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要想練好拳,必聽前人言:不可忽視的拳家卓見

要想練好拳,必聽前人言:不可忽視的拳家卓見

世界最具影響力太極微信公眾號

孫存周先生言:拳術首重氣,力次之。所謂養氣者,純剛是也。氣充而運之以神,神之所照,無不如志。其練法簡易,於動中求靜,用後天之形,補先天之氣。以手足動作調節呼吸。虛心實腹,氣歸丹田。有一分氣,用一分力。不努力,故不傷氣。誠中形外,則精神健旺。蓋氣頹則志敗,氣盈則力盛。所養即充,而後注意於神。以氣行力,則力不可測。以神行氣,則境臻於化。

——此言乃孫存周先生的切身經驗,亦是拳學至理。無論各門各派拳藝,遵循者,則近於道。悖其義者,不入正軌。

孫存周先生的弟子牟八爺傳下的孫氏太極拳心法是:

鬆軟綿柔、纏拿吞化、虛靈冷彈、沉雄機變。

——其義與形意拳、八卦拳用法多有相通。

劉子明先生追隨孫存周先生有年,得到孫存周先生指點形意拳。劉子明先生談及形意拳練法時,特彆強調:

練時要使全身關節鬆開,節節放開,開始行拳,最先不要求發力,要從和順輕捷處行拳,動作規矩和順,步子輕捷自然,在此中自然求得勁力充實圓整。出勁要自然隨著動作規矩發出,不可努勁,不可預設發勁效果。前後兩勁間求以順暢連貫,前勁之終,即後勁之始,前後兩勁間隙越小越好,乃至於無,後勁如前勁的自然延伸,前後兩勁之間無須做任何調整,連貫一體,流暢如水,則方合規矩。

——其義與練太極拳、八卦拳的法則又相吻合。

周劍南先生從鄭懷賢先生學孫氏八卦拳,以後又得到孫存周先生的指點。周劍南先生在談及孫氏八卦拳特點時說:

孫存周先生傳下的八卦拳特點有十個字,速小軟綿巧,閃展騰挪空。

——其義與太極之理相通,用法亦多有雷同。

故知孫氏三拳是你中有我,我中由你,皆是體用氣足神完之神氣運用之道。即所謂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孫氏三拳皆以太極一氣為宗。

前人所言之體會,看似空泛,實則宏規大旨,對研習拳術甚具啟發。以我的經驗而言,我練拳不多,更未下過什麼功夫,然而每次行拳,哪怕只是練一形一式,皆能有所得,有所悟,且能從技能上展示出來,稍加練習,竟然有日新月異之慨,即得益於對前人心法、言行之研究。一些人聞之,以為荒誕不經,實因未知或未悟前人之言行所致。如今各地習拳以太極拳最為普及,同樣練習孫氏三拳者也是如此,以習孫氏太極拳者為多,但能對孫存周先生的習拳要則及牟八爺傳下的研習孫氏太極拳16字心法有研究者寥寥無幾。而對於孫氏形意拳、孫氏八卦拳的前人言行,如今知者更少,鮮有深入研究者,任由前人的心法要義付諸東流。故今人在研習拳術上始終不的門徑。

如牟八爺研習孫氏太極拳16字心法「鬆軟綿柔、纏拿吞化、虛靈冷彈、沉雄機變」看上去這些文字似曾相識,但究其意,能知其義者不多,至於如何按此研練,如今知者更少。

鬆軟綿柔來說,即是四部法要,也是四步功夫,各有內涵。此四字對習太極拳者甚熟識,易匆匆帶過,不求甚解。

關於松,闡述者甚多,然未見能言其要者,所見文論多是強調松的重要,而鮮有涉及松的內涵以及如何才能達到松。

松,拳術中松的狀態與生活中放鬆的狀態雖有某些相似之處,但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所針對的狀態對象不同。幾乎每個人在其生活中都有放鬆的時刻及狀態,但一旦打拳,一旦與人對抗,這個松的狀態就沒了。所以拳術中的松是針對站樁、走架、推頭、散手而言的松。故拳術中的松涉及心、身、式、法、功、技擊六者,求松,六者缺一不可,否則,求松不入正軌,弱對抗時似有,強對抗時皆無,終是望洋興嘆。求松能步步深入的肯綮是要圍繞著自主平衡及自主效能的逐步提升來求松,通過鬆緊共生,鬆緊轉換的過程提升松的造詣。不知此,求松終不得門徑。有關何為自主平衡與自主效能,請參見《孫氏武學研究》。

