,然後繼續追求更高的刺激。第三,大部分的感覺器官終會慢慢衰老,我們註定只能享受一定量的刺激——與此同時,我們內心的慾望無休止地膨脹。過度的感官刺激,一定會讓生活落入痛苦之中。用視覺打比方,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整個光譜中少得可憐的一部分,紅外線和紫外線看不到。光強或者弱到一定程度,對我們來說,就是絕對的黑暗和蒼白。視覺刺激有其無休止的適應和貪婪性,幾年前我們還在為第一部3D大片《阿凡達》驚嘆不已,今天我們已經無3D不歡,而我們忘記了,連彩色電視都只發明了60年而已。但我們的視覺會逐漸衰老,老年人的視覺搜索能力在50歲以後明顯下降。二戰諾曼底登陸前,英國曾經用這樣一種戰術轟炸過德國漢堡——1943年7月,他們出動791架轟炸機,在抵達途中每分鐘撒下2000個箔片。每一批箔片都會反射雷達波,所以在德國的雷達上出現了15分鐘的「回波」和12500架「飛機」,雷達癱瘓,探照燈毫無目的地掃動,防空炮對空亂射。當天晚上英國以損失12架飛機的微小代價,取得重大勝利。你的頭腦像不像被轟炸的漢堡?每分鐘傳來的無數信息讓你喪失了注意力焦點,在一天的「轟炸」後,你累得要死,卻一架飛機都沒有打中。當你習慣了一分鐘的煙花,你就可能再也感受不到整夜的寧靜星空了。沉溺於感官,大腦變板磚。興趣攻略:電子靜默專業的壽司食客在每兩個壽司之間,會吃一塊薑片,讓自己的味覺重新回到原點,才能更好地感受下一個壽司的滋味。而在每天的感官轟炸中,你也可以給自己一段靜默時間,讓自己有機會發動更高層次的興趣。電子靜默就是個好方法。沉溺於感官,大腦變板磚電子靜默意味著你隔絕自己和外界所有基於網路、無線電等的聯繫,關掉手機和電腦以及其他電子設備。最後,讓自己回到一個沒有電子產品感官轟炸的世界。你需要注意下面的事:1.如果你有要事在身,可以提前告訴你身邊的人不要著急,並找一個能找到你的緊急聯繫人。2.不在你的家裡或者工作場所會更好。3.剛開始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無所事事,或總是擔心重要的郵件和電話被錯過。嘗試回顧一下你這段時間的生活,在一張白紙上寫和畫點什麼。4.你的興趣會慢慢蘇醒,你會想起來很多讓你感興趣的事情。不管是看一個畫展,還是想起一個朋友,只要與電子無關,就去做!5.運動、冥想等都是不錯的靜默方式。但是如果有時間,請一定給自己一段無所事事的時間。每個星期堅持半天甚至一天時間,一個月後你會慢慢發現自己重新對生活產生了新的興趣。

三、掉出了自己的心流通道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一眨眼一小時就過去了;感覺做任何事情都盡在掌控又流暢;精神高度集中,目標專註;把一切煩惱拋諸腦後;有一種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很多人在寫作、畫畫、表演、遊戲、閱讀等過程中有過這些感受,按照希臘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說法,你正停留在你的「心流」(flow)裡面。這是興趣發展的極致。我承認,一直到第一次潛水,我才真正理解flow的意思——在大洋底下有很多看不見的洋流,潛水教練會帶你進入某一個——一旦你進入,你就好像站在一條無形的海底機場移動帶上——你不需要動一根腳趾,就會自動地被洋流帶著向前走。前後各色的魚兒與你相對靜止,頭頂蔚藍天空閃閃發光,只有珊瑚提醒你在向前移動。你處於一種快速前進卻非常放鬆的狀態,正如你在工作里專註地融入某件自己喜歡做的事,全力以赴、盡情發揮,完全忘記其他所有不相關事物的存在。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台灣心理學界的翻譯——神馳。米哈里訪問了許多世界級的高手,提煉這種心流發生的原理,發現在下面的情況下,心流容易出現:你喜歡從事的活動;你能專註的且不會憂慮的;有清晰目標的;有立即回饋的;有主控感的;時間感流逝停止的……你想到了什麼?男生想到了玩遊戲,女生想到了購物。這些都是喜歡的、能專註的、有清晰目標和立即回饋的活動,如果你只看不買的話,也沒有憂慮。所以男女各自能在遊戲和商店裡待一整天,完全感受不到時間流逝。如果工作也能像玩遊戲和逛街一樣,那該有多好!米哈里也這麼想。在進一步研究心流之後,他公布了自己的心流通道模型。

心流理論(flow)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正如上圖心流發生的區域、技能和挑戰的函數所示,如果你總能將自己的挑戰程度和技能控制在這個通道之內,你就能一直保證自己的心流;而一旦你不小心掉出了自己的心流通道,挑戰太高而能力不足會讓你感到焦慮(想想一個無論如何也無法通關的遊戲、陪女友購物刷卡的人、一項難度太高的工作吧),而如果能力太高但挑戰太低,則會產生厭倦(比如把你分到幼兒園組踢足球)。所以如果你總能讓自己停留在心流通道中,工作就會像遊戲和逛街一樣好玩。一開始我們要提高技能(A),但是一旦感到自己厭倦了,就馬上提高挑戰難度(B),一直到自己覺得焦慮,然後開始學習新的技能,一直到厭倦感又來臨,再繼續提高挑戰難度。這也是遊戲設計的原理:在一開始的時候先讓你很容易升級,也很容易拿到點數,繼而逐漸提高升級的難度,也讓你掌握越來越難的操作技能。如果遊戲設計得好,你會一直玩下去。只要你對於自己的狀態有覺察,同時有足夠的挑戰和技能可學,讓工作像逛街一樣其實不難。好的教練通過心流設定學習進度,好的電影通過心流設計劇情和鏡頭驚喜,好的老師通過心流讓課堂不知不覺地進行。而你能做的事情,則是找到自己心流通道的寬度、斜度以及工作方式。

找到自己的心流:控制好難度找到學習階梯理解自己的節奏

以上,晚安。

願你人生過得有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徐先生 的精彩文章:

回不去,大概是每個人都有的、最接近絕望的體驗

TAG:徐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