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知行——言行

日本知行——言行

我們去到任何國家,下了飛機最先接觸的是文字和人群,不管我們是否懂得其含義,都不影響聲音的傳播和人們說話的樣子被感知到,而如果要深入理解一個國家的人文,則更需要對其語言結構和行為方式有超過字面意思的理解,所以我想以日式言行為討論的起始,因為它對一國審美意識來說有著承上啟下的直接作用。

說起日語,我當年去日本留學的時候,日語還只是作為小眾語言為國人所知,歷來國人是更熱衷學習英語的,現如今對日語感興趣的人大概較之英語有過而無不及吧。不同於今日國外學習中文的熱潮是由經濟價值所帶動的緣故,日語的學習熱潮更多是源於日本亞文化的輸出,大部分自發學習日語的人並不是因為考慮到將來要和日本人做生意才去學,他們的喜歡很單純,這的確要歸功於日本動漫文化和偶像文化的發達,想想要是日本只有艱深的傳統文化產業,恐怕自己也難以為續了吧,正是因為有立足於年輕人喜好的文化,所以也帶動了日語的傳播。

椅背著禪宗發展起來的日本文化重視生命意義的體味和感受的激發,所以日語的辭彙和句子架構不像英語或中文那樣有著嚴謹的思想秩序性,對比日劇和美劇很容易可以發現,人物論述觀點時,英語的表達就直接得多,相比起來,日本人則會用很多形容和比喻,英語句子如果很長是因為加了解釋性的賓語句子,而日語句子往往很長則是因為其描繪性質的結構,日語給人的感覺不是在說話,而是在畫話。

不少對日語感興趣的人差不多都會問我一個問題,日語好不好學。那些行走在學習日語途中的人或許會說,日語入門很簡單,學到後面就難了,因為敬語的區分和各種動詞形容詞的變形會搞得你頭大。我倒是覺得從語法和辭彙組成上來說,日語比以拉丁文為基礎的英語更親切易學,不管動詞形容詞變形如何複雜,都是死問題,記住就可以了。日語難的不在形式,而在內容,就算依據語法把句子組合完成也不能說就能運用自如,因為它首先不是一門語言,而是一個人文框架,它的作用不為一個人自我意見的表達,而為完成對話中感覺的互動。

都知道日本人有著在乎他人感受的國民性,放在中國或西方的理解里或許會認為這意味著委曲求全,因為大部分中國人或西方人的邏輯中,在乎他人的感受也暗含犧牲自己的感受的意思。但日式文化可不是這麼個思維。日本人在意他人的感受源於他們在意自己和周遭形成的心情的相互作用,他們不會認為這種在乎背後需要某一方委屈自己,也是因為日式思維中不會把交換意見看作是一場零和博弈——只能是以一方勝出一方犧牲的方式結果。雖然日本人幾乎不會直截了當地談及自我主張,但並不代表不談,更不代表沒有。正如黑川雅之所言:「日本的民主,與其說通過自我主張去說服別人,更在意如何採取和睦的態度去影響對方,以及想要做出決定的內容,不是用決鬥式的方法進行說服,而是用融合的態度去予以同化」。正因為是把對話看成是彼此影響、促使融合的機會,而非作角斗,所以看似靦腆的日本人其實很擅長表達自己。從這種日式思維中可以得到一個啟發,如果你是屬於害怕與人對接想法意見的人,或許問題出在你理解溝通的本意這個環節上,溝通並不在改變別人或是被迫改變,而在提供機會使我們可以進入到相通的心境中,溝通不需要有戰鬥的壓力。

雖說在我看來日本人很擅長表達自己,不過這可能是因為我的人生觀是在那裡培養起來的,所以下意識中是以日式的表達在說話吧。在千葉大學的法經學部綜合政策學科,學習的內容主要涉及政治學、法學和經營管理學,可以說學業的主體就是作大量的分析和討論,不過教授並不會直接就拋出個思想讓你去學或是讓你從中總結個什麼中心思想出來,我們更多是用有感而發的方式塑造觀點。在seminar,教授會帶著大家研讀書籍,但不是以作者的意見開始談,而是逐個詢問我們「哪個地方最觸動你」,由此作為起點,而在談論完最被觸動的地方和感受後,教授又會引導著我們再次回顧自己所說的,反反覆復啟發我們去發現更多東西。每個同學感受的點固然不同,但在此過程中我們所有人都間接參與到他人的感受形成中,表達了自己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擴展。

這就是日式論述的會話習慣——「顧左右而言其他之中,涉感、見道、得觀」。雖然回國後我說回中文,但我與人建立交流的方式依然不是直接的,我習慣以談論讀過的書,或看過的電影,或聽聞、遇到的事為橋樑,我喜歡這種間接的方式。交流是用來增進了解的,但唐突地刺探進個人領域大家都會不舒服,通過一個假借的對象各抒已見,就能很自然地顯現出你我有著什麼樣的喜怒哀樂。不過,換個文化環境難免不產生隔閡,我的日本同學在中國生活也給我說起交流的困擾,因為往往對方會覺得幹嘛要說些無關的事情(笑)。如果對方把假借的對象認為是「和我又沒關係」,那麼對話的後續就無法延續下去,交流也就不成立了。中國辭彙的確更豐富,但反觀中國人的會話習慣,要麼是關於意識的領地爭奪要麼是說教式的灌輸,說話就真的是為了說話,如果再有要舌戰群雄的壓力,唇槍之下為了砸個「你就是……」「我就是……」的標籤,怎麼能不神經質呢。日式交流或許迂迴曲折,不習慣的人會覺得麻煩,但這些口舌費得是有價值的,它是真正在為建立關係打地基而「費」。

日本是個重視人際關係的國家,但即使論及禮數放在其追求和諧之美的文化背景下也並非出於客套,而在於維持彼此的舒適感。就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形成來說,知識結構並不重要,如何學會保持、珍惜有舒適感的間距,平衡帶有野性感覺的關係,去動態地處理和獲得彼此間的和諧更為重要。而日語的內涵和日式溝通的內涵可以窺見日本的人文意識背後是「悟」的期待,真正重要的不是用語言知會事件,而是用語言驅動想要明白的心態,讓彼此進入到某種心境,啟發見解。不是為說服,而是為探知彼此,也為探知生活。類似的日常經驗之所以在日本能被充分的重視,因為「一沙一世界」,其他中亦有我,亦與我有關,正是其言行中這種暗示的餘地給內在的情感活動提供了空間,這,是一種風雅。

待續……

喜歡園園文章的童鞋 可加她的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差 的精彩文章:

開個精釀啤酒館ACT 連做微整形的錢都省了?

TAG:時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