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啥不好好吃飯?這些原因你可能沒想到!
時下,很多父母對於孩子不好好吃飯都感到頗傷腦筋。一到了吃飯時間,孩子就成了「小祖宗」,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家長連哄帶嚇,孩子邊哭邊逃,儼然一場家庭版的《絕地求生》。於是,很多家長都懷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厭食症?實際上,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厭食症是由比較明確的診斷標準的:食量減少至正常時的 1/3 ~ 1/2 , 且持續時間為 2周或 2 周以上。所以,如果孩子只是偶爾挑食或者不愛吃飯,大可不必驚慌。
那麼導致厭食的病因在哪裡呢?我們先看看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消化科對302例獨生子女厭食症的分布特徵的研究數據:
其中,由疾病因素導致的厭食為35例,佔比11.6%,主要包括結核感染、慢性鼻竇炎、扁桃體炎、乙肝等等,而非疾病因素導致的厭食為267例,佔88.4%,其中男性183例,女性84例。所以,當孩子出現厭食情況時,應該首先排除疾病因素,一般單純由疾病引起的厭食在有針對性的治療後會很快得到改善。而對於非疾病因素導致的厭食情況當中,2—6歲組相對於2歲以下和6歲以上更容易產生厭食,因為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主意識和行為能力增強,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而且生長發育處於相對緩慢期,食物需求量相對較少。所以,父母在這個年齡段尤其應該加強對孩子的正確引導。
下面,我們就要重點談一談導致厭食的非疾病因素了,相信不少家長看過之後,都會有一種「瞬間中招」的感覺。咱們還是拿數據說話吧,2015年,以蘭州婦幼保健院為主,進行了一項關於兒童厭食的流行病學調查,調查對象為蘭州市< 4 歲的城市兒童,有效對象為4389 例。
從孩子和家長兩個維度得出了結論:
孩子方面,在全部4個方面的 9 個問題中,「吃飯時伴隨其他行為」的檢出最高,檢出 2394 人,檢出率為 54. 55% ; 其次是「吃 飯 地 點 不 固 定」,檢 出 1456 人,檢 出 率 為33. 17% ; 第 3 位 是「強烈偏愛某些食物」,檢 出1130人,檢出率為 27. 76% ; 第 4 位是「吃得少」,檢出1110人,檢出率為 25. 31% 。排在前2位的問題都是屬於不良進食習慣,所以改善厭食首先從改善不良進食習慣開始,像什麼邊吃飯邊看電視或者邊玩遊戲,吃飯地點經常變化等等都是不應該的,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在餐桌上專註地用餐,養成良好的習慣。
從家長方面來看,也有不少問題。主要包括以強迫或懲罰方式進餐、把孩子情緒與給予食物想聯繫、不良進食習慣、允許孩子進餐時閑逛或伴隨其他行為。簡單來說,家長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強迫(強制)或引誘(遷就)兩個方面,最終目的是人為干預兒童進食過程,希望孩子能夠多吃,但實際上往往恰得其反,往往造成兒童出現恐懼 、焦慮 、憂傷、緊張等等不利於正常進食的異常心理現象,導致食慾進一步降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當家庭照養人身份主要是祖輩時,孩子獨立進食的的能力更容易受到影響,因為爺爺奶奶在引誘(遷就)行為方面發生的概率更高,大家可以根據上海市虹口區婦幼保健所的一項調研結果自行參閱。
所以,在孩子進食方面,父母與祖輩的溝通並達成一致意見也非常重要。
那麼,如何解決非疾病因素導致的「厭食」問題呢?當你的孩子已經達到厭食症的診斷標準,即食量減少至正常時的 1/3 ~ 1/2 , 且持續時間為 2周或 2 周以上,我們建議還是找專業的兒科醫生諮詢和治療。但如果只是出現一些早期癥狀和苗頭,我們不妨首先從矯正不良進食習慣開始,而這裡,我們就要談一談廣為流傳的「飢餓療法」。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這個詞,但正確的做法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住在美國的育兒專家盧丹丹曾經總結過美國父母 「飢餓療法」的三板斧」,供大家參考:
首先,把好食物選擇關。美國父母同樣也很關心孩子的食物健康度和營養均衡,所以他們會盡量避免給孩子提供那些高鹽高糖高脂肪的食品。
其次,讓孩子在進食過程中保持充分自主和自由。在美國,很多1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自己拿勺子吃飯了,雖然他們的動作協調性還夠好,會把食物弄得滿身、遍地都是,但美國父母毫不在意。在美國,常常能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把孩子放在餐椅上,擺好食物就自己忙去了,而不是像很多中國家長生怕飯菜弄髒了衣服,弄花了臉蛋, 邊喂還邊給孩子擦嘴。
最後,讓孩子知道「不吃」的後果是什麼。在美國父母的觀念當中,孩子要學會「生存」就必須先得學會「吃飯」,這個過程看起來會有些殘酷:當父母擺好食物後,過段時間就會來收拾,不管孩子吃沒吃,吃了多少,都會收走,不會無限制地等下去;同時,孩子在幼兒園的中餐,同樣也是遵循這個原則,老師同樣是到時間就收走,而家長也不會過問,更不會因為孩子在學校沒吃好就回來加餐。長此以往,孩子就明白了:該吃的時候不好好吃,就會餓肚子,以後自然就養成了自主進食的習慣,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
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心理學家本傑明·斯波克在《斯波克育兒經》中明確指出「人類生來就有一套自行調節進食數量和種類,滿足正常發育需要的精妙生理機制。」也就是說,孩子清楚自己想吃什麼,該吃多少,家長只需要提供健康、合理的食物給他,從孩子能抓勺子起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他自主進食,並適當引導,孩子就能做到好好吃飯。
從長遠來看,讓一個孩子學會「好好吃飯」不僅僅是關乎健康成長的問題,也是關乎獨立自主的能力培養問題。教育部在2012年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明確提出,成人在照顧3-6歲幼兒時「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成過於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並將自信、自主作為 3-6 歲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所以,各位爸媽,先讓孩子學會獨立吃飯開始吧!
參考資料:
胡亞美,嚴 純.臨床兒科診療關鍵[ M]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12:275-276.
郭青.302例獨生子女厭食症的分布特徵.湖南醫學,2001.08:258-259
朱瑛,劉江虹,岳莉,李佳樾.蘭州市嬰幼兒飲食行為問題及影響因素.中國公共衛生 2015.05: 570-571
姚芳穎,陳清,鮑啟萌,金星明.學齡前兒童 120 例飲食行為問題與家庭環境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10.10:796-797
盧丹丹.讓人思索的美國孩子吃飯教育. 幼兒教育,2010.12:20
TAG:爸爸的智慧 |