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為你捐腎,你為什麼不能愛我一次?」
作者
:
大將軍郭 | 心理諮詢師 | 性感長腿女青年圖片來源於網路 由Devil提供
微博上有一個讀者給我發私信,洋洋洒洒十幾條,加起來有幾千字,講的是他對一個女孩的愛和他的求愛歷程,看完之後我很受感動。
他們的相識很像都市愛情故事的開始,男孩在同一棟寫字樓的電梯間遇見女孩,輾轉打聽到她的聯繫方式,便開始了噓寒問暖和「碰巧」的遇見,他給女孩訂營養早餐和下午茶,知道她喜歡看電影,他給她辦附近電影院的儲值卡,心疼她上下班路程遠,他自告奮勇去接送,儘管她住城西,男孩住城東,但有句話說的狂,送愛的人回家,東西南北都順路,呵。
最瘋狂的事是,三個月後女孩所在的公司搬家到另外一個區域,男孩也毫不猶豫辭職跳槽到女孩工作地附近,只是希望能每天見到她一面。
他把自己感動的一塌糊塗,可惜大半年過去了,女孩還是無動於衷。不接受他的禮物,不回應他的邀請,哪怕是他為了每天跟她匆匆一瞥,遷徙到城市的另一頭,她也始終沒有一點接受他的意思。
男孩的真誠讓我很感動,也讓我很感慨,愛情這件事還真是不能勉強啊!他窮盡所有可能的方式去證明他的愛,他願意毫無保留去為喜歡的人做任何事情,但即便他愛到瘋狂,對方卻未必能回應他一分感情。
男孩說,只要她願意跟我在一起,哪怕是她去美國,我也願意隨她去,我對她是真愛。但是我為她做了這麼多,她為什麼就是不愛我呢?到底怎麼樣,她才能接受我?
我不了解他喜歡的女孩,也不是預言家,我當然不知道他們到底能不能終成眷屬,但我覺得另一個問題比這個答案更重要——
當你如此瘋狂的單戀一個人的時候,當你願意超界限的付出去感動一個人的時候,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你是為了得到她的愛還是為了成就自己而已?
追求一段愛情,很容易被理解成只為了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但你發現
很多苦苦單戀的人經年累月的愛著付出著,哪怕沒有結果,他們也會「執迷不悔」,他們就是「痴情患者」。
雖是「患者」,他們卻並不傻,如此痴情是因為他們在追求的過程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或者說這種追求的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
一個人如果沒有動機,是很難持續和超負荷的去付出和給予的,這個動機就是為了獲得某種滿足,這種滿足未必一定是實際的、可視的、或者是物質層面的,它可以是心理層面的,比如獲得自我成就感。
完成一項複雜而艱巨的工作任務,會獲得自我成就感,同樣,在追求愛的過程中,完成一次高難度高投入的付出,也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很偉大很有價值,本質上並無區別,只是每個人把自我成就感安放在不同的維度上。
如果愛情能滋養一個人的價值感,那單戀又怎樣,多付出一些又何妨,這絲毫不影響它讓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
相比那個終成眷屬的結果,一個人在付出的過程中感到了自我的力量,體現了自己的價值,感知到自我的真誠,做到了很多人不會做或是做不到的事,這些才是能讓他繼續下去的動力。
很多人說,回想當年瘋狂而堅持的愛,與其說為了感動別人,不如說是為了感動自己,即便無果,但是多年後回想起來,依然認為那是自己生命中為數不多的閃光時刻,每每想到自己曾為真愛那樣努力過,這份感情連同自己都得到了升華。
很多人的愛都包含了自我成就的成分,只是比重不同,這份愛的性狀就會有很大差異,當對方沒有回應這份愛的時候,與其說是為了追求愛情,倒不如說是為了自我標榜,不如說是為了讓自己在壓抑的生活中尋找到一種珍貴的價值感罷了。
所以,與其關注對方到底能不能愛上你,不如先問問自己,你更在乎結果還是更在乎在一點一滴的付出中那個感覺良好的自我。
即便你說,你是為了愛情,這種回答也是非常不理性的,
自我成就感的背面是一種自我麻醉,它會讓你陷入一種顛倒的因果關係里。
你以為是因為自己很愛一個人,才會對她那麼好,才會為她付出那麼多,但實際上,在一次次的付出和奉獻之後,另一種想法會變得更強烈,「我肯為她付出這麼多,我對她一定是真愛」。