軟,是拳術的造詣。那麼什麼才是拳術造就的軟呢?記者黎宛冰記述她與孫劍雲老師握手的感覺頗能說明,黎宛冰在其「異人擷怪(1)」寫道:「(孫劍雲)用雙手團起我的手,我的手頓覺包裹在一團蠶絲中。一位80多歲老太太的手,如此柔軟,完全沒有老年人的嶙峋骨感,暖氣充盈,如觸無物,那感覺十分奇異,似乎時光倒流。我詫異得無以言表。」黎宛冰這段描寫並無誇張之處。孫劍雲老師晚年手臂甚柔軟,這也許就是內在修養的徵狀。我的同事李柏講,有位單先生體瘦如柴,兩臂瘦如麻桿,功夫很高,搭上手,你摸不到他的骨頭,他的兩臂軟軟的,如同未充滿氣的氣球,你握著他的手臂,卻無法握實,反而感覺自己全身被他包裹住。我以為這種軟是內修功夫有造詣的徵兆。軟不是架子軟,而是肌膚軟。俗云:練拳者,架子硬、肌膚軟是功夫,架子軟、肌膚硬是棒槌。

綿,涉及功、勁、法。綿不僅要連綿不斷,還要式、法、勁綿密無間。不僅使對方無機可乘,也要使對方無踹息之機。因此形成綿勁很不容易,綿勁不僅要以松、軟這兩步功夫為基礎,此外還要能意在彼先,聽勁、感應靈敏,同時步法、身法、手法要能對應上彼意。所以,綿勁是一種綜合能力。綿勁練的好,不僅體現在手上,周身都要體現此意,包括腿、腳也要有綿勁。如今各家太極拳研習者,能真正體現綿勁者幾無,當今所謂「高明者」也只是在弱對抗的推手中能展現,不要說在散手中見不到,在競技推手比賽中也見不到。多見於各派同門間的遊戲中。

柔,是功夫。不是想柔,就能柔的。柔勁是在松、軟、綿的基礎上,通過易骨易筋方能至。拳術中的柔,不僅僅要關節柔軟、筋脈伸長,甚至柔若無骨,並且隨時能瞬間使身形結構至剛,並形成整勁。周身猶如一整體彈簧。所謂百鍊鋼成繞指柔之柔勁。故近代以來研習太極拳練成柔勁者,鮮矣!我輩中僅董岳山、陳垣、肖德昌、牟八爺、胡六爺、駝五爺等十數人練成柔勁而已。昔日能練成柔勁者多有童子功的基礎。有些功夫,一旦過了生理生長期,不是下功夫就能練出來的。修為中國傳統武藝從始至終要與人的生理階段相合,年少有年少的練法,年老有年老的修為,不可強求。

由上可知,僅僅鬆軟綿柔這四個字,百年來能至是者已少見,至若纏拿吞化、虛靈冷彈、沉雄機變等其義更深,更非初學者能夠領悟的。也許正是因為牟八爺這16字心法要求太高,所以當年孫劍雲老師在寫書時,權衡了一下後,未將其納入書中。

研習、體用拳學的最高法則是孫祿堂先生揭示出的極還虛,致中和。如何達到?孫祿堂先生指出通過有無並立、有無不立的心法來體悟。所以,研習拳術既要明其規矩,又要從其自然,形成虛無的氣勢,這是一個由規矩到氣勢的修為過程。規矩、架構要不斷提升,不斷優化,不斷突破極致,同時又要不斷還於虛無,是從有意到無意,無意中出真意的過程。所以,「有」不立,「無」亦不立,二者始終在不斷的轉化與深化的過程中。比如,你的拳式結構、規矩尚有不足,即使你達到感而遂通、不意而發的程度,你發出來的打擊效能仍受到你拳式的基礎結構和規矩的制約而未臻極致。所以,對於「有」這個結構、規矩本身就有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隨著造詣的不斷深入,這個「有」逐漸趨近極致。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覆還虛,所謂三回九轉是一式。而能最終登峰造極者數百年難出一人,由此可知為何《近今北方健者傳》記載唯孫祿堂先生於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三家皆造其極,為三家拳學集大成者。1935年出版的《近世拳師譜》中記載有清以來各派拳師300人,獨贊孫祿堂先生——「技擊獨步於時,為治技者冠」,評價最高。可知,能造極者數百年來只出此一人。故極還虛至道也。

對於孫祿堂先生揭示的「極還虛,致中和」及「有無並立、有無不立」這個武學至理,歷來能踐行者甚少,故百年來得太極拳全藝者鳳毛麟角。在當今健在者中更未見一人。由此可知,研究、踐行前人心法言行對今人研習太極拳的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太極拳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世界太極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