追求愛情的行動強化了對「真愛」的確認,對「真愛」的確認又驅動了一個人去付出更多,這種循環會讓一個人在非理性的怪圈裡越陷越深,也許這並不是真愛,而是你對真愛的錯誤執念在作祟。
這種執念不僅在耽誤自己,其實對於被追求的那個人來說也構成了傷害。
看完男孩的自述,我覺得他可敬可憐也可惜,但是當我試圖代入女孩的角色去思考這件事,我又覺得愧疚,自責,甚至有一點擔憂和害怕。
這樣單方面的狂熱的愛和付出,對於一個的確沒有心動沒喜歡上對方的人來說,的確有些叨擾甚至是負擔,
就像男孩對我說的那樣,「她越拒絕,我越想再加把勁」,女孩心裡或許會覺得「他越付出,我越愧疚,就越想逃」。
如果能換位思考,我想男孩心中早有答案:如果女孩願意試著接受,那應該早有苗頭,至少她不會一次又一次不留餘地的拒絕。
體面地追求和表達愛意,當然需要真誠為前提,但這份真誠應該有理性加持,除了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為了愛還是為了自己之外,也要思考一件事,追求這段愛情,對於對方來說到底有沒有意義,如果置對方的感受和反應而不顧,那這份愛終歸是自私的。
但現實中,不只是男性,很多「痴情患者」都會用這種自我感動的方式去表達愛,他們能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是常人做不到的程度,他們很偉大,也很有耐性,但這麼做絕不僅僅是為了讓對方感受到愛意,也是
為了補償自己曾缺失的愛。
雖然看起來他們有充沛的愛可以給予,但「痴情患者」往往沒有在原生家庭中得到過來自於主要撫養人的愛,所以成年後,他們比大多數人更渴望得到愛,為了填補童年的缺失,他們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更不在意傾其所有。
他們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愛情,這讓他們感到踏實而安全,因為這樣得來的愛和關係不是毫無緣由,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自己用付出「交換」而來,雖然這是有條件的愛,反而更可靠,只要自己肯持續不斷的付出,就不會失去愛。
這種有條件的愛很有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習得,在孩童時期,只有他們的表現滿足了父母的期待,或是超於一般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父母的肯定、表揚和善待,在孩子的心裡,肯定、表揚和善待就可以等同於愛。
所以成年後,這種方式會延續,
他們相信,只有他們的表現滿足了追求對象的期待,或是超於一般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對方的認可、接納。
他們愛的很用力,但也真的很卑微,如果沒有覺察種種痴情付出背後的動機和成因,他們其實很難擺脫這種求愛模式,同時也的確很難在真實的戀愛關係里去理解愛和感受愛。
電影《剩者為王》里熊黛林飾演了一個叫章聿的女孩,她也是個痴情患者,即便前男友已婚,還依然深愛他,為他單身到三十幾歲。
都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前男友終於需要了章聿一回,章聿也終於能大膽愛了一回,她決定為患尿毒症的前男友捐腎,不管別人怎麼勸,她還是毅然決然地完成了這次偉大的愛情壯舉。
每次想起這個橋段,我都感動,但也覺得難過,不忍心戳破痴情患者,但還是希望他們能懂得,不管是腎還是命,都換不來愛情,
除了感動自己,更應該先愛自己。
?? 向左滑再來幾篇
你們能愛多久?要看能不能提供「
情緒價值
」
9個耳光和8次痛哭
這不是愛情,這是虐戀
—— END ——
將軍的新書
《世界偏愛自愈自樂的你》
剛剛上市,正在熱賣
噹噹(限量簽名版)
京東、亞馬遜等均有售。
這是一本自愈手冊
它告訴你的不僅是每個問題的原因,還有問題之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讓你找到改變自己、解救自己的方法和能力。
↓↓
現在戳
【閱讀原文】
可以
折扣價
購入
下單~
TAG:我們心裡都有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